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文学美学特质分析

儿童文学美学特质分析

儿童文学美学特质分析
提要:童书的美学品味根源于儿童文学的艺术特质,即无论从其外在独特的文学特征上,还
是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上,童书通过图画与文字共同呈现了儿童文学的意境与意义。

童书的内
容与主题皆源于儿童文学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儿童文学是培育儿童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首先,它是儿童的,即在故事内容、主题蕴含、语言表达、整体风格上等,都与儿童的精神
意蕴相融合,与孩子的童真心灵相契合,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与阅读需要。

其次,它归属于
文学,具有文学语言的艺术特质与文学意义的审美风格。

童书相较成人所读书籍来说,总是
独具了某种美学品味,表现在文学表达的“浅语”形式、叙事线索的“虚实”变幻、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等。

关键词:童书;文学;美学
一、文学表达的“浅语”形式
童书蕴含的所有文学性要素、意义与风格,都需要最终通过语言来呈现和表达,由“图画语言”与“文字语言”共同营造和勾勒出各种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幼儿读者在阅读“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体验到这种“美”的意境或者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实现了童书本身的美学意义。

当然,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特质,常被称为“浅语”艺术。

“浅”所指向
的是读者对象儿童的认知特点;“语”即语言形式,浅语艺术即指儿童文学用适合孩子接受的
方式传递关于“美”的讯息和意义。

幼儿所能自主阅读的童书一般都是图文相辅的,是一个多
种媒介的结合:美好的故事、美妙的画面、美的主题,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其中至少包
含三类语言:文学语言、美术语言与教育语言。

也就是说,童书的信息、美感与意义主要是
通过这三种语言融为一体地呈现、传递与表达的。

例如绘本图画书《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充满童趣,既能愉悦孩子身心,同时也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每个动物的嗯嗯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且与孩子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联系,使得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知的形式显现出来,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
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儿童的认知发生于动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
形成的一种结构。

动作感强烈的文学语言不仅能唤起儿童对认识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强
对认识对象的理解。

二、叙事线索的“虚实”变幻
童书里的世界,总给我们以美好的联想与感受,这份“美感”是独属于儿童文学的审美,既包
括感受语言风格上的“美”,也包括感受作品意境上的“美”,这是一个心灵体验与对话的过程。

童书里的世界也大多是非写实的,或者说其艺术幻想大多都是超现实的,是创造性的想象。

正因如此,儿童文学离不开艺术幻想,没有艺术幻想也就没有儿童文学。

当然,幻想与想象
不是凭空的,具有一定现实基础,这就必然形成虚拟的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相互投射,从而
也就构筑出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正因为对现实的关照与折射,儿童文学的叙事过程总是
具有了现实与幻想的两条线索,且进行着各种巧妙的构思。

这种叙事方式具有三种基本样式:其一,平行线——现实与幻想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

如怀特《夏洛的网》,小女孩与小猪都是真实的生命交集,共同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故事深刻融入了孩
子的泛灵思想与生命一体化心灵。

其二,两线糅合——幻想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

如安徒生《海的女儿》,幻想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并将之揉入到现实生活中,充满幻想,带给孩子现实生活所无法赋予的奇异之美,同时也贴合孩子认识过程中本就天马行空的想象。

其三,虚实线——以虚拟的幻想世界为主线,现实世界为虚线。

如英国作家米尔恩的代表作《小熊维尼•菩》,完全虚拟了一个世界,但是所思、所想、所感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这种“虚实”变幻是儿童文学必要的美学品格,因为它是前两种文学特征实现的必要条件。


实与幻想的交相辉映,蕴含着童书不同的意境之美和精神内蕴,呈现了极为不同的审美体验,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意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和变幻,总是以更适合的方式引导
着孩子们领略文学境界的美,无论是民间传统儿童文学亦或是文人现代儿童文学,都体现了
成人对儿童和儿童生活的热爱和期盼,蕴含了浓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

正因如此,我们
会发现很多经典作品的荒诞性,虽然离奇但不虚浮,因为它们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植于我们
的现实生活以及我们的文化里。

其通过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媒介材料的图画文学语言呈现了
一幅幅美妙绝伦、真实可现、变幻多彩的故事情景。

所以,无论从外在独特的文学特征上,
还是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上,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儿童文学与信仰,儿童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收获于自身心灵的体验,也升华对幼儿阅读指导的生命深度。

三、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
童书的美学品味必然承载着儿童文学的精神追求。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形态之一,同样渗透着
深刻的人文关怀。

与儿童读者的心灵对话,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成人世界对自身儿童时期的重
新认识与回归,也体现了其对儿童世界存在的现实意义的关照,表现出某种特有的文化品格,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人类对下一代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心灵修养等方面的传递和期望。


沫若先生曾在其《儿童文学之我见》中谈到:“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绝不像一张白纸;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绝不像一片玻璃。

”这里的澄明与莹澈,也许最能把儿童文学所凝聚的最透明的单纯与快乐表达出来,其亦指向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对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

儿童文学研究者曹文轩曾阐述到:“‘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

能感动他们的东西
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童书里,作家充满奇异色彩的想象与幼儿的幻想在精神意蕴上是趋于一致的,幼儿具有泛
灵思想、视角上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方式上总是借助想象与幻想来理解事物及事物间的关系等,而童书作家“试图用童话的形式述说自己对这一世界的一些感受”即是对幼儿认知与情感
的最佳应和;作家至真向善的情感、明辨是非的道德观、涵纳宇宙人生的哲理意识,富有儿
童情趣的幽默感,引导儿童的心智慢慢走向成熟。

童书中自然流淌的纯净、真挚、质朴的情
感以及精心营造的感人至深的美好意境,提升儿童的艺术品味,为儿童读者提供含蓄而久远
的精神享受。

上述即是我们对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解析与探究,这个问题往往被儿童文学研
究者们认为是儿童文学本身最核心的问题。

以往研究要么从美学角度寻找思想脉络,即探讨
语言艺术在创造中的审美关系;要么以审美的独特性作为论述宗旨,以儿童为读者对象,从
儿童自身的成长特点以及精神心理特征出发,阐释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事实上,对儿
童文学美学的探讨还应具有更加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和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

童书是儿童文学
的文化承载,亦体现着儿童文学的精神意蕴,其外在的语言文学形式往往也深蕴了每个时代
对儿童与儿童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凝聚了对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蕴含了某种对于儿童的认
识和观念,并透过文学作家的“用心表达”与“有意描画”,通过文字、图画或其他语言艺术的
形式来呈现和表达,承载着成人对儿童未来的一份热切。

因而,关注当下儿童的生存状态,
深入儿童的现实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当是童书本身的核心价
值追求,亦是对童书美学品味的根本把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