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律诗的“拗救”问题
谈谈律诗的“拗救”问题
在诗歌赏析中,我们会读到像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样严格执行韵律规则的“标准”律诗,但更多的经常会遇到不标准的律诗,给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带来了困难。
本文拟从一些实例中谈谈就律诗用韵的“拗救”问题。
律诗属近体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比较成熟的“五言”是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比较成熟的“七言”是魏代曹丕的《燕歌行》。
律诗按照要求要押韵,律诗的韵脚分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和平平脚四种格式。
律诗在相配时要遵循相对、相粘的原则,在平仄格式的变通上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
而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字词意义等原因,多数时候就不能严格执行这些规定,于是,就产生了“拗救”问题。
律诗的拗救大致分以下三种情况:
一、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
这种,救是指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五言”第四字如果用成了平声,则第三字改“平”为“仄”,即“平平仄平仄”;“七言”第六字如果用了平声,则第五字改“平”为“仄”,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其中“回看射雕处”一句中第四字“雕”用成了平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三字改为了仄声。
即“雕”拗“射”救。
又如,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其中的“烦君最相警”一句中第四字“相”用成了平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三字改为了仄声。
即“相”拗“最”救。
再如,于武陵的《赠卖松人》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其中“长安重桃李”一句中第四字“桃”用成了平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三字改为了仄声。
即“桃”拗“重”救。
再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其中“桃李春风一杯酒”一句中第六字“杯”用成了平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五字改为了仄声。
即“杯”拗“一”救。
其中“持家但有四立壁”一句中第六字“立”用成了平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五字改为了仄声。
即“立”拗“四”救。
又如,陆游的《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
其中“记取江湖泊船处”一句中第六字“船”用成了平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五字改为了
仄声。
即“船”拗“泊”救。
二、仄平脚句型的孤平拗救
在“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中,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变成了仄声,就必须将“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为平声。
如,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其中“恐惊天上人”一句中第一字“恐”用成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三字改为了平声。
即“恐”拗“天”救。
又如,于武陵的《赠卖松人》中“淡花应少春”一句中第一字“淡”用成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三字改为了平声。
即“淡”拗“应”救。
再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治病不蕲三折肱”一句中第三字“不”用成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五字改为了平声。
即“不”拗“三”救。
又如,陆游的《夜泊水村》中“双鬓向人无再青”一句中第三字“向”用成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五字改为了平声。
即“向”拗“无”救。
三、平仄脚的偶句拗救
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两种句型中,如果“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用成了仄声,那么“五言”就必须在对句“平平仄仄平”中改第三字为平声,“七言”在其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改第五字为平声作为补救。
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远芳侵古道,青翠接荒城, 又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这里的“野火烧不尽”中第六字“不”用成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对句“春风吹又生”中第三字改为了平声。
即“不”拗“吹”救。
又如,陆游的《夜泊水村》中“一身报国有万死”一句中第六字“万”用成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对句“双鬓向人无再青”中第三字改为了平声。
即“万”拗“无”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