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归纳总结,对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

结果表明,各国的围填海技术虽在不断提高,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仍是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科学的论证为前提,加强围海造陆工程的规划管理,将是今后开展围填海活动的重中之重。

标签:围海造陆;历史进程;现状;发展趋势
1 概述
1.1 围海造陆的概念阐释
从古至今,围海造陆都被视为人类开发投资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手段。

广义上讲,围海造陆就是在海滩或浅海上建筑围堤隔离外部海水,并抽干围堤内的水使之成为陆地的工程。

狭义上讲,围海造陆是指用石土、城市建筑垃圾、工程建设用件等,将沿海地区的陆地、岛屿、甚至岛礁,沿边缘填埋而成新的陆地。

1.2 围海造陆的现实意义
围海造陆具有不可否认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围海造陆工程为现代化生活的更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协调了海岸带人地资源占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并有力地缓解了沿海城市农业建设用地短缺的危机,所以围海造陆工程俨然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中缓和人地突出矛盾、为经济发展用地提供出路的重要選择。

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迅猛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增长率不断呈现上升的趋势,由此导致人均土地占有率不断减小,非农用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上涨,循环往复,使得与之相关联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向海洋空间进军将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2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开展围海造陆工程的大国之一,围海造陆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指向标。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沿海地区依次兴起了三次规模浩大的填海造陆工程。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沿海地区兴起了继9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四次围海造陆的热潮。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当前,我国通过围海造陆工程每年所获得的新增建设用地的面积约占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4%,占沿海省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13-15%[1]。

换言之,我国沿海地区的围海造陆工程具有运行速度快、开发面积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

然而,围海造陆工程在缓解我国用地紧张,发挥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破坏着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对待围海造陆,我们应理智的认识到它的两面性,如果缺
乏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过度的围海造陆工程势必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以天津滨海新区的填海工程为例。

20世纪80年代,为了改善天津港的停泊和航行条件、缓解天津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天津开启了规模较大的围海造陆工程。

在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滨海新区的规划开始逐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滨海新区也一并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这使得滨海新区围海造陆的进程不断加快,沿海岸线几乎全部被纳入围填范围。

本文以荷兰,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为例,将国外围海造陆的现状特点并入国内外围海造陆比较分析中一并讨论。

2.2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比较分析
2.2.1 中荷围海造陆的比较分析
由于中荷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两国在围海造陆历史与目的上存在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的围海造陆,简言之是为了依次顺应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荷兰围海造陆却是在自然生存空间短缺以及粮食供应不足环境下的衍生的。

除此之外,我国与荷兰在围海造陆的管理方向与方式方面也有可供比较之处。

荷兰的围海造陆管理方式与我国类似,二者均未设立特定的法律与机构来对围海造陆进行管理,它们多采用分散型的管理模型体系,但由于荷兰围海造陆的规模较为庞大,历史较为悠久,因而在其围海造陆的漫漫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使得其对围填海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更新改进,在这一点上不完全相同于我国,值得我国借鉴学习[2]。

2.2.2 中日围海造陆的比较分析
我国与日本在开展围海造陆的目的上大致相同,都是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缓解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分布的压力。

日本起初开展围海造陆是由政府发起的,相比日本而言,我国最早进行围填海并非政府组织,而是一部分农民为了增加私人的农田面积而自发组织的活动。

早期日本多采用平直海岸围海的方式对河口三角洲或滩涂地进行围填海,之后随着工业化的兴起,日本开始发展港湾围海工程,但到了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于是便由之前的鼓励政策转为限制政策。

相对于日本的围填海方式,我国大多属于顺海岸围海工程。

在管理方面,日本政府很早就颁布了与围海造陆管理相关的法律,并予以高度的重视,然而我国至今仍没有制定与之相关的管理法律。

2.2.3 中韩围海造陆的比较分析
中韩是相邻的两个沿海国家,两国有着几乎同步的围海造陆的发展历程,尽管中韩两国在围海造陆的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及其开展原因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围海造陆的管理角度出发,两国还是有很多差异。

我国至今仍没有专门管理围海造陆的法律,然而韩国则不同,早在20世纪60年代其政府便已开始重视围海造陆管理的立法工作,先后颁布了《共有水面管理法》、《共有水面埋立法》等,并建立了相关制度来对海岸带进行管理[3]。

2.3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存在问题
2.3.1 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大规模的围海造陆使得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加重了局部旱情灾害。

与此同时,也使许多以湿地为生存环境的物种大量灭绝,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海洋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牵连。

近些年来,受围海造陆工程的影响,北方地区大量的经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低蓄水量的土地被改造為旱地,这导致了北方地区的降水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干旱燥热天气频繁出现。

围海造陆使陆地面积增加,但却使对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的近海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几近消失。

2.3.2 诱发洪灾
围海造陆可诱发洪灾。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海岸湿地是大陆与海洋之间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在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为干预下的围海造陆工程阻碍了湿地生态系统能量物质循环的正常运作,从而使得海洋源源不断地蓄积着能量,如若释放,则后患无穷。

2.3.3 影响生活文化质量
沿海地区得天独后的地理位置,使其本身在旅游娱乐业的发展上具有广阔的前景优势。

然而由于人类的涉足,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开始兴起,严重地破坏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降低了一些自然景观地貌的观赏性,从而对沿海地区旅游娱乐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盲目过度的围海造陆也势必会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的价值发挥产生较为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负面效应。

3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首先就国内而言围海造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显著的,但为了生存与发展,向海洋拓展空间、开辟新陆地,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要求。

因此,国内今后的围海造陆管理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总体综合管理能力,我国境内海域属国家所有,其核心管理是实行用海审批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等,海域综合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政府活动,需要制定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管制约束。

其次,要增强科学技术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增强与此相关的科技水平,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指导核心并将其运用于国内围海造陆的实践中,才能为围海造陆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立法的综合调控职能,制定综合性的法律或法规,实现各个方面综合协调、统筹兼顾,再者还要对试点地区加强建设与推广,在不同的地区内进行分级试点。

其次相比国内,国外的围海造陆的技术相对先进、管理模式也更为完善。

在今后的围填海工程中,要想继续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供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必须坚持合理开发利用滩涂等资源,同时也应继续加强围海造陆的监管力度,严厉惩处非法围填海活动。

在此基础上,各级海域管理机构也都应秉承公平公正公
开的态度,对围海造陆进行责任制的监督工作。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围海造陆的形成发展,现实意义、国内外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可知,围海造陆工程能够提供大量的可开发土地,这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多土地减少的矛盾,还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当有利的条件。

因而,若能对沿海地区进行合理开发、有效监管,围海造陆工程必将造福人类。

參考文献:
[1]汪阳红.围海造地的经验教训及启示[N].中国海洋报,2007-01-23(3).
[2]孙丽.中外围海造地管理的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3]孫敬屿.围海造地生态灾害的法律防范[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