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调研报告原作者: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调研组为认真贯彻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发展,2003年10月,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成立了以会长张青林为组长的工程总承包调研和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先后深入到中建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北京建工集团、苏中建设集团等十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和现场蹲点指导。
最近,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又陪同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对北京地区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的情况进行调研,并以书面形式调查了上海建工集团、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取得的成效、经验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建议。
一、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历史回顾我国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提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鲁布革冲击”。
当时,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家开始在建设工程项目上引入了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等新的管理模式。
国务院以及建设部、原国家计委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早在198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就提出建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设想。
指出工程承包公司受建设项目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委托,或投标中标,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设备选购、材料定货、工程施工、生产准备直到竣工投产实行全过程的总承包或部分承包。
1987年国家计委等五部委联合颁发《关于批准第一批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试点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确立了施工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即有步骤地调整改组施工企业,逐步建立以智力密集型的工程总承包公司(集团)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和农村建筑队为依托,全民与集体、总包与分包、前方与后方分工协作,互为补充,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企业组织结构。
该《通知》批准了第一批18家试点企业。
1990年10月将工程总承包试点企业扩大到50家。
? 为加快工程总承包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建设部于1992年4月颁发了《工程总承包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试行)》;1993年6月,建设部颁发了《关于开展工程总承包资质就位工作的通知》;1995年6月,建设部颁发了《工程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
? 1994至2000年的《建筑事业体制改革总体规划》中提出:“继续推进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逐步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施工承包为主体,以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三个层次互助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1996年5月,建设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行建筑业企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行项目管理的指导思想、意义、目的及运作方式,并提出了推行工程项目管理要实现的“四个一”目标。
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24条提出:“提倡对建筑工程进行总承包”,确立了工程总承包的法律地位。
为了应对加入WTO以后国际工程承包的需要,2003年3月,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规定凡是具有勘察、设计资质或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均可在企业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
2004年11月,印发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这两个文件的颁发,标志着我国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现状与主要经验(一)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况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我国建筑业企业在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现在,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新型模式,从而带动了我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的深层次改革。
20年来,我国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有了很大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工程总承包市场扩大,行业推广面不断增加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工程总承包试点以来,全国已有200多家建筑业企业开展了工程总承包业务。
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石化行业就充分认识到工程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强制推行工程总承包,使许多项目节省了投资,工期大大缩短,工程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项目逐步推广到冶金、纺织、电力、铁道、机械、电子等各个行业和专业的工程。
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开展得虽不够普遍,但近年来项目总数在不断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以建筑业企业的工程承包合同额为例,每年约30%的合同额具备采购(或部分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额也在不断增大。
从初期承包额仅上千万元,发展到目前不少企业已有能力承担几亿乃至几十亿项目的总承包。
2.大型建筑业企业进入国际建筑市场有较大长进,境外工程总承包项目营业额大幅度增长近年来,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2004年我国有47家建筑业企业入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
已有多家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和中东等国家市场,业务由1979年的3000万美元的劳务分包发展到2004年工程承包业务额年完成亿美元,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建筑业国家承包出口服务前5强之列。
目前,我国不但在国外承担了不少EPC总承包项目,而且总承包合同额大幅度增长,最大的已超过10亿美元。
在水电、火电、公路、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建成了一批具有可观盈利前景的工程项目。
3.工程项目管理得到飞速发展,大批项目管理公司应运而生自1986年国务院提出学习借鉴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进行建筑业施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量企业积极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和通用的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并不断总结深化,使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在我国建设行业日渐成熟,项目成果累累可见。
特别是2002年1月,建设部委托中建协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开始在全国颁布实施。
该《规范》是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提升,也是我国建筑业企业首部专业内容全面、适用性强、具有重要指导性的管理规范。
它标志着中国工程项目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道路,开创了国际通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在中国实践和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里程碑。
20年来,我国建筑业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着成效,项目经理部和项目经理作为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和责任制度已被普遍接受,普及面在建筑业企业工程承包施工组织中达到90%以上。
不少项目在管理方法应用上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了项目管理目标要求所达到的“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最佳效应。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仅用不到20年就走过了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而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体系。
即:主要特征是“动态管理,优化配置,目标控制,节点考核”;运行机制是“总部宏观调控,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组织结构是“两层分离,三层关系”,即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项目层次与企业层次的关系,项目经理与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关系,项目经理部与劳务作业层的关系;推行主体是“两制建设,三个升级”即: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责任制;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升级,总承包管理能力升级,智力结构和资本运营升级;基本内容是“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即: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现场(要素)、信息、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管理目标是“四个一”,即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市场经济、操作性强、较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懂法律、会经营、善管理、敢负责、作风硬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开发应用一代能较快促进建筑生产力水平,提高企业有机构成和经济含量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建设和总结推广一批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充分展示建筑行业科技水平和管理实力,具有国际水准的代表工程。
随着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将再次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范围和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一大批专门从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在我国各地应运而生。
4.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试点和人才培养进程加快为推动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进程,中建协于2003年8月组织召开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研讨会,制定和颁发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试点方案》,成立工程总承包试点领导小组,并确定广东东莞康华医院(中建八局)、浙江省黄岩经济开发区西工业园区(浙江建工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LG大厦(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等6家企业和工程项目为新世纪首批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试点项目。
两年来,工程总承包试点领导小组多次深入各试点工程项目指导调研,有力地推动了工程总承包业务在全国行业的推广和发展。
工程总承包的推进对企业项目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尽快各类人才,加快工程项目管理应用范围和推进力度,中建协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组织全国各培训单位先后培养近50万名具有三级以上资质的项目经理。
从2004年开始,他们又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联合,两年来举办30多期高级培训班,培养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近万人,在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主要经验2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综观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主要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总承包规模大型化、形式多样化,促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新技术日新月异,项目管理日趋完善,国际投资商和业主对建设承包商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国际上这种工程建设承发包模式的演变,为推动我国工程总承包形式的多样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是采购—施工总承包(P-C)。
如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的北京东方广场,中建八局承建的大连文化广场、南宁会展中心,陕西建工集团承建的北京长安饭店等项目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当然,目前国内工程总承包业务多数还局限于部分采购—施工总承包。
二是设计—施工总承包(D-B)。
如天津建工集团兴建的津江广场、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枣庄新城政务区等项目都采取了以施工单位作为总承包与业主签订合同,对项目负全责,然后再进行设计施工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