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
【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
梅尧臣《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这样的例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等。
)
例2(半拗一字双救)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这首五律第三联“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下句“相”字不但救了上句“独”字,也救了本句的“愧”字,因此为一字双救。
这在格律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等就属于此。
例3(半拗对句没救)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接”字应平为仄,对句没救。
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五言第三字不属于重要音节上的字,因此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不救。
在创作中,这是很实用,也很常见的。
当然,如果能救,救自然是好的。
其次,第四字换为仄声字的情况,属于大拗,大拗必须救。
此种情况为第四个平声字换为仄声的,即“仄仄平仄仄”,必须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上句“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一句,就属于大拗,必须在对句救。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对句的“吹”字,救了上句的“不”字。
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为三四两个平声字皆换为仄声的,即“仄仄仄仄仄”。
都是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
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五律第三联“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格律为“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上句“骨肉”二字用了仄声字,对句补一平声字“童”救。
这样的例子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
在创作中,这样五连仄的拗句,不是万不得以,不用为上,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这就象是一个人生病,得的不是小病,而是大病。
常用的拗救,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
大家在欣赏唐诗的时候,常常会遇到。
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
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
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
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
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3、特拗句。
特拗句,也叫准律句。
特拗句:我们看看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的一个分句“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由于古代诗人大量的使用,所以这个拗句不叫拗句,而叫特拗句---特殊的拗句,这个特拗句可以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
别房太尉墓(在阆州)(唐•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我们注意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仄平仄"了,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如: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也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
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
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
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
例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格律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又如梅尧臣《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等,皆属于此。
在创作中,当我们遇到三仄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这样的准律句(特拗)入诗。
另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拗句。
那就是在“仄仄仄平平”的诗句中,三四字对换,变为“仄仄平仄平”。
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临洞庭》“八月湖水平”等,皆属于此。
这种拗救,属于本句自救的范畴,是非常罕见的一种。
在创作中,使用的人很少,承认的人也不多,我们应该尽量不用为上。
在此就不多说了。
那么,我为什么主要以五言诗为例子呢?在格律诗中,七言是五言的拓展。
只要弄懂了五言,七言就能融会贯通了。
五言诗平起的句子,在前面加“仄仄”即变为七言。
反之,仄起的句子,在前面加“平平”。
如“平平仄仄平”,在前面加“仄仄”就变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在前面加“平平”就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他的也都是一样的。
另外,在格律诗中,七言诗首字离韵脚较远,由于处于第一个字的位置,一向不论。
而第二个字属于“诗喉”,不能轻易改变。
因此七言诗的拗救,也是体现在后面的五个字上。
关于拗句与拗救我就讲这些,我们是初学,以打基础为主,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所以暂时要求大家必须按照格式去写。
等运用熟了,才可变通,我们尽量不用拗句拗救。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3)写作:七律一首,要求,以冬雪为主题,不限韵(平水韵),避免用窄韵、险韵等,避免出现三仄尾三平尾,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