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非遗”产业化的发展途径——以蒲草编织为例

浅析“非遗”产业化的发展途径——以蒲草编织为例

浅析“非遗”产业化的发展途径——以
蒲草编织为例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然而,随着时代
的深刻变革以及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迭,许多“非遗”项目处于失传的尴尬
状态,蒲草编织亦是如此。

对“非遗”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是最
有效的方式之一。

本文从发展途径的角度,聚焦白云湖“非遗”蒲编,对“非遗”项目的产业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遗、产业化、规划、保护、发展
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工作的方针是“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

目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主
要有两种:分别是施救式保护和开发式保护。

前者以保护“非遗”现状为主要目标,后者以保护和开发并重。

前者适合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后者适
合于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

前者属于消极式保护,后者属于
积极式保护和利用。

所以,要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发展途径
做起:
一、精心研制“非遗”蒲编产业化发展规划
首先,深入一线对本地“非遗”项目进行调研,重点调研既有地域独特性又
有市场靠发潜力的项目,即蒲草编织行业,考察其实行市场开发的可行性。

调研
结束后,要对白云湖的蒲编相目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视“非遗”项目规
模集群化效应,规避零散、分散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关于创作、制作、
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经营环节,文化产业都有很高的要求。

因其特殊性,其运作
必须遵照从创作生产到市场营销的产业链的客观规律。

这就要要求操作者,对
“非遗”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资源整合,努力营造经营、发展“非遗”项目产业
化的平台。

要敢想敢干,要把有市场潜力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作为重点
规划目标,建设一批“非遗”项目产业发展基地。

二、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地方往往都在偏远、落后地区。

随着时代的深刻
变革,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迭,许多手工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处于失传的
尴尬状态。

文化部门作为“非遗”保护的具体实施者,力量和资源毕竟有限,尤
其是产业化保护就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单靠各级主管部门下拨的一点保护经费,“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几乎没有可能,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

因此,
政府应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这种弱势文化形态的扶持,制定有利于实施“非遗”项目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非遗”项目产业作
为地方经济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政府要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设立“非遗”产业的包装开发专项资金。

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用于“非遗”产业的包装开发项目的发展,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产业的包装开发
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非遗”产业建设,
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浓烈的捐资兴建“非遗”产业项目的良好氛围。

如白云湖政府,为扶持第五代“非遗”蒲编传承人发展,帮扶其建立蒲编民宿博物馆。

在政府的
帮助下,白云湖形成了以“蒲编非遗传承人”为中心的非遗文化传播矩阵。

三、利用现代科技,提升“非遗”蒲编产业化水平
在“非遗”蒲编产业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用现代科学
技术创新文化形式,以更新更多的样式展现“非遗”项目本身的魅力,不断开拓“非遗”项目文化市场,增强“非遗”项目市场竞争力。

蒲编梦圆项目组以编织
技法创新、改性浸泡液的应用以及大机器的应用为核心,使其经济价值得到最大
限度的开发。

此外,蒲编梦圆将“非遗”项目和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通过申请
专利,开展高层次、大范围、多频率的知识产权交易。

保留传统文化的原有神韵,把全国各地文化的精髓与国际时尚元素和现代感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是创意设计
的核心。

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但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审美特质,还要掌握
流行元素和国际时尚,才能保证“非遗”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至于改变原有
的特质。

四、努力打造“非遗”蒲编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平台
“非遗”产业化的管理部门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但市场主体是文化企业。

为了确保“非遗”产业化的合理经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督办“非遗”企业
进行改革。

通过改革,使企业走向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
市场化轨道。

要大力扶持文化吸引力、能够深刻挖掘“非遗”内涵、增强的项目。

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完成对“非遗”的保护和开发,从根本上推动
“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要为“非遗”资源开发提供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产品
评估咨询、对外宣传、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要从国家、省、市、县四个层面
编制“非遗”保护名录,强化对它们的管理、“非遗”企业要积极构建产学研知
识产权联盟,促进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与“非遗”企业创新活动有机结合,提升
“非遗”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总之,“非遗”文化产业与传统的商业营销有区别,其不能以单纯的盈利为目,还更要兼顾“非遗”文化价值。

“非遗”中包含着着所属地域的文化基因与
精神特质,其科学认识价值和历史传承价值才是当地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气
质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当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必然能促进相关产业的
发展,最终走向“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

因而,创办‘非遗“文化
产业,不能心血来潮,要经过认真、科学地调查研究和论证后,才能走向市场化。

具体操作中,要注意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打造“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达到资
源整合、规模相当、规格统一、产生利润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乡村振兴背景下齐鲁民间手工艺非遗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N].山东: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21.
[2]张伟,李灵明.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下的山东乡村文创产业发展探析
[A].山东文化发展报告(2019年)[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