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活动的构成
艾布拉姆斯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活动发生的几种理论
巫术发生说:
从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讨论文学的发生。
巫术的原理:相似律、接触律。
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
代表:弗雷泽《金枝》
游戏发生说:
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代表:康德、席勒、谷鲁斯
3、文学活动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A. “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1).某种发达的艺术形式只能存在于生产发展水平的特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反而停滞或衰亡了。
(2).在某一历史时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B. 如何认识“不平衡关系”:
⏹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
它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是艺术生产发展最终制约因素。
“不平衡关系”体现着局部发
展不平衡与总体发展大致平衡的统一。
⏹还有其它方面因素直接影响艺术生产发展。
4、什么是话语、构成话语的五个要素、什么是话语蕴籍、话语蕴籍的典型形态
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构成话语的五个要素:语境、说话人、受话人、文本和沟通。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含蓄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与含混
➢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5、文学创造的客体
A.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它的特殊性表现为: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B.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1)侧重直接反映社会物质生活
(2)侧重直接反映社会精神生活
(3)描绘超/非现实的形象——社会生活的折光反映
(4)改编作品:原著来源于社会生活改编时融入了改编者在特定社会生活启示下产生的情感、思想。
6、文学创造的过程(艺术发现的概念、艺术构思的概念)
文学创造的过程: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冲动(其中艺术发现是核心)
艺术发现: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艺术真实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对比四点)什么是艺术概括?
艺术真实:作家在家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
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2)与科学真实不同,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艺术性。
艺术概括: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8、含义:现实性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特征对比)定义:剧本、散文
现实性文学: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特征: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剧本: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散文: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9、在比较中结合本实例分析某一种或两种文学的特征
10、文本层次有哪几层?每一层有哪些内容?
文学言语层面:作家从语言材料中选择并按一定的艺术原则组织的具有创造性的特殊言语系统。
文学言语的特征: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文学形象层面: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完整动人的艺术世界。
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面: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内容。
包括:
审美意蕴层:文学文本由形象、情感所体现出的独特美感。
历史内容层:文学文本中所包含、暗示的历史内容。
哲学意味层:文学文本中由形象引发的对于人生、宇宙的普遍规律的联想。
11、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2、故事: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13、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14、人物:事件、情节发生的主因
1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16、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7、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1)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分离
❖文学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遵循价值规律
❖文学作为物态化的劳动产品,会有物质耗损
❖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
(2)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作定量评估
❖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1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