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唐山市,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唐山皮影,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它的相关情况。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它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

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主题积极向上,有的表现保家卫国的英雄,有的表现惩恶扬善的侠士,有的表现反抗压迫的勇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唐山皮影其唱腔为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紧板、快板等,伴奏音乐主要是四弦、二胡、扬琴、大阮、唢呐等,表现舞台及各种戏剧人物的不同情绪。

唐山皮影是光影、美术、雕刻、舞蹈、说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足迹遍及中国东北、华北广大地区,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有德国、法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唐山研究考查皮影。

唐山皮影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滦州秀才黄素志试不第,远去关外。

漂泊生涯磨去了黄秀才的仕途之心,却成就了他创作影戏的艺术贡献。

饱学诗书,熟读经卷,为他提供了创作的脚本,精通绘画,擅长雕刻,转化为一个个精致的纸人儿。

怀才不遇的黄秀才没有
想到,未能金榜题名的他从此会被永远刻在故乡人的口碑中,一代代传诵不衰。

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是一脉相传,形成了地道的滦州影,也就是所说乐亭影、老吠影。

当地群众非常爱好影戏,积久而成风俗。

民国初年,乐亭崔家聚德堂皮影班、张家中兴堂皮影班、刘家庆和堂皮影班、史家翠荫堂皮影班办得最大最好,皮影有名艺人荟萃,又培养了大批新秀,影响深远,名满京东。

20世纪30年代,乐亭影在沈阳、长春等大城市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宣导,皮影戏兴盛繁荣,传播较快。

至清朝中叶白莲教起义,各地人民响应,清王朝统治者害怕江山不稳,预防人民聚众闹事,一反初时对影戏的炽热态度,他们把嘴脸一变说影戏是用纸人纸马兴妖造反禁止官员私养影班,禁止夜间演影戏。

民国时期由于娱乐节目不及现在这么丰富,群众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在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唐山皮影历史较长,造型夸张。

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造型看人物高额通鼻小嘴,颇典雅。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

唐山皮影的发声方法很奇特。

演唱时,演员用手指掐着喉头发音,经过挤压后的声音,具有一种特异色彩,恰好与影人的形象和动作浑然一体,形成唐山皮影戏的特殊风格。

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名嗓不断涌现,几十年来,他们不仅发展了皮影艺术,更把唐皮影传播到全国各地方及至海外,所到之处,盛况非凡,以致欧美、日本等国的人们将唐山皮影作为了中国皮影的代名词。

外来朋友们,最好去看看皮影,从这种承载了几十代唐山人喜怒哀乐的戏曲形式中,感受那挥之不去的对生活美的追求。

唐山皮影戏表演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

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

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皮影的制作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

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

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如今刻影人儿的材料已从素纸、五色蜡纸发展到羊皮、牛皮才驴皮、唐山皮影雕镂精细,形象俊美,线条流畅清新,所选作雕刻的驴皮十分讲究,只取驴前身的一个部位,经过加工、上浆,一张张透明度强、柔韧性好的原料就备好了。

至今唐山还流传着北山驴皮明如镜的俗语。

皮子有了,下一步该由人来雕刻影人儿了。

皮影分两部:人物和砌末。

人物同插(头部)和戳子(身子)组成。

头部有各色脸谱,如正面人物雕成镂空脸,弯回形环勾眉眼,通天鼻梁,显得俊朗、洒脱;反面人物
则突出阴险狡诈的嘴脸,将眉目夸大,一幅老奸巨滑的坏样儿;丑角在眼睛上加画一个圆圈儿,表示诙谐轻佻。

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丑的天下,角色相当丰富,雕起来要繁而不乱,密而不杂。

精细活儿必须精细刀法,拉刀、推刀、回转、顿挫、明刀、暗刀,真是刀刀准、快、稳。

做好了的影人儿安上三根杆,不仅要灵活自如,而且要和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相合,各种套路干净利落,其手上功夫着实了得。

光会表演的影人儿是哑巴,需要专门演员配唱。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

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

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

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

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

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

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

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

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

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
借鉴价值。

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

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2006年5月20日,唐山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山皮影的影响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

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

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

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