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因胸部恶性肿瘤 接受大剂量放射照射引起的肺部急、 慢性损害。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痛、气短,有 时发热,症状轻重与照射野大小有关。 影像表现:
发生部位与照射野有关; 急性期 慢性期
影像表现:
晚期肺体积缩小 邻近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
机遇性感染(casual infection): 由于疾病或治疗使机体防御功能降 低后出现的肺部感染。
常见于细菌、病毒、霉菌和卡 氏肺囊虫等。 表现:见于相关病原菌感染。
肺脓肿(lung abscess)是肺化脓菌所引 起的肺部化脓性炎症。 致病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厌氧菌、 梭形杆菌等。 感染途径:
肺气肿: 空洞:化脓菌感染易出现。“肺气囊” 胸膜病变:数量不等的胸腔积液。
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细菌和病毒均可引起~。 临床表现:小儿多见,发热、咳嗽、气急、 紫绀,临床症状明显而体征少。
影像表现:
肺纹理增强模糊、紊乱,两肺下野明显; 肺门影增大、增浓,结构紊乱模糊,肺门支气 管周围炎; 网状、小点状阴影:肺间质炎症的重叠影像, 与模糊的肺纹理并存。 弥漫性肺气肿改变:
张军
1、大叶性肺炎** 3、克雷白杆菌肺炎 4、支原体肺炎 7、间质性肺炎 9、放射性肺炎 11、慢性肺炎 13、肺脓肿***
2、支气管肺炎* 4、病毒性肺炎 6、过敏性肺炎 8、机遇性感染 10、吸入性肺炎 12、肺炎性假瘤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肺炎双 球菌 病理:
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好发 偏一侧腔内生长为主 表面光滑 腺瘤基底小
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后者常见 两下肺多见 瘤体大,大于10CM 边缘光、无毛刺 坏死、厚壁空洞常见 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少见
正常肺组织不正常组合。
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 肿块内含有脂肪,呈低密度 肿块内含有钙化,呈爆米花
NHL
NHL
HD
结节硬化型
小B细胞淋巴 瘤
>3cm,边缘光滑 弧形、环形或成层钙化 空洞 周围有卫星病灶
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无钙化 边缘欠清楚/或不清楚 周围胸膜反应明显 抗炎后缩小
胸部可无异常表现 患侧膈肌运动受限;膈肋角变钝
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游离性少量胸腔积液; 中等量至大量胸腔积液; 局限性积液:“肺底积液”、“胸壁包裹积 液”、“叶间积液”。 并发支气管胸膜瘘时,出现液气胸及包裹性液 气胸。 晚期出现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既含钙化又含脂肪
动脉瘤体:强化峰值与肺动脉一致 供血动脉、引流静脉
表现为肺实质内肿块,其轮廓光整,密度 均匀
病变可侵犯胸膜,跨叶间裂发展,但很少 出现胸腔积液 发展缓慢,
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据此有助于和肺癌 鉴别
结节硬化型
继发性淋巴瘤分为
结节型:常见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多细短,密集,大小较均匀,密度较高 病理为肿瘤的周围浸润及间质反应所致
内部密度:
密度较均匀 密度不均匀:
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和蜂窝状改变 病理上为
未被肿瘤侵犯的肺组织 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断面 乳头状突起之间的气腔
上述征象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腺癌
钙化
少见,可单发,小点状,位于病变中央或偏心 病理基础
过敏性肺炎(allergic pneumonia)又称吕弗留综合征 (LÖffler syndrome)指机体对 某种物质过敏引起的肺部炎症。
临床表现: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影像表现:
两肺下野斑片状边缘模糊影,有游走性 两肺弥漫分布的2~3mm 粟粒状影 线状、网状及粟粒状结节并存。 过敏源接触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癌组织坏死后的钙质沉着 原来肺组织内的钙化病灶被包裹所致
病变的CT值
血管支气管集束征:肿块周围常可见血管 与小支气管向病变聚集,直径3cm以下的 肺癌常有此征 病变远侧(胸膜侧)模糊小片影或楔形致 密影:此为小支气管与细支气管阻塞的表 现 亚段以下支气管截断,变窄
