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现在讲健康的人非常受欢迎。
因为讲健康的人告诉我们,有一个数字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一串的“0”。
他提醒我们,我们的身体健康是这个数字前面的“1”,而金钱、地位、事业、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
意思是说,我们要注重身体健康。
因为如果这个前面的“1”没有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就是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再好的事业,对一个人来说,也意义不大了。
这个说法,当然非常有道理。
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要忘记,在这个数字前面还多了一个正负号。
假如我们把这个负号加上去了,这个数看起来很大,但是值却越来越小。
这个正负号是什么呢?这个正负号就代表了一个人健康的心态。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讲心理健康,就强调心态的重要性。
假设一个人心理上出了问题(心理失衡了,心理不健康了),我们想一想,即使他有身体的健康、有很多的财富、很好的地位,那对他来说,确实也都意义不大了。
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良好、健康心理,对一个人的个人幸福生活至关重要。
我们在现代社会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怎么样能够达到的呢?我们想到了在《大学》上有一句话,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社会的和谐就是古人所说的治国平天下。
那么这个社会的和谐怎么样才能达到呢?那就是由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学校内部的和谐,而且他们彼此团结互助,最后才有社会和谐的结果。
而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单位内部的和谐,又是由构成这个家庭、学校、单位、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良好的身心和谐所导致的。
所以人自身的和谐,对于我们社会的和谐来说是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个秩序是不能颠倒的。
这又告诉我们,一个人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对于社会的和谐也至关重要。
二、掌握“选择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在我们认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就要看一看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我们讲的这个标题就叫掌握选择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
如果我们向大家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与烦恼呢?我想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愿意快乐。
那为什么人人都愿意选择快乐,但是又有很多人深深地陷在痛苦与烦恼之中呢?实际上,我们的回答可能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我愿意快乐,但是痛苦与烦恼的事情不请自到,我也没有办法抵御啊。
的确,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下,都会常常遇到来自社会和自然的不良刺激。
但是,人们面对这些不良遭遇,是不是真的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能为力,对它无可奈何,而又任其摆布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个犹太裔的心理学家叫法兰克。
因为他是犹太裔,所以受到了纳粹德国人的严重迫害。
他的妻子、父母,还有兄弟,全都死于纳粹的魔掌。
唯一剩下的一个亲人,就只有自己的妹妹了。
而他自己也是被关进了纳粹死亡营,每一天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法兰克一个人独自处在囚室之中。
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受。
那就是在任何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人都有一种最后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什么呢?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他发现他虽然没有人生自由,每一天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但是,他发现自己心理意识,自己怎么想,却是纳粹德国人无法干涉的。
于是他就凭着想象和记忆,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在脑海里设想各种各样的情形。
比如说,自己获释后和唯一的妹妹,唯一的亲人妹妹团聚时,那一种喜悦的心情;自己获释后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所获得的体验,传授给千千万万的人。
正是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
而他的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狱友甚至狱卒。
他协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生命的自尊。
我们看,法兰克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仍然运用人难得的自我意识,寻找到人性中最可宝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
他的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的反应对外部的不良刺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像动物那样是一种刺激、反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刺激、意识和反映的关系。
正是在意识这个中间环节,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意识和良知的作用。
对外界的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积极的回应。
我们把这就称为积极的思维,这个就叫选择的自由。
比如说,在我们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都会遇到交通拥堵的情况。
在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有的出租车司机就会怨天尤人,嘴里不干不净的骂着、抱怨着,说“真倒霉,你看我一出门就遇到了塞车”。
我们想一想这种抱怨的情绪,能否改变交通拥堵的事实呢?不仅不能改变,于事无补。
反而,中国人有句话,叫“心想事成”。
这句话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经常有什么样的意念,给自己什么样的心理暗示,结果你发现,这样的事情就真的发生在他的生活中了,被他想出来了。
这在西方心理学,被称为“吸引力法则”。
