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5.30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8508.03亿元,增长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856元,比上年增长10.2%。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5%。
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5%、11.7%和4.3%。
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3428.76亿元,比上年增加419.88亿元,增长14.0%,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118.67亿元,增长19.3%;公共财政支出3056.48亿元,增长17.2%。
全省国税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2106.01亿元,增长9.7%;全省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2189.21亿元,增长20.2%。
规模以上工业的38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
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9.8%,家具制造业增长15.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2.8%,纺织业增长22.6%,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18.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1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7.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0%,黑色金属冶炼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9.4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33亿元,增长12.7%;国有企业86.47亿元,增长17.0%,集体企业7.63亿元,下降20.4%,股份制企业1000.34亿元,增长13.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83.82亿元,增长2.8%;私营企业637.39亿元,增长19.1%。
全年全部工业产品(采掘业和制造业)销售收入中,销往省内比重为41.5%,比上年上升4.7个百分点;销往省外的比重为36.5%,下降3.1个百分点;销往境外的比重为22.0%,下降1.6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59.41亿元,增长23.4%;实现利润186.52亿元,增长23.4%;税金总额192.85亿元,增长23.4%。
四、固定资产投资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2.5%,通讯器材类增长40.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3.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1%,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3.2%、其中食品类增长22.9%,日用品类增长21.1%,汽车类增长20.1%,家具类全年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招生1.26万人,在学全日制研究生3.82万人,毕业生1.02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61万人,在校生73.05万人,毕业生18.72万人。
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8%。
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校)招生15.50万人,在校生52.51万人,毕业生15.08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5.70万人,在校生14.39万人,毕业生3.45万人。
全省普通高中招生20.94万人,在校生65.64万人,毕业生23.18万人。
全省普通初中招生38.61万人,在校生110.82万人,毕业生37.14万人。
普通小学招生49.57万人,在校生259.84万人,毕业生39.85万人。
特殊教育在校生2.51万人。
幼儿园在园幼儿143.29万人。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3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
全省围绕10个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23个专题项目,新增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5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科技服务公共平台,新增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新认定19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全省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0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641家。
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家,共28 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共39家。
全省专利申请受理53701件,专利授权3751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5.6%和23.0%。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884件,增长16.4%,发明专利授权2941件,下降1.2%。
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429件,比上年增长34.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783件,比上年增加0.696件。
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5361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3.99亿元。
年末全省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705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个。
全省现有独立的认证机构1个、分支机构15个,累计获得35582张产品及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全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7个,全年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73.5万台(件)。
全年制修订国家标准52项、行业标准58项、地方标准103项,累计全省共制订国家标准924项、行业标准891项、地方标准1406项。
年末全省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0个,高空气象探测站4个,天气雷达观测站6个。
共有地震前兆台站39个,前兆测项338个;测震台站157个,强震动观测台站39个;GPS观测基准站41个。
共有2630个海洋环境监测站位、14个重点监测区域、17个重点海域的35个生物质量样品、6个海漂垃圾监测区域,共有19个海上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站位、14个沿海自动验潮站、1对中程高频地波雷达站、2套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公开出版地图71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4个,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87个,文化馆95个,博物馆94个。
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13万场,观众1003.46万人次,其中:政府采购公益性观众258.52万人次;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3175次,书刊文献外借1641.83万册,总流通人数1699.81万人次;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888个,组织文艺活动2901次、培训班6314期和公益性讲座464次,共有601.55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241个基本陈列和456个展览,共有2232.65万人次参观,其中:未成年人参观635.95万人次。
年末共有影院130个,影院放映96万场次。
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广播电视台61座,教育电视台1座。
有线电视用户687.6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90.15万户。
年末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8.20%;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8.63%。
全年出版图书3469种,总印数0.89亿册;报纸42种(不含校报、副牌),总印数12.06亿份;期刊176种,总印数0.49亿册;音像电子出版物49.86万盒(张)。
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113个。
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672个,其中医院541个,卫生院880个。
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9万人,其中医生6.7万人,注册护士7.9万人。
年末共有医疗机构床位15.6万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万人。
全年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中共获得7金5银,在亚洲三大赛中获得9金10银5铜,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获得32金34银34铜。
在第12届全国运动会上,共夺得18金23银22.5 铜。
新建24个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和200 个城市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59.86 亿元。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12.82万人,比上年增加56.36万人。
其中参保职工679.64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33.18万人。
全省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为111.61万人,全部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83.7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03万人,参保的城镇居民580.78万人。
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96.66万人,增加37.54万人。
年末全省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2万人,比上年减少0.41万人;全省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5.75万人,减少1.1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3.59万人,增加0.06万人;“五保”供养对象8.85万人。
年末全省养老机构床位数增至11.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5.06张。
全省建立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73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2116个。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7.95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3.87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1943.7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8%。
其中,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6%。
全年植树造林总面积328.3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9.4%,其中,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69.7万亩,比上年增长12.2%;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162.7万亩,增长22.3%。
其中,人工荒山造林150.3万亩(含非规划林地造林45.3万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12.4万亩。
全省森林覆盖率65.95%。
商品材产量572.3万立方米,与上年持平。
全省城市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3774.88公顷,绿地率38.7%;全省城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153.2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6平方米。
全省共有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201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县(市、区)39个、生态乡镇(街道)897个、生态村2269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总面积23.77万公顷。
有风景名胜区51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省级33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
3558公里评价河长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65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75%。
“五江一溪”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的占75%。
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为95.2%。
9个设区城市的3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4%。
23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3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有13个;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属于“好”水平的有10个,属于“较好”水平的有13个。
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市县污水处理率86%。
全省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93.1万元。
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132起,其中一般火灾13起,较大火灾119起;受害面积1377.6公顷;森林火灾发生率、受害率分别为1.48次/十万公顷和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