空洞:形态不规则,壁厚薄不均,见壁结 节;多鳞癌,其次为腺癌 胸膜凹陷征:肺癌胸膜改变较局限 上述周围型肺癌的征象于病变早期即显示 十分清楚
吸入性; 血源性; 直接侵入。
病理发展: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慢性期:
临床表现:
急性期: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呈弛张 型,胸痛,咯脓臭痰,有时咯血。WBC明显升 高。 慢性期:间歇性发热及持续性咳嗽,咳痰,可 出现杵状指(趾)。
影像表现:
急性肺脓肿 亚急性 慢性肺脓肿:
直径大于4cm以上的结核瘤:
多灶融合可有分叶(40%);胸膜粘连带 (18%)、“卫星灶”、“病灶内部密度”— 不均、钙化。 CT、HRCT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需与肺癌鉴别:>4cm周边癌常见;
肺段、肺叶阴影:
多见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右中叶及左舌 叶;多无支气管狭窄或梗阻。 肺叶、肺段体积缩小,密度多不均;病变内可 见空洞、支扩有助于诊断;肺门多无淋巴结肿 大。
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除有一般肺癌CT征象外,尚有 以下几个特点:
病变位于肺野外周胸膜下 形态不规则成星状或斑片状 多数病变有空泡/和空气支气管征 胸膜凹陷征发生率高
病变范围广(多、长) 狭窄、扩张相间 支气管粘膜病变内径缩小,外径变化不大 肺门、纵隔淋巴结不大
原发型肺结核:
原发综合征 胸内淋巴结结核
原发肺结核—胸内淋巴结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三均匀” 亚急性或慢性~: “三不均匀”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浸润型肺结核:属继发性
多发生于两肺尖及锁骨上下区 结核空洞性病变
肺炎肺泡型:
为叶或段的实变,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实变 无明确的边界,支气管是通畅的
HD-混合细胞型
支气管内侵犯的两个不同类型:
Ⅰ型:以弥漫的粘膜下浸润或结节为特点,常 发生于有明显的胸内或胸外淋巴瘤 Ⅱ型:为支气管内的实质性肿块,引起呼吸道 症状。纤支镜可以发现支气管内的病变。支气 管的狭窄、阻塞,而致肺段、叶甚至是一侧肺 不张
病理演变:
干酪样坏死:渗出凝固性坏死 液化和空洞形成:液化坏死空洞。 结核的愈合:
消散: 纤维化: 钙化:
可无任何临床症状: 局部症状:咳嗽、胸痛、咯血。 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乏力、食欲减退、 消瘦及盗汗。 伴随肺外症状:相应部位临床表现。
进展期:
新发现活动性病变; 病变较前增大增多; 新出现空洞或空洞增大; 痰内结核菌阳性。 以上任意一项都属进展期。
CT显示右前段、后段、中叶,左上肺主干
与舌段支气管和下肺背段
CT显示腔内和沿管壁浸润的早癌
不张的肺血供是以粗大的肺动脉分支为 主,造影剂经体循环到右心后立刻进入 肺循环,循环路线短 肺癌的血供是以细小的支气管动脉分支 为主,造影剂要经肺循环入左心到主动 脉后,再入支气管动脉,循环路线较长
充血期: 肝变期: 消散期:
临床表现:青壮年,起病急,咳嗽咯铁锈色 痰 影像表现:与病理分期有关,通常较临床 症状出现晚。
影像表现:
充血期: 肝变期: 消散期:
肺炎
大叶肺炎
鉴别诊断:
肝变期:与肺结核、中央型肺癌的肺不张以及 肺炎型肺癌相鉴别。 消散期:与肺结核鉴别。
浸润型肺结核:
结核球: 干酪性肺炎: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一个肺野或两个肺野 广泛的纤维索条 病变同侧或对侧可见斑片状及结节状病灶 纵隔向患侧移位 无病变区呈代偿性肺气肿 合并肺心病
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干性胸膜炎: 无渗液:听诊可闻及胸膜摩擦音 影像:
血源性肺脓肿影像表现:
两肺周边部多发 部分病灶小空洞形成
膈下或肝脓肿扩展引起的肺脓肿:
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膈肌升高,多伴有胸膜肥厚及粘连。
肺脓肿
了解临床病史、必要的实验室资料,是诊 断和鉴别诊断肺炎性病变的第一手材料。 观察病变的形态、密度、边缘及周围组织 的变化是诊断的关键。 动态观察病变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准确诊 断。
好发部位、炎性特点(增殖为主、纤维化、 钙化) 球形病灶:卫星灶、空洞、钙化特征。 鉴别诊断困难时一定结合临床病史、痰检、 支气管镜检查。
直接征象
腔内肿块,管壁增厚,腔狭窄与阻断 肺门区肿块
间接征象
三阻征和粘液嵌塞 肺血管改变 胸腔积液 病灶附近或(和)肺门的淋巴结肿大
影像检查在结核防治过程中的作用:
X线检查做为普查手段发现病变。 确定诊断、明确类型、帮助临床分期。 观察动态变化、判定疗效。 CT对平片不能发现的病灶、诊断分期困难的病 变以及在与周边型肺癌的鉴别方面,有独到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