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篇项目概况

第一篇项目概况

第一篇项目概况
一、基地位置
苏州市吴江区竹景苑小区用地北至油车路,西至苏州河路,东至梅石路,南至永康路。

地块北侧为已建欧风华庭小区,东侧已建小区。

地块拟建具有较强现代意识的全新动迁小区,创建时尚新颖,色彩清晰明快的住宅楼盘,营造令人向往居住小区。

二、设计依据
相关规范: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及2002年局部修订条文。

2、《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DB32/478-2001
3、《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17
6、《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版
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9、其他现行的国家及省、市相关规范、规程和规定。

三、目标定位
针对本工程作为住宅动迁工程的开发特点,按照建设单位提供的套型建筑面积标准和套型配比要求,细心规划,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属于吴江地域性文化特点的、健康型的现代化住宅小区。

苏州市吴江区竹景苑小区项目在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上以人性化的设计为指导思想,力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居住生活的舒适性、居住空间的适应性、居住建筑的经济性、居住行为的安全性、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居住技术的科学性和居住形态的地方性。

第二篇规划布局
1.规划原则和整体构想
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实际使用出发,关怀人文理念的传达。

注重环境及城市文脉的理念,从总领大局的地域环境及开发要点入手,在细部环节上精雕细刻。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域开发的关键性问题,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设计精华展示建筑整体与环境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住宅,作为与人们日常起居朝夕相伴的建筑,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随着全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早已把关注的目光从满足遮雨蔽日的基本栖息要求,转向建筑和景观的总体环境舒适度的追求上来。

理想的现代居住小区,不仅是人们日常起居栖息之地,更应是心灵回归之所,为身心日趋浮躁疲惫的现代人营造一方精神的家园,在这里,人们可以诗意地居住,平和地生活。

建筑分区和使用功能的合理,交通流线的便捷,将给住户提供方便;私密性应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同时邻里交往也将日益重视,提供多种空间形式的交流场所,鼓励邻里间的互动互助。

本规划设计在解决拆迁所需户数与有效提高大众日常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每一寸的土地资源,通过合理地设计户型和规划布局,来创造一个完美的居住生活区。

2.现状条件
用地规划概念:
本规划用地地势平坦开阔,规划道路与已有城市道路方便畅达,在分析周边环境因素及总体规划要求的基础上,本工程总体布局在尊重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建设的可行性为规划原则。

3.道路交通系统
出入口:
根据基地的现状条件规划出主次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地块东侧的梅石路上,次入口设于永康路上。

道路:
小区内部交通以一条环型的车行路组织小区的主要交通流线,环形路内规划出小区的主要集中绿地广场,作为人流的主要活动,游憩场所。

路网规划见道路分析图。

道路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住区结构的骨架。

设计着重体现道路的三大功能:交通功能、交往功能和景观功能。

本小区骨干路为6M宽的环形通路,环路作为小区的主要交通骨架。

住宅楼通过二级路串连在环形主干道上形成小区道路网络,同时结合绿化间的人行步道构筑一个完整的交通系统。

环路解决日常车行交通为主,注重道路与环境的结合,自由浪漫,曲折通达,对景生情,即是居民主要的日常生活交通通路,在紧急时又可作为小区内部消防环形通道。

4.绿化景观系统
小区用环路规划出集中绿地,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问题。

每栋住宅楼周围及道路两侧采用绿地配备乔灌木,花卉进行绿化设计与集中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的连续的绿化体系。

主干道旁种植较为大型的行道树,形成环形的天然屏障,减轻噪音污染。

规划设计时适当加大中心区域的建筑间距,留出块状绿地,营造较为集中的生态庭院景观。

通透中心绿化提供景观良好、视距适中的对景,结合园林景观,各种植物点缀其中,提供了一些树下乘凉和享受日光的场所,绿地上拟散置低矮奇石、雕塑数座,可座可憩;健康广场,中心花园,大人可以在此谈天说地,小孩子可在安全无虑的环境中嬉戏,在都市中找回失落已久的邻里和谐。

为小区增添一处值得记忆的人文景观。

5.市政工程设施规划与竖向设计
排水设计采用雨污分流,给水就近连接市政给水管网,采用集中供水系统。

电气设计,采用2个变配电站为小区提供小于150M距离供电系统。

第三篇住宅建筑设计
一、平面设计
针对动迁住宅这一特定的开发定位的要求,我们根据业主的建筑面积标准和套型配比要求,在住宅单体设计中,着重考虑套型平面配置合理、交通流线的顺畅,在满足“四明”(明厨、明卫、明厅、明卧)的前提下,体现“食寝分离、居寝分离”的原则,从细微处入手,充分利用了空间,细心规划,精心设计,闹静分区明确,阳台、入口等细部经过了仔细的推敲。

创意性的平面布局为住户提供具有特色的舒适的居住空间。

配比套型:
套型是居住小区内在品质的重要表现。

设计针对开发商的需求,设计了多种配比套型,建筑面积标准套型配比详见户型图及附表。

套型特点:
(1)套型建筑面积设计标准和套型配比遵循开发商的要求。

(2)套型设计闹静分区,交通流线顺畅,将对外的客厅、餐厅、厨房和内部的卧室、内部卫生间等相对分区集中。

(3)住宅套型确保明厨、明卫。

(4)主要起居空间尽可能设计在建筑朝向和景观较好的一侧。

(5)在保证经济舒适的同时,强调其健康品质,良好的朝向和适宜的面宽可以保证阳光直射入室,并组织良好的通风。

二、剖面设计
(1)住宅层高3.0米,总层数为8层,均设置电梯。

(2) 住宅一层为半地下自行车库或地下汽车库,层高为2.8/3.5米。

(3)住宅之间日照间距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

三、立面设计
本方案着重基于以下两点进行建筑型体塑造及立面设计:首先,规整统一与浪漫变化的结合,尽可能追求型体的变化;其次,围合和开敞的结合,在精心组织富有归属感和亲和力的小区内部空间的同时,兼顾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确保城市外部空间的视觉通透流畅,为城市提供错落有致的建筑天际线。

建筑造型通过体形变化、穿插、材料搭配、肌理对比等手法反映建筑特征。

建筑风格以简洁明快为基调,略带江南水乡风格特色,力求体现现代科技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用现代建筑板材、玻璃及金属等基本住宅元素进行重组与穿插。

满足城市与建筑性格的双重要求。

第四篇公共建筑设计
社区用房,物业用房规划在中心绿化广场处,以会所的形式提升整个小区的品质。

一层层高4.50米,二层至四层建筑层高均为3.6m。

设置居家养老,社区用房,物业用房等功能,主要为小区内部居民解决日常生活需要。

第五篇消防设计
一、编制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版
小区规划主要交通消防环路为6米宽,共设2个消防车出入口,车辆转弯半径为9米。

第六篇市政设施与环境保护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声环境测量标准声》(GB3096-200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入标准》(GB16297-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本动迁小区排水方式:雨污水分流设置,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接入市政雨水管网。

给水:多层采用自来水公司直供,水表安装在室外式(水表安装在各个楼层内)。

小区内供水管网安装节水设施。

供电:小区共规划出2个变配电房,以保证最小供电半径〈150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