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微专题(二)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建议用时:25分钟)
(对应考点集训第194页)
[对点训练]
角度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
1.(2015·全国卷Ⅰ)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 )
A .氨水 B. 硝酸 C .醋 D .卤水
B [A.氨水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对铜的腐蚀比较强,对钢铁腐蚀比较差,对水泥腐蚀不大,氨水可以贮存于塑料、陶瓷等容器中,故A 不正确。
B.硝酸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它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可腐蚀各种金属(铂和金除外)和材料,故B 正确。
C.醋具有弱酸性,具有酸的通性,没有强氧化性,不能腐蚀“五金八石”,醋酸也可贮存于塑料瓶,故
C 不正确。
D.卤水又称作卤碱,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镁、氯化钠和一些金属离子,是制作食盐过程中渗滤出来的液体,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制作豆腐,大量吞服卤水可引起消化道腐蚀,镁离子被人体吸收后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均有抑制作用,故
D 不正确。
]
2.(2019·石家庄质检)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B .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 .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D .清·乾隆“瓷母”是指各种釉彩大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D [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A 项正确;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 项正确;青铜是铜锡合金,C 项正确;釉彩大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 项错误。
]
3.(2019·试题调研)宋代《本草图经》中记载:“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
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看沸定汁尽,去火待冷,取出按为末,色似黄丹,收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文中“矾”的化学式是FeSO 4·7H 2O
B .“色赤”的物质可能是Fe 2O 3
C .“矾”受热分解时硫元素都表现氧化性
D .可通过焰色反应区分“矾”和朴硝(Na 2SO 4·10H 2O)
C [“矾”指绿矾,其化学式是FeSO 4·7H 2O ,A 项正确;“色赤”说明产物为红色,FeSO 4·7H 2O 中含有铁元素,其化合物Fe 2O 3为红色,B 项正确;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产物Fe 2O 3可知“矾”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 4·7H 2O=====高温
Fe 2O 3+SO 2↑+SO 3↑+14H 2O ↑,只有部分S 元素表现氧化性,C 项错误;由于朴硝中含有钠元素,因此可用焰色反应区分“矾”和朴硝。
]
4.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
该物质是( )
A .生石灰
B .草木灰
C .明矾
D .漂白粉
C [该物质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说明该物质的水溶液呈酸性,生石灰溶于水得到氢氧化钙溶液,溶液呈碱性;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 2CO 3,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二者均为强碱弱酸盐,故草木灰、漂白粉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均呈碱性;明矾溶于水,由于
Al 3+
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
故该物质为明矾,C 项正确。
] 角度2 传统文化中化学反应原理
5.下列对古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 .《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
“瓦”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B .《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
C .《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 3)和朴硝(Na 2SO 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D .《抱朴子·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瓦由无沙粘土制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A 项正确;根据“蒸令气上”知所用的“法”是指蒸馏,B 项正确;硝石(KNO 3)灼烧时火焰为紫色,朴硝(Na 2SO 4)灼烧时火焰为黄色,该方法利用了焰色反应,C 项正确;该过程发生反应:HgS=====△
Hg +S 、Hg +S===HgS ,上述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 项错误。
]
6.(2019·石家庄模拟)《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 .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A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 项错误;“沙里淘金”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B 项正确;爆竹燃放的过程中有新物质CO 2、SO 2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项正确;“豆箕”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 项正确。
]
7.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 .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C .打磨磁石制指南针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中的磁性
D .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 +CO 2+NH 3+H 2O===NaHCO 3↓+NH 4Cl ,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
低温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更低而析出,A 项正确;黑火药在使用中的反应原理为2KNO 3+S +3C===K 2S +N 2↑+3CO 2↑,反应物按一定的比例参加化学反应,B 项正确;磁性不是化学性质,C 项错误;胆水炼铜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4+Fe===Cu +FeSO 4,
D 项正确。
]
8.炼丹鼻祖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积变”是指将水银与单质硫混合),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反应涉及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B .丹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C .水银是液态银
D.丹砂“烧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C[水银是液态汞,不是银。
]
角度3传统文化中化学物质分离提纯方法
9.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活泼性强于铜,正确;选项B,“水滴石穿”是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的过程,反应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属于化学变化,错误;选项C,硝酸钾、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选项D,青蒿素提取为萃取过程,是利用物理方法,故正确。
]
10.(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B.升华
C.干馏D.萃取
B[根据题中所述操作及现象可知,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为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