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遥感的物理基础(2)
地物的反射特性
太阳光通过大气层射到地球表面,地物会发生反射 作用。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用反射率表示。 镜面反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 漫 反射: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 方向反射:整个表面反射入射电磁波, 但某方向反射特别强烈
平原地区:漫反射 地形起伏大和地物结构复杂地区:方向反射
1、地物的波谱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 度系数) —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 量之比。 ρ λ =E ρ λ /E λ
阳辐射的大气吸收带(如下表)。
O2吸收带 O3吸收带 H2O吸收带 CO2吸收带 尘埃
<0.2μm,0.155 μm最强 0.2~0.32μm的紫外区,9.6 μm有弱吸收区 0.7~1.95 μm , 2.5~3.0 μm, 4.9~8.7 μm 最强分别为:1.38、1.87、 3.24 μm 主要吸收峰在2.8、4.3 μm 吸收量很小
第三节 地球辐射与地物波普
地球表面的辐射特征 ☆ 相当于温度为300K的黑体,其电磁辐射的波长 范围是:2.5~50μm。 ☆ 地球表面的发射辐射能量集中于近红外波段和热 红外波段; ☆ 地球表面的热辐射(能量)与自身的发射率、波 长、温度有关: M(λ,T)= ε( λ,T)× M0( λ, T)
2.
3.
瑞利散射的特点:
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I
∝ λ-4 。
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
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
颜色 红 橙黄 黄 绿 青兰 紫 紫外线
波长
0.7
0.62 0.57 0.53 1.6 2.2 3.3
0.47 4.9
0.4 0.3 5.4 30.0
2、大气的成分
大气的成分:多种气体、固态和液态悬浮的微粒混 合组成的。
气体:N2,O2,H2O,CO2,CO,CH4,O3
悬浮微粒:尘埃、烟、雾霾、小水滴、气溶胶等
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
重要原因。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大气的吸收作用
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形成太
E=E吸+ E透+ E反 由上式得到:
1=α+τ+ρ
式中α—吸收率,τ—透射率,ρ—反射率 对于不透射电磁波的物体:
1=α+ρ
即有:α= 1- ρ
由第一节的基尔霍夫定律推导得到:
由于有:1=α+ρ
得到:
= 1- ρ
所以各种地物的电磁波特性都可以通过 间接测试各种地物反射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得 到。
为什么多波段中不使用蓝紫光的原因? 蓝紫光的散射强度比较强,成像会很模糊。
大气的折射与反射
大气的折射:大气的折射率与大气密度有关, 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因而,电磁波(太阳辐
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轨迹是一条曲线。
大气反射: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并 与云量密切相关,被动遥感应尽量选择无云的 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不同质地土壤反射光谱曲线
谱曲线呈比较平滑 的特征,所以在不 同光谱段的遥感影 像上,土壤的亮度 区别不明显。
(3)水体反射波谱曲线
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
其他波段吸收都很强,特别到
了近红外波段,吸收就更强, 所以水体在遥感影像上常呈黑
色。但当水中含有其他物质时,
反射光谱曲线会发生变化。水 中含泥沙时,由于泥沙散射, 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 值出现在黄红区。水中含叶绿 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 这些都成为影像分析的重要依 据。
三、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少,透过 率较高的电磁波段。 大气窗口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大气窗口:
波段 0.3~1.3 μm 1.5~1.8 μm 2.0~3.5 μm 3.5~5.5 μm 8~14 μm 0.8~2.5cm 60~70 100 透射率/% >90 80 80 应用举例 TM1-4、SPOT的HRV TM5 TM7 NOAA的AVHRR TM6 Radarsat
水的吸收
植物波谱具有上述的基本特征,但仍有细
部差别,这种差别与植物种类、季节、病
虫害影响、含水量等有关系。为了区分植
被种类,需要对植被波谱进行研究。
(2)土壤反射波谱曲线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 值和谷值,一般来讲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 质含量越高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此外土类 和肥力也会对反射率产生影响。由于土壤反射波
散射率 1
散射作用与波长的关系:
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米氏散射发生在近紫外 ~ 红外波段,但在红外波段 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
无云的晴天,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
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蓝光的波长短,散射强度 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 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
(3)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叫电磁波谱? 2、大气窗口是如何形成的,大气窗口对遥感探测的重 要意义? 3、地物的颜色决定于那些因素?太阳辐射衰减的原因 是什么? 4、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大气最主要的散射作用是 什么? 5、为什么在选择遥感工作波段时,要考虑大气层的散 射和吸收作用? 6、思考被动遥感主要的辐射源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 地物的波谱特征?
太 阳 与 地 球 辐 射 的 电 磁 波 谱 对 照
地球的电磁辐射特性:
(1) <3 μm的波长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能量; (2) >6 μm的波长,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 辐射; (3) 3-6 μm之间,太阳和地球的辐射都要 考虑。
地物的光谱特性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入射到地表的辐射功率E等于 吸收功率E吸、透射功率E透、反射功率E反三个分量 之和。即:
云雾为什么通常呈现白色?
云、雾粒子的直径虽然与红外线波长接近,但云雾中 水滴的粒子直径就比可见光波长大很多,发生无选择性 散射,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所以云雾 通常呈现白色。
为什么微波具有较强的穿透云雾能力?
由于微波的波长比云雾中的粒子的直径都要大得多, 所以微波进行瑞利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 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弱。所以微波才可能有最小散 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较强的穿透云雾能力。
太阳辐射:
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 常用6000的绝对黑体辐射来模拟太阳辐射;
辐射波长范围极大,包含整个电磁波范围;
辐射能量集中0.2-3μm间。
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且各波段
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
二、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1、大气层的结构
对流层:高度在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 低,天气变化频繁,航空遥感主要在该层内。 平流层:高度在12~50 km,底部为同温层 (航空遥感活动层),同温层以上,温度由 于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强吸收而逐渐升高。 电离层:高度在50~1 000 km,大气中的 O2、N2受紫外线照射而电离,对遥感波段是 透明的,是陆地卫星活动空间。 大气外层:1 000~35 000 km ,空气极稀 薄,对卫星基本上没有影响。
朝霞和夕阳为什么都偏橘红色? 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 通过大气层的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在过长的传播过程 中,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 射强度也居其次,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只剩下波长最长的 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再加上剩余的极少 量绿光,最后合成呈现橘红色。
不同叶绿素浓度的海水反射光谱曲线
(3)岩石反射波谱曲线 岩石的反射 波谱曲线无统一 的特征,矿物成 分、矿物含量、 风化程度、含水 状况、颗粒大小、 表面光滑程度、 色泽等都会对曲 线形态产生影响。
几种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波普特性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2)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 但也有差异性。
大气的散射作用
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 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物理现象,称 为散射。 散射作用:使原传播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减弱, 增加其他各个方向的辐射。 散射作用的结果是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使 影像模糊,从而影响判读。
三种散射作用
1.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 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d <<λ 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 时的大气散射。 d ≈λ 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 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 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d >>λ
同一地物不同波长的反射率不同,原因 是地物对某些特定波长的波有选择的吸 收。
2、地物的反射波谱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 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 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1)植被反射波谱曲线
1)可见光波段(0.4~0.76μm)
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两侧有两个吸 收带。这是因为叶绿素对蓝光和红 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光反射作用 强。
叶绿素的 吸收波段
2)近红外波段 (0.7~0.8 μm)有 一反射的“陡坡”, 至 1.lμm附近有一峰 值,形成植被的独有 特征。 3)中红外波段 (1.3~2.5μm)受到 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 响,吸收率大增,反 射率大大下降,特别 是在水的吸收带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