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4年的稿子,仅作参考
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一)反方一辩陈辞
主席及评委先生:
大家好!
听了对方一番高谈阔论,我相信大家对什么是“治贫”什么是“治愚”仍然是满头雾水。
孔子曰:“必先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请允许我首先为今天的辩题正名。
“贫”就是贫穷,就是人类的生存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简而言之,就是不得温饱按联合国划分的标准,每人每天生活费少于1 美元,即为贫困。
“愚”就是“愚蠢而不明事理,缺乏知识”。
“治”就是“消除”。
我方的观点是:“治贫比治愚更重要”,即“消除不得温饱现象比消除缺乏知识的现象更重要”。
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人类基本需要来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并按重要性不同将它们组成一个金字塔。
生存需要是最优先最重要的,处于金字塔的底座。
然后才是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治愚”属于自我实现需要层次,显然不如处于底层的“治贫”重要。
第二,从人类发展历史看,没有原始社会剩余产品的积累,怎么会出现私有制而进化到奴隶社会?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怎么会产生三次工业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物质发展史和治贫史。
第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看,“温饱”是基础中的基础,文化知识显然处于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果经济基础是“贫”的话,那么,建筑其上的就只能是“愚”。
第四,从经济和教育的关系上看,经济与教育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但经济是基础,是前提。
经济有多少“米”,就决定了教育能做多少“饭”;经济有多大的“布”,就决定了教育能做多大的“衣”。
坦桑尼亚盲目投资教育,连续10年经济增长率为0,印度上个世纪70 年代大学生曾居世界第3,但滞后的企业接纳不了如此众多的人才,仅1978 年一年失业的大学生就达70 万。
中华民族岂能重蹈覆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治贫比治愚更重要,并非是我等学子的心血来潮,而是源远流长的堂堂正道。
早在2300 多年以前,孟子就曾提出过著名的“仁政计划”,其核心是先养而后教,先治贫而后治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只可惜后人谁也没有真正实行过,我们才一次又一次的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
中华逢盛世,千年等一回,今天,也只有中华民族“治贫”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才是“治愚”这道千古难题得到彻底破解的时候!
谢谢!
(二)反方四辩总结陈辞
谢谢主席:
首先,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错误:
第一、脱离辩题。
辩题是“治贫”与“治愚”哪个更重要,这就划定了既存在“贫”又存在“愚”的人类低级发展阶段的大环境。
对方辩友超阶段、超环境地高谈“治愚”。
却忘记了中国贵州省的人均GDP 是美国的1%的现实。
喝鱼翅燕窝汤对富人来说是强身健体,对穷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倾家荡产啊!
第二、立论不稳。
对于“贫”与“愚”,我方的定义来自联合国和国务院的文件以及权威的工具书,对方辩友像吹气球一样放大了这两个概念,却又师出无名。
“高楼万丈平地起”,对方的理论大厦居然建立在流沙之上。
第三、以偏概全。
对方辩友举出一些在极端条件下的特殊个例,不具备普遍性。
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治贫与治愚都是重要的,但治愚是次要矛盾,是催化剂,
是手段;治贫是主要矛盾,是基础,是目的。
“治贫”当然比“治愚”更重要。
我方坚持认为:“愚”是造成贫的原因之一,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贫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运输困难、社会保障制度欠缺、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等。
同样,“治愚”是“治贫”的条件之一,但并非必要条件。
我们可以通过开发性移民、投资交通基础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对症下药来治贫。
对方辩友说“治贫”关键在“治愚”,正像说到湖南教育电视台只能坐123 路公交车一样狭隘。
让我们放眼西望吧:四川凉山布托县,年人均收入仅30 美元,85%的女童无法上学。
陕西近8 成地方存在着教师工资拖欠现象。
有一些地方甚至用茶叶、砖头、棉絮来兑现教师工资。
教师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最大的问题。
请问对方辩友,在这样的地区,如果不改变其经济状况,再多办几所学校,让谁来读,请谁来教呢?值得庆幸的是,小平以来的几代中央领导核心都摆正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提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
松。
从1980 年到2000 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贫困人口的下降速度,教育经费的增加速度,均居世界第一。
今日之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治贫”与“治愚”双赢!没有大学自身治贫增强了造血功能,哪来我们日新月异、风情万种的校园?没有中粮可口可乐集团与湖南教育台雄厚的经济实力,哪来提高素质、开发智力的湖南省首届大学生辩论赛?亲爱的对方辩友,对于贵方的观点,我方不能苟同,却能体谅,因为你们“不识‘治贫’真面目,只缘身在好处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