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佳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美术《竹子的画法》(《梅兰竹菊“四君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佳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美术《竹子的画法》(《梅兰竹菊“四君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竹子的画法
竹竿:自下而上,中锋用笔,挺拔有力。
竹叶:自左向右,自上而下。
注意聚散、大小、浓淡。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八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与六、七课合为中国画学习单元。本节课在了解了“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中国文人画家常见题材的缘由及欣赏了大量经典作品之后重点通过对郑板桥等名家墨竹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到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从竹子的图例、墨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生长结构、与表现技法,进而掌握竹的形态、结构要点、疏密关系和人文内涵。更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
《竹子的画法》教学设计
课题:《竹子的画法》(《梅兰竹菊“四君子”》第二课时)
科目
美术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时
一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竹子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理解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精神气质,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了解结构,亲近自然。
技法揭秘,提供方法。教师演示竹子ຫໍສະໝຸດ 写意作画步骤,指出用笔、用墨注意之处。
1.竹叶画法: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行笔,中锋为主,落笔要稳,提笔要快。
2.竹竿画法:一般自下而上行笔,竹节之间顿挫有力,并要留空以便浓墨画节。
3.播放视频,学画整幅竹子。
学生逐步练习,由简入深,先分后合。
激发学生动笔作画欲望,克服畏难情绪。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六课《出水芙蓉》与第七课《鸟语花香》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技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进行了技法的体会练习,在第一课时通过吴昌硕等古今名家作品的欣赏,了解了梅兰竹菊是中国文人画家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感受到中国画家重人品、重修养,讲究作品的内涵美与意境美,体会到了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但由于整体造型能力的缺憾,技法的学习仍侧重于笔墨情趣的体验。
牛刀小试,巩固新知。
布置练习要求:临摹竹子写意作品,可以全临,亦可节临。
教师巡回辅导,启发学生思维,发现优秀创意。
学生积极练习。
尝试体验,学以致用。
自评互评,促进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代表展示自己作品并谈感受。
通过学生自由的评价,使学生得到满足感。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有兴趣的学生可在课后深化练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主要采用教师讲述、示范与学生欣赏、练习的方法,组织学生探讨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意境表现。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及写意形式的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物象写意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导出课题。
播放一段竹子的视频,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分析,探寻规律。
课件展示竹子图片。
引导学生归纳竹子的特点:
竹叶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组成。有一柄三叶至五叶的,形成簇状。叶片修长、轻薄而挺健。竹竿出地面五节以上发枝。竹子因其挺拔清秀、枝叶婆娑、虚心有节、风韵独具,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咏诵,并一直作为中国花鸟画的传统题材。
学生欣赏,讨论并发表自己见解。
提问:你能说说跟竹子有关的成语吗?
学生欣赏。
学生思考并回答。
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
考察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强化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练系。
品诗感画,体会寓意。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作品中的竹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墨色变化有哪些变化?
观察、讨论、分析、回答
针对学情进行知识补充,快速进入教学。让学生从章法布局角度理解中国画同类题材的艺术创作不拘一格的特点,理解画面构图要讲究主次、呼应、虚实、动静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