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专业

中医学专业

中医学专业目录专业概括毕业生应获知识与能力研究方向中医学典籍中医学基础开设院校展开专业概括毕业生应获知识与能力研究方向中医学典籍中医学基础开设院校展开编辑本段专业概括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2.掌握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3.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4.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6.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主干学科中医学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安排-般不少于48周。

修业年限五年授予学位医学学士专业代码100501相近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蒙医学藏医学针灸推拿古典基础理论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精气学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

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

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学说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

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女子胞目录女子胞定义女子胞的生理机能编辑本段女子胞定义女子胞,又名胞宫,胞脏,子宫,子脏等。

为奇恒之腑之一,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

女子胞(2张)从现代生理学来看,它应包括妇女整个内生理器官。

编辑本段女子胞的生理机能女子胞与肾和冲脉、任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生殖机能由肾所主,而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

当女子发育到一定年龄,肾气旺盛,冲任二脉气血充足,女子胞发育完全时,月经开始按时来潮,具备了生殖能力,受孕之后,女子胞有保护胎元,孕育胎儿的作用。

如果肾气衰弱,冲任二脉气血虚少,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病症。

妇女至50岁左右,随着肾中精气和冲任二脉气血的衰退,出现绝经,受孕终止。

此外,女子胞与心、肝、脾亦有密切关系。

因为月经的产生,胎儿的孕育,都有赖于血液,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当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时,均可影响女子胞的正常功能而出现月经病或胎孕病症。

此外,女子胞与心,脾,肝三脏的关系也很密切,因月经来潮,以及胎儿的充养均依赖营血。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统血又是生血之源,所以当心,肝,脾三脏上述功能失调时,亦往往影响胞宫的生理功能,如常见的心脾两虚证,因化血无源,或思虑太过,心血暗耗,而月经量减少,衍期或经闭,若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月经淋漓不止,若脾气虚而中气下陷,还可导致胞宫脱垂,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致血瘀不行,则经闭,或血瘀胞中等。

女子胞为奇恒之腑之一,主月事和孕育胎儿。

如此来说,男子的奇恒之腑也应事六个,有人认为应包括精室,或泛指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等,也有生殖繁衍后代的作用,也能与肾的精气和冲任二脉密切相关。

<<医经精义>>说::"前阴有精窍,与溺窍相附,溺窍内通膀胱,精窍则内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之司“,即指此而言。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源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气有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

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病因学说《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病因分为五类:内胎传、诸毒、医过。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暨南大学延边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北医科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宁夏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承德医学院四诊八纲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四诊八纲指中医通过望、问、闻、切四诊手段,诊察病情,以及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对病情进行归纳分析和辨别的方法。

目录一、望诊八纲展开一、望诊八纲展开编辑本段一、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二、闻诊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

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三、问诊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

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一环,它对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提供重要的依据。

自觉症状主要靠问诊,问诊并有助于他觉症状的发现,问诊的一般内容及主诉大致与西医问诊相同,首先抓住主诉,即病人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及时间,围绕主诉的症状,深入询问现病史,则需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搜集资料,与西医问诊的重点有所区别。

四、切诊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

从诊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观症状、体征,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在临床诊察搜集疾病反映的情况时,各有其独特作用,只有认真细致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客观地搜集,才能详细地占有材料;四诊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判断。

如果只强调一种诊法的重要而忽视其它,则搜集的材料不够全面,会影响对疾病的正确判断。

八纲八纲辨证是对疾病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归纳、分析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虽然它还要和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结合起来诊断才能趋于完善,但它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各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一定条件而转化;表证传里为病热加重,里证出表为病势向愈;热证变寒证、实证变虚证多为正不胜邪,寒证变热证、虚证变实证多为正气逐渐恢复。

八纲虽有各自不同的见证,但很少是单纯的、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兼”、“夹杂”的复杂关系,有时还会出现“假象”。

因此,在辨证过程中要认真地调查研究,连贯起来进行思索,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及时掌握疾病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中肯的分析,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恰当的治疗理法方药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理法方药英文名称:principle-method-recipe-medicines定义:将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应用的思维方法,涵盖诊治全过程的四个基本内容。

理,指中医理论;法,指诊法治法;方,指方剂;药,指药物。

即明确病因病机,确定预防措施或治则治法,组方遣药。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总论(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