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的审美特征(一)散曲语言自由(1)加衬字,句法灵活,在稳定中求局部变化;(2)曲韵与诗词韵不同:北方语音为韵;韵脚密;(《高祖还乡》)(3)步节模糊:(4)融俗为雅,对口语、俗语作不着痕迹的锤炼:(5)对仗丰富:1,合璧对(即双句对);2,连璧对(四句对);3,鼎足对(三句对);4,联珠对(每句对);5,隔句对(即长短句对);6,鸾凤和鸣对(首句尾句对);7,燕逐飞花对(即三句对作一句)(二)散曲抒情特征是直切、尽兴、非含蓄与抒情尽兴、直切、非含蓄相应,散曲的抒情方式富于动作、叙事化(三)散曲题材更为广泛散曲表现的题材比传统诗词更为广泛,它不避雅俗,甚至以丑为美,将传统观念中认为丑的东西作为艺术表现对象,从而打破传统典范的艺术格局,以对立的形态构成新的艺术风范,这是散曲与传统诗词在审美上的最大差别。
1)散曲作者常常以玩世不恭、自我调侃的方式讥讽社会不公:2)游戏人生、玩世不恭、颠覆传统的人生价值观、自嘲以嘲人的心态对散曲审美风格的内在影响.《水浒传》犯中见避1、写出性格形成的环境和过程。
①形成环境:突出“逼”字,既显示出人物的阶层共性,又有个性特征,又增加了人物的深度。
李逵身上,显示出农民的反抗方式。
武松身上,看到的是市民的反抗方式。
林冲身上,凸显朝廷官员的反抗。
性格发展的过程:不同环境的人,性格形成的过程也大不一样。
林冲:有妥协忍耐到奋起反抗。
杨志:从效忠到叛逆再到力主招安。
1、对比烘托·同中有异同上梁山:鲁智深是主动型;杨志是被动型;林冲是清醒型。
同杀淫妇:武松是为情;宋江是为义;石秀是为己同打抱不平:鲁智深打镇关西是侠;武松打蒋门神是义;李逵打殷天锡是粗。
同样杀虎:武松杀一虎是力;李逵杀四虎是孝。
明清传奇体制“传奇”一词的最初含义,约略同于“志怪”。
“传”者,志也、记也;“奇”者,怪也。
所以“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它在唐代作为文言小说的专名。
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元杂剧。
明嘉靖之后,“传奇”一般专指明杂剧之外、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①剧本结构体制:容量大,分出,各出标上名目。
②音乐体制: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
③角色体制:在宋元南戏基础上,角色区分更加细致。
生、旦、净、末、丑、外、贴。
传奇剧本结构体制的定型约完成于嘉靖中后期,至万历中期则形成了规范化的严谨的传奇剧本结构体制.传奇剧本结构体制的定型和规范,是传奇体制成熟的主要标志。
桐城派的文学主张方苞:“义法”说。
“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方苞取来论文,“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义”指文章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法”指文章的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文辞等。
两者关系是义决定法,而法则体现义。
刘大櫆: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
“神气”、“音节”、“字句”说(《论文偶记》)“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因声求气:“字句者,音节之矩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姚鼐:①文章本原论:“夫文者, 艺也。
道与艺合, 天与人一, 则为文之至。
”(《敦拙堂诗集序》)②文章相济论:“余尝论学问之事, 有三端焉, 曰义理也, 考证也, 文章也。
是三者, 苟善用之, 则皆足以相济, 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述庵文钞序》)③文章要素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将古文之构成要素列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种。
神、理、气、味,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
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层次虽低但比较具体。
④文章风格论:姚鼐认为, 文章的风格之美不外阳刚与阴柔两类(《复鲁絜非书》)。
主张“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海愚诗钞序》)。
至情论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而且“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解元西厢记题词》),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
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的冷漠与麻木不仁的状态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元杂剧体制特点:(一)元杂剧结构元杂剧一般每本四折一楔子。
折,既是情节单位又是音乐单位。
元杂剧每一折是由一个宫调和一组曲子组成一套唱段;每一折也是一个故事单元。
第一折开端,第二折发展,第三折高潮,第四折结局(二)、元杂剧的构成成分元杂剧由曲、宾白、科范组成。
(三)元杂剧的角色四大类:旦、末、净、杂概括: 四折一楔子曲牌联套,一人主唱。
唱念作打角色分类、脸谱化装等都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特点。
以唱为主,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在不同的作品中综合性反复运用,形成元杂剧特有的艺术特点,也是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抒情性、叙事性、虚拟性和写意性的美学特征。
