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 ”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 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 “童心 ”,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 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 “童心之言 ”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 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 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 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 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3、元杂剧: 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 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 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4、xx :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 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5、xx 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 "南北合套 ",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 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小令又称 "叶儿 ",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 "套数 "、"散套 ",由同 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 "借宫 ",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 底。
7、铁崖体 --- 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8、散曲:1、 童心说 ”: 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 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9、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10、"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1、" “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2、"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3、"XX四梦(XX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4、"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5、"XX: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16、"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7、"xx: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8、"xx:清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领袖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以开派者方苞提出的“义法”为理论基石,“义”指内容符合儒家思想,“法”指写文章的形式技巧。
后经刘大櫆发扬、姚鼐完善,门徒广众,形成“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况。
因此,它也成为清代散文最具时代特色的流派。
9、"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0 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1、"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22、"格调说: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
偏重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23、"xx: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28、 "义法:4、 "xx 词派: 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龚翔麟、沈蚌日、李符、沈岸登称 为“浙西六家 ”,他推尊词体,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还与汪森辑录 《词综》,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
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 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5、 "xx 六家:指 xx 词派的六位词人,即: 朱彝尊、李良年、龚翔麟、沈蚌日;李符、沈岸登。
龚翔麟将六人的同集 合为《浙西六家词》 ,因而得名。
26、"xx 词派: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反对浙 提出要依据儒家 "诗教 ",尊崇词体,强调寄托,同时又竭力 清词流派之一, 西词派的寄兴不高, 在前人作品中寻求 "微言大义 ",流于穿凿附会。
他们的作品,意旨亦较为隐晦。
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7、"弹词: 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 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2. 生花》; "弹词在语言上有 “国音 ”(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 “土音 ”(方言),以吴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
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
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习。
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29、"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0xx 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xx: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3、"xx 体: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
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诗。
梅村体”史34、"xx 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
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
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5、"xx 派: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