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查材料一览表A级指标评估要素备查材料备注A1入学机会C1.小学、初中入学率(5分)。
小学适龄人口都能按时入学。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6%以上。
C2.纳入发展规划(2分)。
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入学后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完善在就学地参加中考和中招录取的办法。
C3.纳入财政保障(2分)。
将随迁子女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公民办学校随迁子女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按当地同类公办学校标准享受学杂费减免待遇。
积极扶持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一、县(市、区)材料:①《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教育事业发展)》(表一、表二、表三、表五)的汇总表和乡镇填报的过渡整理表。
②近四个学年教育统计综合报表。
③上一学年初中毕业班学生参加中考和免试保送高一级学校的花名册、统计数据和相关的审批文件和过程性材料;初中毕(结)业证书验印底册。
④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学龄人口花名册、缓学名册。
⑤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数据统计:城区公办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招收择校生统计、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安置情况统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情况统计。
⑥普高、中职招生政策及入学情况。
主的民办学校。
C4.管理制度(4分)。
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
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健全,结对帮扶、家校联系和心理疏导机制完善。
C5.入学率(3分)。
6-14岁三类(智力、听力、视力)残疾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2%以上。
6.招生政策(4分)。
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的比例不低于30%,并逐步提高。
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低于92%。
⑦小学、初中招生政策及入学、就学情况。
⑧随迁子女资金保障计划,财政局按文件规定安排好预算资金。
⑨城区教育发展规划。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查材料一览表A级指标评估要素备查材料备注A1入学机会C1.小学、初中入学率(5分)。
小学适龄人口都能按时入学。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6%以上。
C2.纳入发展规划(2分)。
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入学后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完善在就学地参加中考和中招录取的办法。
C3.纳入财政保障(2分)。
将随迁子女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公民办学校随迁子女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按当地同类公办学校标准享受学杂费减免待遇。
积极扶持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C4.管理制度(4分)。
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二、乡镇(街道)材料:①户籍管理机关或其他人口管理、统计部门提供的3-18周岁人口花名册原件。
②3-18周岁人口接受教育情况登记表。
③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学龄人口花名册及相应的筛查鉴定材料。
④外来常住学龄人口登记资料。
三、学校材料:①近四个学年学校基层报表。
②近三个学年初中毕(结)业生花名册及验印底册。
③近三个学年初中经补考毕业的毕业生人数、成绩册及试卷。
④上一学年应届初中毕业班学生参加“中考”、“质检”人数和成绩册(以组织考试机关打印的原件为准),完整的免试保送高一级学校学生的证明材料。
⑤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学龄人口缓学证明和异地就学的证明材料。
⑥留守儿童管理档案。
络,形成合力。
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健全,结对帮扶、家校联系和心理疏导机制完善。
C5.入学率(3分)。
6-14岁三类(智力、听力、视力)残疾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2%以上。
6.招生政策(4分)。
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的比例不低于30%,并逐步提高。
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低于92%。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查材料一览表A级指标评估要素备查材料备注A2 保障机制C7.政策措施(3分)。
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建立监督、检查与表彰、问责机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C8.法定增长(2分)。
近三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三个增长”,财政年度超收收入分配体现法定增长要求。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省定要求。
C9.公用经费(2分)。
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达到省定标准。
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较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于当地城镇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
县财政按比例配足公用经费。
C10.税改资金和配套资金(3分)。
农村税改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全部用于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公用经费,以及民办教师退养一县、区级材料:1、经费:①县(市、区)财政局向本级人大所作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包含财政超收收入及安排情况)及预算草案的报告。
②县(市、区)本级年度财政决算总报表、教育局教育经费统计报表。
③县(市、区)审计局对本级政府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
④教师工资汇总表。
⑤公用经费下拨学校文件及分配明细表。
⑥各类专项资金下拨学校文件及分配明细表。
⑦教育费附加及土地出让金投入使用明细表。
2、办学条件:①《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办学条件)》(包括汇总表和以校为单位统计的过渡整理表)。
②与督评年度相关的各类教育事业统计综合报表。
③县级政府关于中小学的布局规划(包括城镇中小学扩容和新区学校配套建设)及实施过程的相关文件和统计数据。
④县级政府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文件和相关的统计数据。
⑤县级政府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的文件和相关的统计数据。
⑥关于普通中小学教学仪器、图书、信息技术装备、农远工程管理使用的文件和有关材料。
⑦全县校舍基本情况简明表汇总补助,不得截留挪用。