西厢记题材演变A唐宋时代西厢故事,历史上崔莺莺和张生的恋情。
B传奇:自唐代元慎《莺莺传》问世,张生始乱终弃。
C词曲:宋秦观、毛滂《调笑转踏》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谴责。
D话本小说: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中有小说《张公子遇崔莺莺》E金代的西厢故事:将崔张故事从“始乱终弃”变革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是自南宋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作者在作品中,顺应时代潮流。
西厢记的题材来源及其演变(一)源头:唐代元稹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
(二)故事在南北两宋的流传:文人:秦观、毛滂《调笑转踏》;赵德麟(令畤)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宋代民间艺人:1、宋话本《莺莺传》话本小说(已佚,见南宋罗烨《醉翁谈录》)。
2、《莺莺六幺》南宋官本杂剧,也称院本,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已佚,今人已辑有十几句曲词。
3、南戏《西厢记》南宋南戏,也称戏文,已佚,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4、《张公子遇崔莺莺》(南宋小说,已佚,见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
5、《红娘子》(南宋院本,已佚)。
6、《崔莺莺西厢记》(南宋戏文,已佚)。
7、《张珙西厢记》(南宋南戏、话本都有这一名称,已佚)。
宋人对崔张故事的态度有两点:一是对张生始乱终弃行为的批评和对崔莺莺命运的同情,二是对崔张两人私情的肯定。
这说明与唐人相比,宋人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社会转型所导致的。
(三)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主题改为讴歌爱情,赞美男女青年对爱情的追求;人物改变:张生:要全面歌颂莺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张生的性格不可,这样方能把作者所要讴歌的爱情升华到真善美的境地。
矛盾关系:诸宫调中矛盾双方则是崔张作为正义的一方,和代表着庞大的落后保守势力的老夫人展开尖锐的冲突,这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政治意义。
这个矛盾触及社会的深层问题,即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自由的问题。
情节的改进:诸宫调设计安排了一连串的新的情节:如月下联吟、赖婚、闹简、赖简、拷红、长亭送别、梦中相会等常州词派存在时间:兴起于嘉道之际,绵延于清末民初。
不局限于常州一地。
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发轫期:张惠言与张琦。
拓展期:董士锡与周济。
光大期:以“四大词人”为中心。
词论:尊体论:张惠言提出词体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词选序》)相近;周济“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介存斋论词杂著》)比兴寄托论: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寄托出入”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
正变论:张氏以唐宋词为正声,元以后就变而失其正。
周济的“宋四家词”说:“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
”创作:①托咏物以寄怀;②托志艳情眷怀身世;③托怀于伤春、悲秋之中;④学问化。
《聊斋志异》的艺术(一)情节曲折,文笔夭矫。
蒲松龄小说讲究铺排安放,变化莫测,翻空出奇,曲折写心。
以《宦娘》为例:(二)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
例如《青风》(三)善于将人的性格与花妖狐魅精怪的原型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四)常常运用环境氛围来渲染、烘托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绪。
比如《婴宁》的环境描写:(五)小说诗意化倾向。
1)小说中人物吟诗:《公孙九娘》:枕上追述往事,哽咽不成眠。
乃口占两绝云:2)以吟诗作为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来结构故事:《白秋练》3)以古代的诗意来构思小说《黄英》借助传统的菊花诗和以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来结构小说;《宦娘》中爱情、婚姻、友谊,都是以音乐为媒介,建立在《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名句“琴瑟友之”的意蕴上。
(六)语言艺术美见P2761)蒲松龄在写作中能尽量地使用浅近易懂的文言文,而且大量吸收民间口语、方言俗语并将其润色成一种具有文言色彩的语言,二者结合,形成了一种典雅而不失之深奥,浅近而又诙谐生动,简练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风格。
2)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句法富于变化。
3)人物语言雅中有俗,俗中见雅,雅俗结合,更生动活脱,谐谑有趣。
特别是人物的对话很传神之笔。
(七)继承《史记》传统体式上篇首介绍传主的姓氏里籍,中间叙事,结尾的“异史氏曰”类似《史记》结尾的“太史公曰”,对故事人物或作评点,或伸发议论。
例如《娇娜》“异史氏曰”引发对“腻友”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