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控制具体措施方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一、预防隔离技术隔离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传播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
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相应的隔离措施。
1、隔离区域划分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
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
2、隔离室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
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
3、探视者的管理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
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
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
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
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
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卫生洗手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
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
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目的是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
洗手的指征包括接触病人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洗手程序包括双手掌心相互搓擦、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背,然后交换、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
6、手的消毒手的消毒的目的是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
在医疗环境中,正确的手卫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以及需要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正确的手卫生程序包括卫生洗手和使用消毒剂。
在进入隔离单位、接触隔离病人或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工作服时,需要穿特定规格式样的外衣,即隔离衣。
避污纸的使用可以避免双手或物品被污染,从而省略消毒手续。
戴手套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替代洗手。
在使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和敷料等医疗器械时,应注意消毒和避免污染。
用过的被服、敷料和污物袋等应正确分类和标记,并送出病房焚烧。
正确的手卫生和污染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合理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和物品的危险性选择合适的浓度、时间和方法进行消毒。
同时,应科学合理地使用消毒剂,遵循必要、合理、少用的原则。
消毒剂应具有杀菌力强、有效浓度低、对物品腐蚀性小、易除去残留毒性、无害于环境与人体安全等特点。
在消毒物品时,应根据物品的危险性选择消毒剂。
高度危险性物品需要灭菌,中度危险性物品需要高效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可以进行清洁或低水平消毒。
消毒剂的使用浓度、时间和方法应科学合理。
1) 在使用原液时,必须按照要求准确配制消毒液,严格按照有效成分含量计算,仔细阅读说明书。
如果浓度过高或过低,或者没有使用量具进行配置,会导致随意性很大。
2) 经常出现消毒时间低于规定消毒时间的情况,导致消毒效果不佳。
3) 使用消毒液时,有两种方法:浸泡消毒和喷雾消毒。
在连续使用过程中,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会不断消耗,因此需要注意有效成分浓度的变化,并及时添加或更换消毒液。
同时,还要注意消毒液是否被污染,以避免疫源性感染。
使用普通喷雾器喷出大液滴的消毒液,只能杀灭地面的病毒和细菌,无法消毒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
使用不正确的方法不仅不能消毒空气,反而会使人们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
4) 在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格的消毒剂,定期测定消毒液的浓度,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注意妥善保管消毒液,不要随便将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加强消毒技术知识的研究,及时处理问题,注意消毒剂的有效期和保存方式,配制要清洁消毒,定时更换消毒液。
5) 加强护理管理,减少医院感染。
常见医院感染在护理方面的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基础护理为了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坚持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动被单等。
2.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
3.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扣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4.接触黏膜和呼吸道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
5.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个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6.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7.直接接触下呼吸道黏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
8.雾化器中使用无菌溶剂。
在同一个病人每次雾化后,须对雾化器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或空气干燥。
不同病人使用同一雾化器前,须对雾化器进行灭菌或高效消毒法处理。
9.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
备用的氧气湿化瓶干燥保存,每周消毒一次。
10.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应定期更换。
管路上湿化及雾化用水必须使用无菌液体。
正确调整冷凝水收集瓶的位置,防止冷凝水流入气道。
11.尽可能早地拔除气管内插管,在拔除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须将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12.进行胃肠内营养的患者,抬高床头30°-45°;确保胃肠营养管放置正确。
13.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4.对于气管切开的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气切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覆盖切开部位的双层无菌纱布应保持干燥。
15.树立“待气管如血管”的观念。
尿路感染的预防和基础护理为了预防尿路感染,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导尿操作前后要洗手。
2.插管导尿采用无菌技术。
3.留置导尿最好用气囊导尿管,采用密闭式集尿系统,保持通畅的动力引流,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4.无泌尿系感染的病人,留置的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集尿袋更换频率目前无统一标准。
5.用含有抗菌药物的药液冲洗膀胱不应列入预防感染的常规,只限于各种原因造成堵塞的情况使用。
6、在进行中段培养时,应当避免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来取标本。
相反,应该在导尿管的末端进行消毒后,使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取尿液进行送检。
7、在进行尿液采集时,必须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的消毒和皮肤护理,同时保持床单干燥整洁。
四、医院中心供应室灭菌质量的保证措施中心供应室是医院中为各临床科室提供各种无菌器械、敷料及用品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危。
一)中心供应室的建筑要求中心供应室应该接近临床科室,周围环境应该清洁、无污染源。
同时,应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组织内部工作流水线,避免外部干扰。
通风采光必须良好,墙壁及天花板应该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应该光滑,有排水道。
二)中心供应室内部区域的划分从微生物观点出发,中心供应室应该按照清洁度的不同进行划分,包括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
三)灭菌质量的保证1、对待灭菌物品的要求1)应尽量将同一类物品同一批灭菌,并避免将器械包直接接触棉织品包。
2)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30cm×30cm×50cm。
3)物品包捆扎不宜过紧,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剂/卡。
2、对灭菌后物品的要求1)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2)灭菌后的无菌包应该干燥。
3)应该在开包前和开包后分别检查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和包内化学指示剂是否已达到灭菌的状态。
4)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应进行登记,并将记录纸归档备查。
3、灭菌质量的监测必须做好记录和资料保存。
五、医院空气净化及污物、污水的处理措施一)医院空气净化1、自然通风换气对流通风,每天两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可显著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是最简便有效的空气净化手段。
2、空气过滤1)层流净化2)空调净化3、空气消毒1)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2)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3)熏蒸或喷雾消毒二)污物、污水的处理1、污物的处理医院污物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医疗垃圾必须经过消毒毁形后方可运出医院(直接送焚烧者除外,条件是储存及运送必须可防渗漏并耐刺)。
2、污水处理医院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后方能排放。
医院污水消毒常用氯化消毒法或臭氧消毒法。
六、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应该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
对于普通病房,要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各项监测。
患者的安置原则应该是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病房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感染时即刻消毒。
病人的衣服、床单被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
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
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应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注意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每周灭菌2次。
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
六、治疗车上物品应有序排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进入病室的治疗车和换药车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七、各种治疗、护理和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的顺序进行。
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
处理后应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八、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拖清扫。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应达到以下要求: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1、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