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个体生态学1、“生态学”一词最早于什么地方、谁、什么时候提出?答: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郝克尔在1866年提出2、生态学上环境的内涵;地境与生境的概念;微环境与内环境的概念。

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

地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出现前的环境。

3、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的分类方法(列举2种)答: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范畴要比生态因子的范畴更广。

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分类方法:道奔麦若按照分子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人为、生物因子蒙恰德斯基按照生物适应性分类:初始周期性因子、派生因子、非周期因子。

盖尔分类方法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①生态因子的综合性②主导因子的作用③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或不等性(春化)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和可以调剂性⑤生态因子多变性:生态因子直接性和间接性6、太阳高度角对光强和光谱成分的影响;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答:太阳高度角越高,光强越强,光谱成分中短波部分的比例增大。

可见光及其生理效应:红、橙光(760-620nm):叶绿素吸收,促进叶绿素形成,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生理有效光)蓝光(495-435nm) :植物叶绿素、胡萝卜素吸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绿光:生理无效光不可见光:紫外光:在平流层被O3吸收,仅290-380 nm能到达地面。

在高山地带抑制植物茎的生长,古高山植物多为莲座状叶丛。

某些动物可以通过紫外光作用,将皮肤中的麦角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

红外线:有增温作用,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

7、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简述水体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

答:光饱和点;在一定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强度上升到某一数值后,光合速率不再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叫做~。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水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太阳高度角小时,光难进水中。

8、以光(光强、日照长度)为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答:①阳性植物;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旱生化特征②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下比光强下生长良好。

常见红豆杉等。

很多药用植物如人参、三七。

③耐阴性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萌蔽。

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荫。

如:云杉10、以温度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答:广温生物: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

窄温生物、低温窄温生物、高温窄温生物:在高温范围生长发育,最怕低温的生物11、生物学零度、临界时间;两者的相关性。

答:临界温度: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12、低温对植物的伤害类型。

答:①寒害(冷害):指温度在0℃上仍能使喜温植物(如热带植物)受害甚至死亡。

②霜害:当气温或地表温度下降到零度,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冰晶,为“白霜”。

“黑霜”:对植物的然害比白霜大。

③冻害;指植物冷却到冰点以下,使细胞隙结冰所引起的伤害。

④旱害:土温低,气温高时,叶蒸腾失水而树难吸于,造成生理干旱。

⑤冻拔:⑥亏损:⑦窒息:13、低温胁迫及植物的抗性。

答:植物抗性=躲避+忍耐①躲避形态上:芽具鳞片;叶片有油脂类保护物质;植物体表面被密毛和蜡粉,树皮厚等;植株矮少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以保持温度,减轻低温的影响。

②忍耐生理上:降低冰点(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浓度,减少水分);增加热量的吸收(如秋季叶片变红,增加红外线的吸收);植物休眠。

14、简述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物候、物候期、物候学、等物候线、物候谱。

答:温周期现象:植物适应温度昼夜变化。

春化作用:很多植物在生命过程中,要求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否则,植物将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为春化作用。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某地一年中温度、水份、光照等因素的节律性变化,从而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和生活方式的周期性变化。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性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候谱、物候图:用图或谱表明特定地点的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物候期。

等物候线:有同一物候期的地点在地图上的连线。

物候期:植物与气候相吻合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和果实成熟与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阶段,即物候期。

15、简述Bergman规律、Allen规律、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答:Bergman规律:生活于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于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这是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位体重散失热量相对较少。

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1纬度,向东移动5经度,或海拔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 天;在秋天则要提早4天。

16、积温、有效温度法则;生物学零度的实验室求取方法。

答:有效积温法则:每种生物在完成每个特定的生长发育时,都要求一定的有效积温。

对于特定的物种,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17、高温对植物的胁迫及植物的抗性。

答:①使酶系统受害:光合>呼吸,植物饥饿而死。

②使蒸腾作用加强,破坏水分平衡,使植物萎蔫干枯。

③蛋白质、变性:分解出有毒物NH3积累。

④缩短植物的整个生育期,促进叶子衰老,减少有效光合面积而减产。

⑤植物的热伤环(土壤表面温度高)病、病虫害入侵。

⑥日灼病:温度变化剧烈,热胀冷缩造成树皮裂缝。

植物的抗性:形态上:过滤阳光:植物体生有可过滤光线的密绒毛和鳞片。

①反射阳光: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可反射大部分光线,以免植物体受热伤害。

②减少受光面积:叶片排列时以叶缘向光;高温下叶片卷曲成筒状;③隔热:某些树木树干具有厚的木栓层,油隔热和保护作用。

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减缓代谢速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

