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资料:视觉电生理一、视网膜机制为获得视觉信息,眼屈光系统把外界物体的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以后,光感受器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该信号通过视网膜上的神经回路逐级传递和处理,再由视神经传送至视觉中枢,最后分析形成视知觉。
视网膜十层从外到内:色素上皮层、光感受器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PRE的功能:①吞噬作用:将光感受器外段脱落的膜盘水解溶解后排出至Bruch膜或形成脂褐质留在体内。
②输送作用:将脉络膜血液中的液体、电解质、VitA等物质输送到视网膜,营养光感受器。
③丰富的色素颗粒:抵挡透过巩膜的光线,保证光感受器对影像的分辨力。
④合成黏多糖:保证视网膜神经上皮和RPE间的黏合状态。
成人每眼视锥约600w个,视杆约12000w个,黄斑中心凹视锥密度最高,10°迅速减少。
视杆在距中心凹20°密度最高,向两侧偏离逐渐下降。
神经元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
视网膜细胞结构显著特点:各类细胞分层清楚,排列有序。
倒转的视网膜是因为其由神经外胚层发育而来,外胚层内陷,内侧分化为神经节细胞等,外侧面分化为光感受器等。
神经信号的传播,产生的基础是各种离子受细胞膜两侧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驱动所作的跨膜运动。
可分为两种:⑴分级电位:时程较慢,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以调幅的方式编码信息。
产生与感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
其随传播距离而逐渐衰减,因此主要在短距离内传播信号。
在视网膜中是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
⑵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后产生,并沿轴突传到。
特征:全或无,刺激强度增加只增加频率,幅度不变,以调频的方式传递信息。
传导过程中不衰减,适合长距离传播信号。
光电转化:暗视下11--‐顺视黄醛自发与视蛋白紧密结合成视紫红质。
光照时,11--‐顺视黄醛异构化成全反型,视紫红质发生一系列构型变化,经历多种中间产物,最终到时视黄醛与视蛋白分离,视紫红质漂白失去颜色。
漂白后视紫红质复生很慢,需要来自RPE的酶。
化学传递:最主要的兴奋性递质为谷氨酸,抑制性递质GABA①光感受器对光反应是膜的超极化(抑制),分级电位。
暗时,cGMP(环化鸟苷酸)阳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暗电流),光感受器去极化,钾同时外流。
光照下,紫红质引发的一系列使cGMP 水解,钠通道视杆减少,视杆细胞超极化。
感受野因为光感受器之间存在电耦合(缝隙连接,空间分辨力降低,影响色觉信号传递,但能降低光感受器信号的噪音水平)。
仅释放谷氨酸②水平细胞:分级电位L型(均超极化)和C型。
(最广泛的电耦合)②双极细胞:分级电位,感受野呈中心--‐周围拮抗的同心圆是构型。
ON型(中心去极化),OFF型。
一般认为中心区反应直接来自光感受器的信号,周围去反应由水平细胞介导。
主要以谷氨酸为递质。
③无长突细胞:瞬变形反应,即光照开始,迅速去极化(ON反应);光照持续,迅速回落膜水平电位;撤光时,OFF反应。
④神经节细胞:峰(动作)电位,中心--‐周围拮抗构型,ON、OFF型视网膜信号的环路调控:经典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直接通路,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参与的横向传递,构成多级神经元的局部环路。
视锥细胞→直接传递给ON型或OFF型双极细胞→ON型或OFF 型神经节细胞。
视杆细胞→含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s的ON型双极细胞→甘氨酸能AⅡ无长突细胞(或GABA能A17无长突细胞,放大后返回到AⅡ)→缝隙连接传递给ON型视锥双极细胞/→化学抑制型突触传递给OFF型视锥双极细胞→节细胞四、视觉发育1.Vision Development:指视觉神经系统从胚胎开始一直持续到出生后,结构及功能从不成熟向成熟状态变化的过程。
2.Amblyopia: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的年龄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
3.Emmetropization:睁眼后,外界的视觉刺激对眼球的省长发育开始发挥精确的调控作用,眼球壁会向着物象焦点的方向生长,直至去逛状态和兖州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
这一过程称为“正视化”。
五、视觉的二元学说1.二元学说:视觉功能与环境亮度有密切的关系:①明视觉photopic V:主要与视锥细胞活动有关,工作的环境亮度在10~3×10^4 cd/㎡之间。
②暗示觉 scotopic V:主要与视杆细胞活动有关,环境的亮度在10^--‐3cd/㎡一下。
③间视觉mesopic V:环境亮度介于两者之间时,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共同起作用。
这就是视觉的二元学说。
2.混合型视网膜:人类的视网膜既有视杆细胞也有视锥细胞,称为~。
3. Purkinje效应:在光照度降低,是椎体视觉转到杆体视觉时,眼睛对光谱短波部分的感受性提高的效应。
位移感光细胞的联系:①视杆:多存在会聚现象,多个视杆汇聚到一个双极,多个双极再汇聚到一个神经节细胞,呈二级会聚式的排列方法。
有较高的敏感度,较低的分辨能力。
②视锥:中心凹的视锥细胞只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继而再与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形成单线的联系方式。
有较高的分辨能力,较低的敏感度。
二元学说的几个佐证:1.Purkinje现象:环境亮度降低时颜色的明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视时的敏感峰值在光谱的蓝绿部分(507nm),在峰值两侧敏感度下降很快。