省级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资金专款专用,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按规定比例及时足额拨付。
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
C11.资金使用(3分)。
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土地出让金收入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
各项教育经费管理规范、使用合理、下拨及时,无挤占、挪用、截留现象。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查材料一览表A级指标评估要素备查材料备注A2 保障机制C12.布局规划(2分)。
科学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城乡学校布点合理,学生就学方便。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原则上不超过2000人。
C 13.标准化建设(2分)。
认真实施学校建设规划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班生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C14.学校面积(2分)。
完全小学、初级中学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及田径、球类等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达到省定标准。
C15.校舍建筑(2分)。
学校和教学点选址符合防灾避险安全要求,校舍建筑质量符合建筑标准、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防火设计规范。
建立健全校舍定期查勘、维修、改造制度,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所有学校和教学点D级危房。
C16.教育技术装备(2分)。
完全小学、初级中学教育技术装备(包括实验室等各种专用教室、场所及设施设备,下同)都能达到省颁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达到省颁二类二、乡镇材料:1、经费:近三年乡、镇(街道)政府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简明统计。
可按上级下拨、乡镇自有财力投入、村居自有财力投入和社会捐赠四大类分项统计。
三、学校材料:1、经费:近五年年终决算报表和年初预算文件。
2、办学条件:①《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办学条件)》。
②学校基层报表。
③校舍基本情况简明表。
④学校平面图和土地证、房产证。
⑤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有关材料。
⑥体育、音乐、美术、劳技、信息技术等专用教室,卫生室、图书馆(室)、实验室、农远工程等教学设施及配套设备的财产清册,最近一个学年活动计划和使用情况的记标准,其中有50%以上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颁标准的规划建议要求,教学仪器配备达省颁一类标准;卫生保健室面积和器材、药品配备都能达到国家标准。
C17.寄宿制学校(2分)。
初中学生宿舍生均不少于5平方米,学生食堂生均不少于 1.5平方米;小学学生宿舍生均不少于4平方米,学生食堂生均不少于 1.72平方米。
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符合卫生规范。
录材料(材料可放在相应的功能室)。
⑦校园规划图与布局图。
⑻校园环境剪影。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查材料一览表A级指标评估要素备查材料备注A3 教师队伍C18.体制改革(6分)。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县域内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行统一管理,统筹配置。
C19.编制管理(6分)。
落实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配备能满足开足开齐课程需要,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明显缓解;小学、初中所有教师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达到学历要求,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达75%。
C20.工资福利(6分)。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中小学教师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和其他的福利待遇落实;农村学校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津补贴政策落实;建设农村学校一、县(市、区)材料:①《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师资水平)》。
②县(市、区)委编办核定的本学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文件。
全县学科教师余缺情况统计分析材料。
③县级政府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补充培养新教师和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有关文件,全县教师近三年轮岗交流花名册。
④县级政府关于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政策措施。
⑤培训计划及教师每年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花名册。
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队伍管理、提高业务素质等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材料(含师德考核与表彰文件材料)⑦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措施和组织实施的过程性材料。
⑧关于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相关材料。
⑨落实继续教育经费相关文件材料。
⑩《基层报表》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异地任教和支教教师住宿问题。
C21.校际交流(6分)。
组织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近三年教师交流人数达到应交流人数的30%;中、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应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支)教经历的政策落实。
⑽教师工资、编制、招聘、职称岗位设置、考核和退休教师管理六统一的相关材料。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查材料一览表A级指标评估要素备查材料备注A3 教师队伍C22.培训制度(6分)。
制定校长、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农村教师、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各项培训工作落实。
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校长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能根据实际,建立制度,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效果明显;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1.5%-2.5%拨付。
C23.师德教育与考核(5分)。
定期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建立并完善师德监督考核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