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遗产业化

非遗产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之争近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各地广泛关注的话题,而同时,怎样才能真正保护这些具有文明传承意义的文化,再次成为热点,其中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大,众说纷纭,观点迥异。

甲方:产业化盘活发展了文化遗产案例之一:少林寺和少林寺实业有限公司在2月12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和专场文艺晚会上,最抢眼的可能是来自河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和他带来的15名武僧。

24年前的一部电影使得这座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寺庙蜚声中外,说起来有些尴尬,但正是1982年《少林寺》热播后,少林寺及所在的登封县的游客人数从每年5万人左右迅速在1982年蹿升至70多万人,1984年达到历史最高峰260万人。

登封市旅游局局长钱桂玲说:“2004年少林寺接待游客110万人,一个游客在登封消费200元,一年就留给登封2.2亿元。

少林寺周围的武校有5万学生,一人一年消费1万元,就是5个亿。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少林寺带起了一个武术产业。

”被人称作在运作少林寺的释永信承认,《少林寺》电影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广告作用。

但他同时认为:“如果少林寺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传承,它也不会有今天。

《沙家浜》、《朝阳沟》也曾经家喻户晓,但现在记住这两个地方的人有多少呢?”释永信认为,少林寺是在大文化背景下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产物,最有价值的是佛教禅宗文化,功夫只是少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大众来说,认同的是功夫,但是学术界认同的是佛教禅宗。

1997年,少林寺注册了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寺实业有限公司。

2004年,该公司正式开始申报少林功夫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1月18日,由少林寺授权,台湾一家公司开发的大型网络游戏《少林传奇》在香港举行第一次公测。

2005年7月,少林寺在网上公布了易筋经、洗髓经等少林核心武功秘笈并同时公布了鲜为人知的少林医药秘方。

作为河南的旅游王牌,登封市和郑州市政府都对少林寺的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

2003年,登封市政府出资2个多亿,对少林寺景区周围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整治。

2005年6月24日至26日,河南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之一、由郑州歌舞剧院编排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案例之二:《云南映象》的背后有专家认为,去年获得极大成功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背后,不仅是舞台艺术的积累和发展,还有在它背后的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模式。

《云南映象》当中的舞蹈元素,都是来自于云南民间,甚至70%的舞蹈演员都来自于田间地头,《云南映象》的成功本身就说明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丰富。

事实也是如此,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是我国文化资源最具多样性的省份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乙方:产业化会使遗产保护发生偏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晓真近日撰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重内涵。

刘晓真认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尤其值得注意也非常可怕的是,很多地方把保护工作同经济利益挂钩,以文化产业的方式来做对策,这就更凸显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作为资源的被动局面,更加偏离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刘晓真说,必须看到,在保护的热潮之下,更多的行为是对文化资源的聚拢和利用。

在经历了几十年间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刷之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艺术样式精神内涵不同程度的丧失是显而易见的。

以民间歌舞为例,原本作为民俗组成部分的元素被独立出来,被看作艺术的形式。

同时,几十年间舞台艺术在向民间艺术学习之后,已经以非常强势的姿态反过来影响民间歌舞的发展,其风情化和装饰性深深改变了民间歌舞的本性。

在这种状况下,尚且断续留存下来的形式便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体现在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比赛和会演活动中。

近日刚刚结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专场晚会”中,除了已经成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4个品种以外,还有来自福建泉州的南音、河南少林寺的功夫、云南彝族的海菜腔、贵州的侗族大歌、山西左权民歌。

几年前就在央视歌手大赛中以海菜腔一举成名的云南彝族姐弟和获得全国十大歌王称号的山西羊倌石占明,如今都已经是舞台经验老到的演员,歌声依然是那个歌声,但熟悉他们的观众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其中缺失了初出茅庐时的乡土气质。

因为舞台,他们作为优秀民间艺人有了改变人生的际遇,而对于他们所承载的艺术形式来说,也许恰恰就是一种损失。

因此,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心理和思想层面上的关注恐怕要比对艺术形式的关注更为重要。

刘晓真认为,现在所做的挽留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是无法与经济大潮下的社会进程对抗的,社会机体的运转也不会因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改变它固有的程序,去维持产生它的生态环境。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非物质文化作为精神遗产的薪火不断,而不是让自己的行为南辕北辙。