明视时敏感值在光谱的黄绿部分(555nm)。
当照明度逐渐降低,从明视状态转为暗视状态,光谱敏感区移向短波段,长波段响度敏感度降低,而短波段增高,敏感峰移到光谱的蓝绿部分,这种光谱敏感性的变化一般称为Purkinje S hift。
2.光色间隔现象:逐渐降低环境亮度,明视将转为暗视。
当环境亮度接近视锥细胞的阈值时,色觉消失,但光觉仍然存在。
当环境亮度继续降低,光觉也逐渐减弱,在达到视杆细胞的阈值时,光觉将完全消失。
反之,环境亮度增加达到了视锥细胞的阈值时,色觉开始出现。
由于环境亮度变化,在色觉和光觉间产生一个光觉与色觉的间隙称为photochromatic i nterval。
3.明适应与暗适应:以视锥活动为主的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随着停留时间逐渐增加,人眼对光的感受性或敏感度逐渐增加,转变为视杆细胞活动为主的过程为Dark A daptation。
相反,视杆为主的黑暗处,突然来到明亮处,最初感到眼前一片眩光,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能恢复视觉,转换为视锥细胞活动的过程为Light Adaptation。
暗适应曲线上的Kohlrausch转折表示视网膜从视锥细胞活动转向视杆细胞活动的过渡,是混合性视网膜的典型特点。
·视觉现象1.Sensation:感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2.Perception:知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其和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3.Visual P erception:视知觉,外界物理的视觉刺激与人的视觉感知之间的联系。
4.视知觉的特性:①选择性:选择地感知客观事件,图像和背景;②整体性: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③恒常性: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但被感知对象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④相对性/理解性:个人以其不同的已有的经验为线索,按自己意图对知觉对象和客观环境做出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⑤适应性:视觉输入变化时,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5.视知觉的分类:①空间视知觉:形状、大小、深度和距离、方位与空间定向;②时间视知觉:自然界的周期变化、辅助计时工具;③运动视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视运动后效应;④视错觉:大小、形状方向,运动等。
6.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需要线索:人在空间知觉中所依赖的判断物体空间位置的客观条件和机体的内部条件生理线索:调节、幅度单眼线索:Object I nterposition物体重叠、Linear P erspective 线条透视、Relative hight相对高度、Aerial p erspective空气透视、Texture g radient纹路梯度、Shading 阴影、Motion p arallax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六、颜色视觉1.颜色:不同波长的可见波(380--‐760nm)的可见光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是观察者的一种视觉经验。
2.颜色的属性:①Hue色调:颜色区分彼此的特性,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在视觉上表现为不同色调。
人言在黄至青色间辨别能力最强,在红色紫色两端最弱。
(对应色度学上波长) ②Saturation饱和度:颜色的深浅。
彩色相对于非彩色比值越高,则饱和度越大。
参入白光越多,越不饱和,表面反射的选择性越低,反射的光谱越宽。
(纯度) ③Brightness明度:颜色明暗之别,黄色附近最亮,红紫两端最暗,统一色调也有差别。
明度是人眼对物体的明亮感觉,常与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及照明的强度成正相关,但往往受视觉感受性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亮度)3.颜色的混合①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相应的补色,两者以适当比例混合将产生非彩色的色光为互补色。
②中间色律:任何两个非补色相混合,将产生介于两种光谱之间的中间色,其色调取决于量也色的相对量。
③代替律:外观相似的颜色混合后仍相似。
光谱组成不同,感知上一样,同色异谱metamers,混合光亮度亮度等于各色光亮度总和。
4.影响颜色视觉的因素①环境亮度:暗视下短波长刺激频率有所提高。
②Bezold--‐Brucke效应:光强度增加时,绝大多数波长的光其色调会发生细微改变,尤其是长波段的光。
短于478nm倾向变蓝,长于478nm倾向变黄。
③颜色视野:黄斑中央对色觉最敏感,15’视角内对红色感受性最高。
中心凹30--‐40°以外的区域为红绿色盲,60--‐70°以外的区域为全色盲区,只有光觉。
白色视野最大,绿色视野最小。
④注视时间:注视很短对颜色的饱和度感知会大为降低;注视一种颜色过久后,色觉系统会产生疲劳,对该颜色的分辨力渐渐下降。
⑤颜色的连续对比:对某一色调适应后再观察另一色调,后者带有适应色调的补色成分。
⑥颜色的同时对比: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相互影响。
每一颜色在其周诱导出补色。
⑦色光的相加混合和染料的相减混合:染料混合最后的颜色决定于染料各自吸收一部分光后,余下光的混合。
(滤镜片也是)。
5.颜色学说:⑴Young-Helmholtz学说(三色学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对光谱中的某一波长都有其特定的兴奋水平,三中纤维不同程度的同时活动就产生相应的色觉,三种纤维同等刺激产生白色,无刺激则产生黑色。
解剖正式有L、M、S-视锥细胞。
优点:较充分的解释颜色的混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