生理上:加强蒸腾作用,散发热量。

反射红外线(某些植物)。

18、以水分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水生、陆生)及其特征。

答:水生植物:①沉水植物: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为典型的水生植物。

根退化或消失,吸收功能由表皮细胞担任。

如金鱼藻。

②浮水植物:包括漂浮植物和浮叶固定植物。

叶片漂浮水面,无性繁殖快,生产力高:③漂浮植物:浮萍,全体悬浮,根也悬浮在水中。

④浮叶固定植物:根固定于淤泥中,如睡莲、眼子菜。

⑤挺水植物(沼生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芦苇、香蒲等。

陆生植物:①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耐较长时间水分不足的陆生植物。

阳性:毛莨、阴性:秋海堂。

②中生植物:生长于水湿条件适中生境中的植物。

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叶具保水能力,根较发达,机械组织也发展起来。

故具有轻度抗旱能力。

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类型。

(湿中生植物:地榆(草甸)。

典型中生植物:阔叶树类。

旱中生植物:斜茎黄蓍)③旱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长,能长期忍受干旱,并仍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类植物。

19、植物干旱胁迫的适应方式及植物的抗旱指标。

答:适应方式:形态上:扩大根系,肉质化,贮藏水分,躲避缺水。

减少水分丢失,为减少蒸腾面积,气孔调节,减少角质蒸腾等一系列形态上(当缺水时,脱落酸含量增大,引起气孔关闭减少水分的丢失)。

生理上:缺水还能正常生理代谢。

植物的抗旱性指标①根茎比:根/茎②比叶面积:叶表面积(cm2)/叶鲜重g③肉质化程度:饱和含水量g与表面积(cm2)的比值。

④比存活时间:植物体内可利用水与其角质层蒸腾速率的比值。

⑤相对干旱指数:是植物的实际水分饱和数与其临界水分饱和数的比值。

20、简述植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与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作用。

答:净化作用①调节CO2与O2( CO2的温室效应)②吸尘③杀菌④消除噪音⑤吸收毒气并且转化为无毒。

例:氰→丝氨酸→天冬氨酸21、简述CO2温室效应和溫室气体的温室效应。

(必考)答: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氟氯烷和水蒸气,这些温室气体由于人类活动增加而在大气中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作用类似于温室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允许太阳辐射的短光波段通过(可见光部分)不允许长光波段通过(红外光部分)造成温室的温度上升,温室气体的作用是导致大气温度的上升。

22、简述土壤的质地、结构与营养。

答:质地: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以不同比例组成不同的土壤的粗细状况。

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结构:土壤颗粒排列、胶结在一起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通常可划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营养:土壤腐殖质,碳氢氧氮硫23、腐殖质与腐殖化作用。

答:24、以土壤中含钙多少划分的植物生态类型及钙的生态作用。

答:喜钙植物:只生长在碳性含钙丰富的土中。

例:柏、紫花苜蓿、西伯利亚落叶松。

嫌钙植物:只能生在缺钙的酸性土上。

越橘属、杜鹃花属、酸模及许多兰科中的植物。

生态作用:钙的生态作用是多样的。

H+和Ca++在土壤化学上的作用是对立的,在石灰性土壤上的主要特点含有多量的Ca2+和HCO3-离子。

钙能促进土壤团粒的产生,因此,这类土壤通常有良好的结构与通气性。

它们对高pH值有较强的缓冲作用,故呈弱碱性反应。

25、盐土、碱土对植物的危害;以土壤酸碱性划分植物生态类型。

答:盐土对植物的危害:①引起生理干旱②伤害组织:③气孔不能关闭④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⑤中毒引起的代谢紊乱碱土对植物的伤害:①OH-根对植物根系的毒害(包括机械伤害,即腐蚀作用)。

②土壤结构被破坏,形成一个不透水的碱化层(B层)湿时膨胀粘重,干时坚硬板结。

生态类型:①嗜酸性植物:pH3~4,自然界中强酸沼泽,水藓。

②嗜酸-耐碱植物:pH4~5,也能生长在中性土中并能忍受弱碱,如曲芒发草;此外,帚石南、金花③嗜碱耐酸植物:在中性至碱性内最适宜,但pH4时也能忍耐,如款冬。

④嗜碱植物:<pH6时受害,大多数细菌。

⑤耐酸耐碱植物:熊果等,pH中性土中很少生长。

26、以土壤盐渍化程度划分植物生态类型(植物在生理上对盐渍化适应)。

答:①聚盐性植物(真盐生植物):体内积聚大量可溶性盐类不受害,这类植物的原生质对盐的抗性特别强,能忍受6%甚至更浓的Nacl溶液。

如盐角草、碱蓬、滨藜、盐节木、白刺、黑果枸杞等。

细胞浓度高,渗透压高(根部细胞渗透压>40大气压>盐土溶液渗透压),所以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

吸收的盐分贮存在液包中(即盐泡),而液泡的膜对Na+、cl-的透性很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