所以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体悟到了这一点。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去给人家拜年,我们都怎么说呢?我们都说,看这个人是一个生意人,就说祝你财源滚滚;看这一个人明年要高考,就祝他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大学;看到这个人是一个当官的人,就祝他步步高升。
大家听到这样的祝福就很开心。
这样好事就会接踵而来。
这也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经常接收到不好的思想的、意念的,这种恶的想法,这种不好的事情也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养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遇到即使是不那么如意的事情,也不要怨天尤人。
因为它于事无补,还使事情越来越恶化。
所以这个出租车司机抱怨的情绪,没有能够改变交通拥堵的事实,反而交通越来越恶劣。
另一个出租车司机,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他会怎么样呢?他心想,我已经累了一天了,我应该趁着这个时间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
于是他就放上一段舒缓的传统音乐,再跟乘客开几个玩笑。
结果他的这种做法,使时间过的很快,也调节了情绪,调节了身心。
他们面对同样交通拥堵的外部不良刺激,但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态度不同,结果这个事情对他们的影响就不一样。
这个就叫选择的自由。
用小罗斯福总统夫人的话来说,那就是,“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够伤害你”。
换句话说,那个真正伤害你的人是谁呢?是我们自己。
很多人经常在生活中说,“都是谁谁谁让我很生气,某某件事是让我很生气”。
其实这些话都是值得商榷的,都是在推卸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逻辑上看,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你的内心。
所以那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谁?是我们自己。
圣雄甘地也说过这样一句话,“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让人受害最深的,并不是那些不良的遭遇,而是我们自己允许这些不良的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有一个人写了一个文章,题目叫做《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
这个文章这样写到,“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了别人来掌管。
比如,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的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媳妇的手中;有一个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她把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一个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给欺诈了”,他把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由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
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我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复负责。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人情绪不稳定,经常因为芝麻大的小事就火冒三丈。
那他身边的人就感觉到很紧张、很有压力。
为什么呢?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又大发雷霆。
那么诸位朋友,你们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上吗?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
这个文章写得非常好。
它提醒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这个文章在青岛企业家论坛上讲过之后,有很多企业家非常地有灵感、有悟性。
他们下来就跟我分享说,他说,“其实老师这个快乐的钥匙,更像一把快乐的摇控器,为什么呢?当你把自己快乐的摇控器放在别人手上的时候,别人摁了一个纽。
比如说,别人称赞了你几句,夸奖了你几句,肯定了你几句,结果你就很高兴、很得意。
另一个人摁了另一个纽,比如说,他讽刺了你几句,挖苦了你几句,批评了你几句,结果你就很难过、很伤心、很生气。
这都是没有握住自己的快乐的摇控器的表现。
”当然,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理可以顿悟”。
这个道理,你可以马上就明白。
我们今天学了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你就知道了原来一个人能否快乐、能否控制自己的脾气都是靠自己来掌控的,和别人没有关系。
但是,可能刚刚没过两天,甚至刚刚看完这一个片子,接到了一个电话,收到了一个短信,你就因为这个短信、电话而火冒三丈了。
这说明什么呢?理可以顿悟,但是事需要渐修。
要在生活中历事练心,把自己爱生气的毛病给修正过来。
而这个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夫。
当然,一个真正握住了自己快乐的钥匙的人,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
这个话也是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健康通过锻炼可以达到,我们的心灵的修养也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更加平和,这在古人那里就是修身的功夫。
所以你看,中国古人没有提出“心理学”、“心理失衡”、“心理健康”这样的概念,也从来没有心理学这个的学科。
为什么中国古人没有出现心理疾病?比如说,抑郁、恐惧、焦虑、压力很重等等这样的严重问题呢?原因很简单。
因为中国的古代经典几乎每一本都写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是教导你如何修养自己的身心,达到身心和谐的。
所以说本本都是心理学。
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三、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我们看一看,如何处理压力?因为现在很多的领导干部压力重重。
而在压力的压损之下,一般情况下可以处理好的问题,也变得无可奈何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有一句古话说的很有道理,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为什么呢?大家可能觉得这难以置信,说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问题都是给我们带来压力的。
那我们不妨看一个关于压力的数字。
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