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例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目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学特征以及病因进行临床分析。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7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分离细菌谱,不同年龄患者的病因构成以及抗生素敏感性。
结果所有患者中,主要致病原因为眼穿孔伤,占50.52%;其次为感染性角膜炎所致,占24.74%。
且年龄不同的患者病因构成不同。
所有阳性标本中共培养出细菌32株,其中革兰氏阳球菌14株,占43.75%,革兰氏阴性杆菌8株,占25.00%,革兰阳性杆菌2株,占6.25%,真菌8株,占25.00%。
经过3年抗生素敏感性对比,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布更加稳定,且敏感性更强。
结论感染性眼内炎不同年龄段致病因素不同,可进行针对性治疗,且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要致病菌,明确病原菌后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感染性眼内炎;病因;病原学特征;临床分析
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原因为微生物入侵眼部,并在其中增殖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1]。
该病可眼内组织产生破坏,也时常引起眼球周围炎症的发生。
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较为棘手。
目前虽然医学在不断进步,但感染性眼内炎也仍然为致盲性眼病,因此受到了临床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对该病的发病原因以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尽早进行防控,降低发病几率,也可提高感染性眼内炎的整体诊治水平。
本文对我院97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97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33例。
患者年龄3~81岁,平均年龄为(41.3±10.5)岁。
其中3~13岁患者18例;14~50岁患者58例;51~81岁患者21例。
所有患者均以眼部不适、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来院就诊,经过检查患者有程度不同的溃疡灶、角膜水肿,且房水浑浊、前房积脓、纤维素样渗出,晶状体表面渗出、虹膜纹理消失,瞳孔区域反光等体征。
医师结合患者病史以及B超检查结果确诊。
1.2方法所有患者在确诊后进行玻璃体标本病原学检测。
穿刺玻璃体抽取标本,或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打开眼内灌注前切割玻璃体标本。
对所有标本进行细菌、真菌检查,进行微生物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1.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患者细菌谱以及细菌对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并在患者就诊时,详细对病因进行调查,病因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有眼外伤。
是否有感染性角膜炎发生、是否进行眼部手术。
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病因构成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组间t检验,平均值以(x±s)表示,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患者病因构成所有患者中,主要致病原因为眼穿孔伤,占50.52%;其次为感染性角膜炎所致,占24.74%。
年龄不同的患者病因构成不同,3~13岁患者以眼穿孔伤为主要病因;14~50岁患者主要病因为眼穿孔伤,51~81岁患者主要病因为感染性角膜炎,见表1。
2.2患者细菌培养结果所有阳性标本中共培养出细菌32株,其中革兰氏阳球菌14株,占4
3.75%,革兰氏阴性杆菌8株,占25.00%,革兰阳性杆菌2株,占6.25%,真菌8株,占25.00%。
2.3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经过3年抗生素敏感性对比,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布更加稳定,且敏感性更强,平均敏感性强于其他3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其次为庆大霉素。
而万古霉素与妥布霉素敏感性在逐年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感染性眼内炎为一种较难治疗的眼部疾病,且有致盲危险,因此其预防、诊断、治疗均为临床研究重点[2]。
要预防感染性眼内炎则需要对其病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
而进行与病原菌培养、敏感抗生素实验相关的研究可使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治方法更加有效,并未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因眼球穿孔伤导致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较多,且各病因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
3~13岁儿童因为活泼好动,且不注意保护自己,因此时常在玩耍时发生眼外伤,并且由于眼内异物存在,由此引发细菌感染,导致感染性眼内炎发生[3]。
而14~51岁患者由于需要参加工作、学习等社会活动,眼球也容易发生外伤,成为了主要致病原因。
而>51岁的中老年患者则因为身体逐渐衰退、免疫能力低下,因此感染性结膜炎成为了发病的主要原因[4]。
另外在本研究结果中还显示。
各类手术导致的感染性眼内炎情况并不常见,说明现代手术在预防感染方面的工作开展良好。
而病原菌检查为该病诊断、治疗所必须的手段。
可以明确患者眼内炎的性质,帮助医师选择敏感抗生素等。
本研究结果中所有阳性标本中共培养出细菌32株,其中革兰氏阳球菌14株,占43.75%,革兰氏阴性杆菌8株,占25.00%,革兰阳性杆菌2株,占6.25%,真菌8株,占25.00%。
但于文献报道均存在差异,可能原因由于生活环境,医院环境等综合性因素有关[5-6]。
且本研究结果中对敏感抗生素进行了比较,发现环丙沙星为最敏感的抗生素,因此可以作为感染性眼内炎的首选药物,其次可选择庆大霉素。
而万古霉素、妥布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在逐年降低,且降幅惊人,考虑为近年抗生素滥用情况严重,耐药菌株产生有关,值得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孙士营,孙晓艳,陈豪,等.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32-35.
[2]杨静,马惠杰,廖凯,等.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8):1208-1210.
[3]张巧川,李勇,吕娟芬,等.引起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14,28(6):718-719.
[4]刘旋.重症感染性眼内炎的手术时机选择[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1,27(4):353-355.
[5]胡小坤,罗添场,韩雅玲,等.感染性眼内炎早期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8):1045-1047.
[6]杨瑶,袁钊辉,汪振芳,等.447例感染性眼内炎病原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雜志,2013,31(5):45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