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克己复礼(公开课用)课件ppt

最新克己复礼(公开课用)课件ppt

▪ (7)道: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 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 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 本原则。
▪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 的根本。
▪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 (3)郁郁:文采丰富、浓郁。 ▪ (4)文:完美。 ▪ 语段要义:遵从周礼
▪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1)!。” (7•5)
▪ 【注释】
▪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 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 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 他是孔子所崇拜的圣人之一。
▪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 (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5) 。君子务本(6) ,本立而道(7)生。孝 弟也者,其为人之本(8)与!” (1•2)
(2)孝弟:孝,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 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 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 善事兄长曰弟。
▪ 语段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àn )越。
▪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6•25)
▪ 【评析】
▪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 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 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慨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 “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 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 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 为仁学。
什么是“仁”?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12•1) ★
▪ (1)齐景公:名杵臼,齐国国君,公 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
▪ (2)信,诚然。表假设。
语段要义:要各守本分,包括国君在 内。
探究: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 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评析: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 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 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 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 语段要义: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 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 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 (16•2) ★
▪ “天下无道”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奚:什么。 (2)正名:即正名分。
(3)迂:迂腐。
(4)中:得当。
(5)苟:苟且,马马虎虎。
▪ 语段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 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 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 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 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Hale Waihona Puke ▪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 曰:“善哉!信(2)如君不君,臣不 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 得而食诸?” (12•11)
▪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 (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 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 人之本与(8)!”
▪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 语段要义:主张政治有道。
▪面对如此社会现状, 如何才能“复礼”呢?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1) 先?”子曰:“必也正名(2)乎!”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3)也!奚其正?”子曰: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4),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 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 言,无所苟(5)而已矣。” (13•3)★
▪ 语段要义:
▪ 要约束自己(克己)以及为仁的细目(四个非 礼)。
礼是什么? 周礼

祭祀宗教 艺术文化 道德纲常 人本人性
规礼 范仪 秩制 序度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
嗣。
——(《左传》)
▪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 乎文(4)哉,吾从周。” (3•14) 【注释】
▪ (1)监:音jiàn,同“鉴” ,借 鉴。
特殊句式: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
见周公
主谓倒装
▪ 语段要义:推崇周礼
▪ 请推测孔子的心境和当时的社会现状
▪ 心境悲凉,感慨万千(有生之年不能 实现恢复周礼的理想)
▪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
▪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 可忍(3),孰不可忍也!” (3•1) ★
▪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 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 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 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 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 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 的基本态度。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 【注释】
▪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 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 (2)归仁: 归:赞美。仁,即仁道。
▪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评析】
▪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 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 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 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 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 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 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 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 语》一书的始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