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寓言两则

9.寓言两则

9.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的故事。

3.了解故事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会认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理解寓言故事,体会蕴含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理解寓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师:课件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什么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2、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画出文中生字词,多读两遍。

3、检查自学效果:(1)认读词语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重点强调:多音字”“圈”“坊”“窿”(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

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板书:第一次第二次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评价(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快”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指名尝试读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

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默读最后一段。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

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

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

而且很有信心)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

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

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

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五、明确寓意,指导实际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六.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自己说说注意的地方,教师指导。

七.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缠”,会写“盘、缠、硬”,理解“辕”、“辙”、“硬要”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会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懂得行动与目标相反,自然达不到目的。

能用自己的话说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寓言,说出寓意。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解字义学生一起读课题,通过仔细观察,有以下发现:1.“南”、“北”都表示方向,是一对反义词。

2.“辕”、“辙”都是车字旁,跟车有关,说一说“辕”和“辙”指的是什么,并从图上找到辕和辙的位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正音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认读课件上的词语。

读准“盘、缠”。

2.指导书写强调“盘”字的横要伸长;“缠”字“广”的第一笔竖撇的位置。

3.理解词语。

知道“盘缠”指路费。

4.整体感知坐车的人带着盘缠赶路,他要去哪儿?中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三、抓住对话,走进内心1.找准对话教师创设情境:让我们也一起走到这条路上,听一听朋友说了什么?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谁愿意读朋友的话,谁读坐车人的话?2.三个“没关系”(1)提问:朋友说了几次话?想告诉坐车人一个什么意思?(楚国在南边,你的方向走反了。

)(2)请同学们思考,坐车人知道方向反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找出三个“没关系”)(3)四人小组讨论:他总是说“没关系”,他认为要到楚国去,跟什么没关系? 跟什么有关系?教师总结:坐车人认为要到楚国去跟方向没关系,跟马快、好把式、盘缠多有关系。

3.加提示语练习朗读学生想象这个人当时的心情、神态,加上提示语(填空),自己试读,读出满不在乎、骄傲、不耐烦的语气。

之后,老师读叙述部分,学生读人物的话。

四、走出内心,评论人物1.思考泡泡语。

这个坐车人可真让人着急呀,如果此时,你就在他的身边,你想对坐车人说点什么?2.齐读第十自然段。

这段话里有一个字用了五次,是哪个字?这么多“越”想表达什么呢?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马越好,往相反的方向跑得越快,离楚国更远。

好马有好把式驾驭,跑得就会更快、更平稳,离楚国更远。

盘缠多就可以一直跑下去,就离自己的目标更远了。

马快、好把式、盘缠多,这些好的条件,却使这个人离楚国越来越远。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方向反了。

那也就是,当方向相反的时候,条件越好,就离目标越远。

五、获知寓意,练习复述1.获知寓意。

寓言是一个魔术袋,装进去一个小故事,抖出来的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你们讨论讨论。

2.第二次解题。

我们再来看题目,“南辕北辙”四个字,非常精炼,“目的”是哪两个字(南辕)。

“行动”呢?(北辙)“南辕北辙”就是心里想往南去,却一直往北走。

(出示寓意)它告诉我们:行动与目的相反,自然达不到目的。

一起读。

所以,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仍然在提示我们做事要先选定方向,然后再朝着目标努力去做。

3.介绍出处、练讲故事(1)你们知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出处吗?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魏策》,《魏王欲攻邯郸》。

相传在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渐衰退,但是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折回。

在路上,他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才能让国君回心转意不攻打赵国,同时又不会使自己因为阻止了国君而受罚?于是,他回来后就给国君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南辕北辙》。

季梁多聪明呀!现在我们就来扮演足智多谋的季梁,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

(2)练习讲故事、评价魏王正是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自己就像这个坐车人,目的是收服民心,确立自己的霸业,但是自己的行动却是去攻打别人,这就和自己的目标相反了。

所以,立刻打消了攻打赵国的念头。

六、总结、布置作业1.给家长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2.搜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七.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