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近代)资料
(1)主张政府要扶植和保护民营企业 。 “商人造,则该事系商人身家性命所关, 即无人督责,亦不虑其不造之精巧。” “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 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 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 办,悉听其便。全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 拘以官场体统”
(2)反对政府垄断企业的政策 郑观应认为官督商办制度“名为保商实剥 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 为丛驱爵成怨府” 政府垄断企业也会最终造成“全以官派行 之。位尊而权重,得以专擅其事;位卑而 权轻者,相率而听命。公司得有盈余,地 方官莫不思荐人越爼代谋。……且历观商 务由官专办者终鲜获利”
(二)郑观应
提出了著名的“商战”理论。 他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 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地、 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 “商战”的手段来对付中国,而商 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 大,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 之捭可敝国无形”。主张“西人以 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 以商往”。既然“我之商一日不兴, 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只有以 商立国,以工翼商,“欲制西人以 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该书思想 影响了康有为、孙中山及毛泽东。
(3)学习西方,从政治上改良 a避免向外国借债“泰西各国无不有国债,凡由议 院公议准借者,其国虽为别人所得,仍须照还。故 各国兴大役、出大军,国用不敷即向民间告贷,动 辄数千百万。或每年给息,或按年拔本。君民上下, 缓急相济,有无相通,隐寓藏富于民之义,而实不欲 授利权于别国... ”
(3)引进近代机器工业的主张。 主张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将工业作为国家 实现富强的重要产业基础。魏源主张政府 应当广泛建立现代工厂,发展民族工业。 魏源指出,建立的新式工业不应当仅仅局 限于国防军事领域的军火生产制造,还应 当在民用大众产品领域大力发展现代制造 业。
(4)主张在经济发展方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在《筹海篇三》中,魏源在将西方列强和中国 进行多角度深入比较分析后,看到了当时的中国 的国民经济要比西方资本பைடு நூலகம்义国家落后,特别是 工业和技术落后,无工不强,这是中国在战争中 一再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他提出要学 习西方国家的现代科学技术,要兴办中国自己的 现代制造业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济发展建 议。
(2)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缓本急标” ,是指在产业发展上,应当 把商品经济置于首要地位。他希望国家把 主要精力从单纯农耕经济中转移出来,大 力发展商品经济。相对于中国传统的重本 抑商、工商为下的服务于自然经济的思想 观念,是一个巨大进步,这也是魏源经济 思想超越他同时代人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 方面。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 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 毛泽东四个不能忘记: 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 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范旭东,运输 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
二、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 想 (一)王韬的经济思想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 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一生在 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 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 。
王韬指出,“重商”将给中国带来无穷益处。 第一, “镇定民志”“民之富藏于公,家之丰通于国 第二,“商”可直接为国家带来财富。 第三,“商力富”才能“兵力裕”。
第四, “收西商之利而复为我所有”,中国将“自握利 权。
“以商为本,以兵为辅,商之所往,兵亦至焉”; “中国与泰西列国通商,不当但恃商力,必如西国兵力商 力二者并用,则方无意外之虞,商办则以殷实干练之人估 价承充”。 “泰西诸国往来,首重通商,于是简公使设领事以联络之。 公使总其大,领事治其繁。保卫商贾,护持贸易??保商贾 兴贸易者,固使臣领事也。遣使驻都,设立领事于贸易之 地。民间往来内河,尽许甩轮船。有出洋贩运于诸国者, 华官皆为之保卫,或为先路之导。”
张之洞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旧 学也称“中学”,主要指维护 中国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尤 其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 “圣道”的孔孟儒学。新学也 称“西学”,主要是指西方的 工业技术、自然科学以及同西 方国家交往所需的“西政”(指 关于西方国家政治、法律的具 体知识和外交礼仪等)、“西史” 之类的知识。囿于“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 敢全面学习西方。
王茂荫可说是《资本论》中所提到的唯一一个中国人。 19 世纪 60 年代后,有关西方货币制度和货币学说的知 识开始传入中国,谈论货币问题的人就越来越受到外 来的影响而不属于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范畴了。王茂 荫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魏源的经济思想
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汉族, 湖南邵阳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 者,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 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重农 魏源在《弥利坚国总论下》中指出,美利坚因为 谷物产出丰富而十分富有,秘鲁等国家虽然金银 矿藏丰富但人民依然十分贫困。所以金银并不是 致富之宝,庄稼粮食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这是 自古以来的至理名言,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概 莫能外。
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这样一个底注: “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 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 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 笞刑,不得而知。”
“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 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能以为千。”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
第七章 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经济思想
一、鸦片战争前后社会转型期新旧经济思 想的消长
嘉庆帝《守成论》 “持盈保泰”
刘锡鸿(?-1891),原名锡仁,字云生, 广东番禺人,是19 世纪60 年代洋务运动 时期著名的反洋务论者,是保守主义的代 表人物之一。他曾于1876 年任清朝驻英使 馆副使和出使德国大臣,并兼任驻奥匈、 荷兰公使。他可以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批 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