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第二外语教学是大学外语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目前我国各大学的第二外语教学活动还存在很多偏差。

本文以日语作为第二外语为例,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活动中来,着重讨论了针对第二外语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别,教学者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并从教学者自身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能力等条件出发,展开说明了教学者除了需要教授课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还要适当地发挥积极意识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第二外语教学教学者教学对象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Shen DongmeiAbstract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a part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biases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each college of our country meanwhile. This paper,taking Japanese as the example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employ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in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and mainly discusse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iming at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s and corresponding plans that instructors should adopt;it starts from requirements lik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ability of instructor,illustrating extensively that apart from imparting textbook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instructors should also express the influence of active consciousness properly.Key wor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nstructor;teaching objects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Guangzhou Auto Colleg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gy,510800, Guangzhou,Guangdong,China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活动,由于受到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各国格局的影响,大体上可以分为英语教学和小语种教学。

不论教学对象的专业为何种语言,都将有机会多学习另外一门外语,这个相对独立的外语教学活动称为第二外语教学。

目前大多数大学的第二外语教学都是安排在第三个学年,也就是学生升入大学三年级时开始展开的。

通常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见,他们普遍乐于配合教师的教学。

但是绝大多数情况却是学生学习初期非常认真,到了中后期就逐渐丧失了积极性,形成虎头蛇尾的结果。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严谨精准的教学工作之外,引导和辅助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别和教学者教学工作的开展两大方面进行讨论。

1教学对象个体的差别到目前为止,教育心理学将所要的研究对象主要定为教学对象,并从教学对象的智力、心理、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别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大学第二外语教学当中,教学对象即为选择第二外语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

针对这些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别,第二外语的教学工作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1智力因素差别由于受到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教学对象的智力条件是千差万别的。

正因如此,我国的大学入学考试采取了相应的考试环节和设置各个学校不同的录取分数。

事实上,在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发现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一味地按照书面的教学进度开展。

第二外语对于学习对象来说是一门全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以日语来说,日语的放音方式、文法和日本人思考事物的方法,与汉语和作为基础教育的英语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也是情理之中的。

教学进度的设置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可适当加入第二外语使用国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以维持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高个人水平的时间。

1.2心理素质因素的差别心理素质除了会受到生长和环境的影响外,学生个人的学习和参加各类活动的经历也极大影响着其心理素质。

从某种程度上说,面对挫折或者成功的心态和抵抗压力的能力,将决定学生第二外语的学习是否成功。

通常,在第二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会对相对表现得非常出色,这是由于各个语种基础部分简单易学,而且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没有退却。

以日语为例,日语的发音在整个日语学习过程中是最简单的,随着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日语将越学越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1)04-096-03 96生,增强其自信心。

同时,第二外语阶段评价的难度也要按照教学对象的接受情况做相应调整。

比如初级阶段的考题不宜过于简单,中级阶段的考题也不宜过难。

1.3学习认知因素的差别不同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学习习惯,学生常认为第二外语不如自己的专业重要,只要随意学学便可以了。

虽然第二外语没有专业外语重要,但第二外语的学习仍然非常重要。

一个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如果只懂得一门外语,是无法将研究顺利进展下去的。

对于以日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而言,可能他们一开始对日语的认知就有偏差,比如普遍认为日语里面有很多汉字一看就懂,自然也就一学便懂。

这其实是很严重的错误认知,日语的很多难点是随着学习的进行一点点出现的。

还有部分会将日语与自己的母语联系起来记忆,我们不能否认日语和汉语有些许单词相同或相近,但是日语和汉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甚至不属于同一语言体系。

在第二外语学习中,学习迁移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

所谓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古人常说的“举一反三”便是学习迁移的一种表现。

对于已经掌握了母语和一门外语的学生,他们对第二外语的学习速度通常会较学习第一外语时速度快,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人类语言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即使遇到不能理解的词汇或文法,也能接受。

这对第二外语的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教师教学时不能放任学生将这种学习迁移过分扩大。

1.4学习动机因素的差别由于地理优势和千年以来的文化交流,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语种,所以以日语为主的第二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各大学外语系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对象最初选择学习日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对日本文化感兴趣。

2)对就业有帮助。

3)日本经济很发达,学习日语比学习其他外语可能会更有用。

4)有去日本留学的计划。

5)日语里有很多汉字,学习起来应该比较简单。

从以上原因来分析,学生对日语这门语言是有很高兴趣的,同时也有一些错误的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其选择学习日语的目的和心理,使他们保持对日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要改正学生对日语学习的错误认识,并从学生的不同兴趣点出发,在课堂上引入适量的课程设置外的内容,比如适量的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或者日本经济现状的简介等。

2教学者教学工作的开展第二外语教学活动的教学者,在第二外语教学活动中促成的。

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要坚持客观、系统的原则,并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理论。

2.1教学策略与设计教学者的教学活动是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与之相适应,在进行第二外语教学之前,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策略和设计。

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就需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智力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

以日语教学为例,有留学计划的学生和只是对日语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那么对于这两类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他们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分别评判。

其次,教学形式的设计。

不论教学对象渴望达到的目标如何,能够灵活地运用第二外语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共同的愿望。

为了达成这一愿望,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今我国的外语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教师和学生已经能够脱离书面,在不同场景中练习语言的各种实际应用。

但这还不够,外语教学除了教会学生能够转变自己在实际场景中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外,还需要教会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转变思维方式。

因为人类语言之所以千差万别,根本原因就在于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

如果在实际运用中能够根据会话对象的语言种类转换为与之相符的思维方式,便能更顺畅地与对方沟通,提高效率。

2.2教学者的教学能力这里所说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基本的课程教学能力以外,还包括调节课堂氛围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个人情绪感染能力。

首先,课堂氛围当然与教学情境,比如教室的布置、所处的环境、光线等有很大的关系。

但课堂的软情境更为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是否协调,学生之间的相处是否融洽都会对教学成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有过多的自我感情因素,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教授日语的教师如果带有很强烈的厌恶日本或者日本人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很快地传递给学生,很可能会影响教学对象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

这就要求教学者要有适当隐藏自我情感的能力。

这是对教学者心理素质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其次,组织管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者需要运用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尽量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教学者认为,第二外语的教学并不像专业课那样重要,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会降低,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轻微的意识波动97(上接第91页)实验过程及现象;相对论的“尺缩钟慢”效应,学生历来感到很抽象,若利用多媒体动画经过演示,学生觉得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就容易多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