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 1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1】总规修编历程 3【2】规划期限 3【3】规划范围 3【4】发展目标与战略3【5】城市性质与职能5【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5【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5【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6〖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6〖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6〖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7【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7【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7【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8【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10【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 10【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 11【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 11【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 11【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 11【6】6号线11〖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 11〖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 11【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 11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 【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2 【3】市域城镇体系12【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2【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3〖1〗基本情况13〖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3 [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3[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4[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4[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4[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5【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5【8】高密成都规划15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1】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2】规划期限近期:2003-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3】规划范围〖1〗市域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涉及面积12,390平方公里。
由于行政区划和规划方针的变动,分为市区和市区外市县两个层次,原近郊区县划入市区以内,现称为中心城周边区县,原远郊区县现称为市区外市县。
〖2〗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为未来市区,包括中心城五城区、高新区和六个周边区县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3,681平方公里。
〖3〗主城区主城区为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
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分为中心城区和新都——青白江、龙泉、华阳、双流(东升)、温江、郫县等六个周边组团。
〖4〗中心城区成都四环路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的用地范围,面积597平方公里。
【4】发展目标与战略〖1〗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2〗城市发展战略[1]整合区域战略逐步构筑成渝环形城镇密集带空间布局。
成渝南线:成都——资阳——内江——重庆(沿老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北线:成都——遂宁——南充——重庆(沿渝遂高速铁路、成达铁路和成南高速公路)。
积极推动成都平原城镇经济圈城市化进程,形成绵——德——成——眉——乐城市带。
以成都作为发展中心,依托成绵高速公路和成宝铁路,推进成——德——绵区域发展,构建城市带的主体部分。
[2]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一致,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选择大中小城市多元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向重点城镇合理聚集。
将人口流动与城乡建设相结合,重点将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相结合,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将农村要素流动和农业发展相结合,繁荣农村经济。
[3]经济一体化战略梯度有序的产业集群战略:统一调控城乡土地空间资源,优化与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整合集中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用地。
推进产业结构提升的创新战略:鼓励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创新产业特色。
促进企业的产权重组,形成规范的产权市场与要素市场。
加强政府投资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基金和资本融资市场。
利用生产要素资源,融入区域市场分工。
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调整和促进工业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食品、医药、服装、纺织等支柱产业。
稳步发展化工、航空、航天等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非义务教育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面向区域的旅游会展、物流、科研教育、房地产、文化卫生、体育休闲、通信网络等现代服务业。
产业的延伸战略:立足自身与区域的基础优势资源,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成都科技产业化速度,加快工业及相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发挥科技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延伸上下游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4]非均衡战略积极促进都市化进程:提升主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速度,保障主城区内的资源优先配置,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积极促进主城区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打破主城区均衡惯性拓展模式,积极促进用地空间结构的调整,通过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促进城市不同功能的整合与集聚、重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全面协调发展。
【5】城市性质与职能〖1〗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2〗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规模近期(2010年):总人口11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2万人。
远期(2020年):总人口1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026.6平方公里。
〖2〗市域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计,2010年为40~45%,2020年为55~65%。
以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计,2010年为63%,2020年为70%。
【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570万人,人均90平方米;中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人均89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760万人,人均87平方米。
【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多极,一轴一群”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心”指主城区;“多极”指规划区外的四市和四县。
“一轴”指由主城区沿成雅高速公路和成绵高速公路向南北伸展并连接新津、蒲江以及市域以外的广汉、德阳、乐山等而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
“一群”指依托成温邛快速路和成雅高速公路,由崇州、邛崃、新津、大邑、蒲江,以及为数众多中小城镇组成的联系紧密、分工合理、功能一体化的城镇群。
〖2〗市域城镇体系———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规划特大城市1个,为成都市主城区;中等城市4个,包括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小城市4个,包括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重点小城镇36个;以及多个大型聚居点(一般镇)。
【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近中期空间拓展以向东、向南方向为主,远期和远景以向南、北方向为主。
〖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逐步改善“环状+放射型”布局形态,突出双轴线发展定位,形成南北展开的带状布局形态,南北轴线重点发展,东西轴线辅助发展。
南北发展轴:北翼发展轴主要由宝成铁路、川陕公路、成绵高速公路、蜀龙大道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新都、青白江、金堂、广汉方向发展。
南翼发展轴主要由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川藏公路、大件路、人民南路延长线、新成仁公路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华阳、双流、新津方向推进。
东西发展轴:由成灌高速公路、成灌公路、蜀都大道、成渝公路、成龙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等组成,西部以郫筒、柳城为界,从中心城西侧适度向西分进;东部沿龙泉山向南北展开。
〖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构建“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地位,构建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轴线,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
两次: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华阳、双流、新都——青白江组团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域,构建华阳和新都两个综合性次中心区。
该区域是成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将是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职能。
近中期重点建设华阳次中心区,远期重点建设新都次中心区。
多核:除华阳、新都——青白江以外的其他周边组团将成为重要的城市功能增长核,起到不同职能的分中心作用。
〖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两轴、西控分进、南北展开、重心东移,中心疏散。
突出主城区整体发展效益,按各组团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开发模式,实施长期规划引导,采用非均衡建设管理手段,远期逐步形成南北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
【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切实保护具有国家性、公共性和唯一性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确定了水系、山体、都江堰精华灌区、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开敞空间、气流通道、生态绿地、生物多样性通道等八项控制要素。
【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加快成都北编组站及连接线的建设。
在成龙公路南侧建设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
将成都南站建设成为成渝、成昆、宝成、达成高速铁路客运站和轨道公共交通枢纽。
在龙泉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选址。
完善“环形+放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架构。
建成成绵、成渝、成雅等10条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