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和主张。

2.体会演讲稿中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地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培养朗读演讲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马丁·路德·金的崇高的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教学重点:体会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悟马丁·路德·金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和认识,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先提几个人的名字,奥巴马(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总统),科比(科比•布莱恩特是前NBA篮球运动员),赖斯、鲍威尔(美国的黑人国务卿) 大家可以找出这些人有哪些共同点吗?美国黑人近几年来,黑人在美国乃至国际的影响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那时的的黑人生活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另一个美国黑人之口来了解当时的黑人现状,且让我们一起走入那个时代,那篇伟大的演讲,那个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人。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963年春天,马丁在伯明翰城领导一场为黑人争取工作并反对禁止黑人在白人餐馆就餐的斗争时,警察使用凶猛的警犬对付抗议群众,逮捕了马丁及许多儿童,甚至在拖往监狱的途中进行殴打。

这一事件引起了重大反响,人权领袖们决定为了结束黑人二等公民身份必须在华盛顿举行一次抗议游行,他们推举马丁路德金作为主要负责人。

8月28日,25万人聚集在林肯纪念碑前,倾听了马丁的演讲,也就是我们要学的这篇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

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刺杀,年仅39岁。

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

他主张以怨报德,以爱报恨。

美国曾经的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

她说:“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平。

”三、整体感知:思考: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我们现在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不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

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为什么要实现梦想?(1-7节)怎样实现梦想?(8-17节)梦想是什么?(18-26节)梦想实现后会如何?(27-34节)四、具体分析课文内容:(一)马丁·路德·金有怎样的梦想?自由朗读(18-26)段,感受其激情、气势和氛围。

1.大家以为在这里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梦想?——关键词是六个“梦想”。

内容依次是:人人平等——拥有自由——拥有正义——消除歧视——黑人白人情同手足简而言之:要求政府实现诺言,从政治、经济、文化上给予黑人真正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2.这些“梦想”的内容次序可以打乱吗?——不能。

它们依次推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只有……才能……)(听录音材料感受这些段落的气势,体会修辞)3.这些排比、反复的修辞效果怎样?①使语言有气势,②感情充沛,③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小结: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

而且,内在逻辑严密。

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

(学生集体朗读体会)——可以挑选其中一部分思维过渡:多么令人心往神驰的美梦啊!那么,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梦想呢?(二)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梦想?思维点拨:为什么会产生梦想?——当现实不能令人满意、与理想相距甚远时,人便会产生梦想。

那么,马丁·路德·金当时生活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呢?他满足于那样的社会现实吗?他的理想是怎样的?与现实相距遥远吗?(1)你能根据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回答吗?(学生自由答)——我们知道: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奴,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大约四百多年。

直到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黑人的社会地位依然非常低下。

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奴隶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但一百多年后,20 世纪50到60 年代,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美国黑人依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社会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和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

在南方的许多洲,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

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

马丁·路德·金的理想是“人人生而平等”,而现实生活却与年这相距甚远。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丁·路德·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黑人民权运动,并成为最杰出的领袖。

他曾在21 个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

1963年,他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力。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

他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举世闻名的演说。

他不用稿子而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告诉了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写相关内容的段落吗?——(1—7段),集体朗读。

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重点分析第3自然段:1.比较阅读,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原文。

分析: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

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让学生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1、语言有气势。

2、感情充沛。

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2. 朗读指导:第3自然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

(学生齐读)思考:4、5两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思考4:第5段是如何描述诺言的破灭的?明确:用了比喻来描述。

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当做支票的合法继承人。

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

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们明白他们与政府的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清醒的投入战斗。

思维过渡:既然这一梦想(要求政府兑现诺言)的实现意义如此重大,那么,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一梦想呢?欲知答案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解决审题推测中的后两个问题(如何实现梦想?梦想实现后将会怎样?)一、导入: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然而现实如此令人沮丧,与梦想相距甚远,那么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一梦想呢?二、文本解读:1.8—17段中,作者以为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和态度才能实现这一梦想呢?——抓关键词:两个“不要”、四个“不能”、两个“必须”、一个“要”、四个“只要……就决不……”。

概括:和平、团结、彻底。

(和平斗争,团结行动,永远向前,直到正义和公正来临。

)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

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

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

(决心)(二)思维过渡:和平、团结、彻底地斗争才能美丽梦想,而“梦想”则是奋斗的永恒的动力源。

因为当梦想实现时……(27—34段)当梦想实现后将会出现怎样的美妙情景呢?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它吗?——自由之乡人人歌唱自由,处处飞扬自由之歌!问:作者在这几段列举了美国的许多地名,为什么不简单的说“让自由之声从美国各地响起来”?而要用这么多反复的语言呢?——集会的25万同胞来自美国各地,作者演讲时列举美国的许多地名,说要让自由之声从这些地方响起来,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形成排比,很有气势。

(诵读27—34段,感受作者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渴望之情和斗争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三、课堂小结:本文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计喻巧妙,感召力强。

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末来而结。

全文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

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

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问:这篇演讲词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是哪里?——他的演讲感情真挚充沛,大量运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雄劲有力,如同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1.多用整句、短句、修辞。

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

2.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

3.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

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

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

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

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

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