第三条路线:折中能否两全其美?在去年举行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会议上,活态文化遗产如何在文化产业化的大潮中生存并保有其本身的特色亦成为问题的关键。

专家吴露生认为:“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于博物馆的保存。

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

现在一些产业化的操作方式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导入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了一种建设性的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

”面对两难的现状,吴露生认为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在保持这些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的基础上融入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因素,这样的保护才是真正的发展传承。

譬如浙江长兴的百叶龙,必须要是荷花龙并且有突变性,在保证这两个基本因素后再做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创造,这样就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成功项目1.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是由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全国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是广灵县2007年十项重点工程,大同市“两区”开发项目,大同市八大精品工程和《山西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广灵剪纸作为全国三大流派之一,已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将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打造广灵剪纸生产基地品牌,加快广灵旅游业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专业艺术人才,拓宽农村剩余劳力和下岗工人就业门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研究开发国家级馈赠礼品,外事礼品,使广灵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让广灵剪纸在这里形成一个产业群迈出山西,走向世界,搭建一个平台。

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占地56亩,规划总投资4429万元,总建筑面积21228㎡,共六项内容,分三期进行建设。

一期工程:总投资1047.78万元,建筑面积6048平方米。

包括:1、新建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仿古大楼一幢,建筑面积3000 平方米。

2、新建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和扩建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综合大楼一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3、附属设施:公司仓库,门房,锅炉房,煤房,车库,户外厕所,配电室等,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

上述项目工程内容已于2007年3月26日开工建设,8月24日基本完成。

二期工程:总投资2581.22万元,建筑面积13180平方米,建设工期拟从2008年6月开工至2010年底完工。

具体建设项目:1、新建大同市广灵剪纸技工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多功能厅等,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投资1001.22万元。

2、新建彩色印刷生产线,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

3、新建民俗宾馆、民间风味美食园、大众餐饮、大众洗浴4680平方米,投资580万元。

三期工程:拟建中国剪纸三大流派蜡像馆及其它所需设施,提升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品位。

投资800万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六大组成部分全部建成后,将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唯一也是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群体园区。

一是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已于2007年8月竣工投入运营,到年底共接待包括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的中外佳宾6万多人次。

内有十二个大展厅,共收藏展出中外获奖剪纸作品600多幅,外国朋友及全国三大流派各种风格各种色彩的剪纸作品琳琅满目,让参观者一饱眼福,同时设有剪吧,让游客做一次剪纸艺人。

二是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是大同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是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组办公室确定的全省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

2007年建成后分三期共培训了剪纸刻制、剪纸点染、装祯包装等专业剪纸实用人才200多名。

既解决了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及当地剪纸行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实际,又解决了周边贫困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收的困难。

为了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广灵及周边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和提高劳动力的整体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计划在培训学校的基础上2008年新建一所二年制四轨大同市广灵剪纸技工学校。

每年依据需要开设4——8个专业,招收长短班学生600——1000人。

三是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剪纸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的任务。

尤其在开发新产品、拓宽市场,把剪纸产业做大做强,使“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上更是责无旁贷。

几年来研究中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出了诸如《山西风光》、《晋商文化》、《京剧脸谱》、《水浒人物系列》、《三国人物》、《红楼梦》、《大槐树移民图》、《千秋孟母》等等,很受青睐。

所以研究中心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设备设施。

多出新产品,占据全国乃至世界的剪纸市场。

四是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思路,经过多年打拼创新,剪纸产品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大到上千种,内容由传统题材扩展到全国著名文物、古迹、旅游景点、山水风光各个领域,其产品由传统的装饰品发展为时尚美术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剪纸挂历、剪纸台历、剪纸贺年卡、剪纸邀请函等具有观赏、收藏、实用价值的艺术珍品、国家级馈赠礼品和外事礼品。

2000年,广灵剪纸被评为中国首届旅游商品博览会“特别推荐的旅游商品”、在2003年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广灵剪纸系列产品荣获“民间工艺抢救工程奖”,在2004、2005、2006年先后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太原国际面食节一等奖、首届太原民间工艺文化博览会金奖和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金奖。

继成功地为2004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设计制作了单色剪纸邀请函之后,又一次为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设计制作了彩色剪纸邀请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