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专题3《六国论》学案苏教版

高中语文 专题3《六国论》学案苏教版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专题3《六国论》学案1.能够解释“兵”“犹”“亡”“暴”“终”“势”“始”“向”“为”“与”“相”“以”的意义,掌握本课相关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并能够在课外阅读中迁移运用。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增强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写作议论文。

1.连线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其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纵横家的风范。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苏”,著有《嘉祐集》。

2.探寻背景战国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韩、魏、楚三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三国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因势小力弱或方法措施不当等原因而相继灭亡。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

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终不能免于灭亡。

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

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 )与.嬴( ) 燕.、赵之君( ) 洎.( ) 殆.尽( )草芥.(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至于..颠覆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2)其实..百倍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3)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6.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秦以攻.取之外( )(5)李牧连却.之(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7)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斯用兵之效也(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洎牧以谗诛(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6)赵尝五战于秦( )(7)暴霜露,斩荆棘( )(8)举以予人( )答案:1.(1)lù jué pù xīn yǔ Yān jì dài jiè(2)xiāng xiàng qí jī yǔ yù2.洵属可贵/徇私/殉难嬴政/赢输/羸弱邯郸/殚精竭虑/肆无忌惮3.(1)“厌”,同“餍”,满足(2)“当”,同“倘”,如果4.(1)兵器/战争/军队 (2)动词,像,好像/副词,还 (3)动词,丧失,丢失/动词,灭亡 (4)形容词,凶暴的,凶恶残酷的/动词,暴露 (5)副词,终于/动词,坚持到底 (6)名词,势力/名词,形势 (7)副词,起初/副词,才 (8)副词,以前/动词,奔向,趋向 (9)治理/被/作为/成为 (10)动词,亲附/介词,和,同 (11)副词,互相/副词,动作偏指一方/名词,丞相 (12)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凭借/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5.(1)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2)那实际。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祖辈与父辈。

/父亲的父亲。

(4)智谋和力量。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旧事,成例。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6.(1)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月 (2)名词活用作动词,坚守道义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动词活用作名词,攻战的办法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完整地保存 (7)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7.(1)判断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被动句 (5)介宾短语后置句 (6)介宾短语后置句 (7)省略句 (8)省略句1.如何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2.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各是什么?有什么特色?3.第3段是如何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苏洵认为“赂秦”和“不赂秦”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各是怎样灭亡的?5.有人说本文的第6段显得多余,因为前面5段已经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6.作者在写齐和燕、赵时,分别使用了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词。

请从课文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词句,说说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各是什么。

7.作者在最后一段是如何点明文章的主旨的?答案:1.提示:“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借古讽今。

这是一篇史论,是借史来论证自己观点的。

文中的史实指战国时期六国的破灭。

秦处于太行山以西,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在太行山以东。

山东六国有十倍于秦国之众、五倍于秦国之地,有大批文臣武将,但在秦国面前软弱无力,被各个击破。

六国灭亡有种种原因,而赂秦苟安是其中重要一条。

苏洵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借六国赂秦而亡,以暗刺宋事”,论古是为了讽今。

2.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3.提示:首先,以事实为依据,对敌对双方得失的分析、比较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大量失地的原因,突出了赂秦的危害,证明了赂秦的结果是养肥了秦国,削弱了自己,深化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的道理,证明了“弊在赂秦”。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法。

其次,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

赂秦不仅不能得到安宁,反而激起秦国更大的野心,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灭亡的下场。

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最后,又用古人名言“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来论说赂秦的危害。

这是用引证法来论证的。

4.提示:(1)赂者,包括魏、楚、韩三国。

它们以贿赂来求苟安,结果增强了秦的力量,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日削月割,最终灭亡。

(2)不赂者,包括齐、赵、燕三国。

其中,齐国依附秦以求苟安,不助五国,继五国灭亡后自然而亡。

燕国和赵国采取了以战来求生存的方法,结果因赂秦者造成的敌我力量悬殊,加之自相残杀(赵王杀李牧),方式不妥(燕派荆轲刺秦)等原因,最终灭亡。

5.提示:不同意。

第6段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的基础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朝廷面对外来侵略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警告北宋朝廷不要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和平。

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写到第5段是可以结束的,但是作者又添了第6段,在论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出感慨。

从文章的结构来说,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好像没有也可以;但从写作目的来说,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6.提示:“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

作者把楚、韩、魏三国放在一起写,是因为它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

把齐、燕、赵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但是,这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

所以作者分开来叙述,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

燕、赵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智力孤危”。

7.提示:最后一段借古讽今,点明主旨。

它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起进行类比:昔日,六国虽势“弱于秦”,但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契丹和西夏,若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自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把尖锐的话说得相当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不要对敌人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一时的太平,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赋予了这篇史论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我的学困点我的学疑点1.《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些文字是怎样形象地说明了割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3.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答案:1.提示: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

他以事实为根据,综观敌对双方,对秦和诸侯得与失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失地的主要原因,突出赂秦的危害,证明了以地事秦养肥了秦国,使六国元气大伤。

2.提示:割地是赂秦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说明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但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真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

“起”与“寝”相照应,突出秦兵来得急,割地易与频。

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割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无异于“抱薪救火”。

3.提示:“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换,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文章第4段中,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答案:提示:观点一:本段由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结果推论出它们灭亡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