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均势理论均势理论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极为古老的理论之一。

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

均势的含义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指特定的权力分配的状态,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势;二是指一种国际体系,如1648-1789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等;三是指一种外交政策,如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

从历史上看,均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黎塞留、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帕姆斯顿、俾斯麦、摩根索、基辛格等。

当然,这些人对均势的理念看法不完全相同。

正如基辛格提出:“梅特涅的体系是从18世纪把宇宙看作一个大钟表结构的观念中得到启发的。

钟表的部件相互错综合,干扰了一个部件就会打乱其他部件的均衡。

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

与他相适应的哲学是适者生存观念。

俾斯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

”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

摩根索讲:“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

”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而不是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

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这些国家按其政策,可区分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

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

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

”二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了变化,如战后形成了美苏在核恐怖下的两极均势。

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

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

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

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

”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

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

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

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

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向了新的阶段。

什么叫现实主义?摩根索提出了著名的6项原则:1.政治与整个社会相同,是受来源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的。

为了改良社会,首先必须理解社会赖以存在的规律。

2.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原野上找出一条道路的主要路标是把利益确认为权力的这一观念。

这个观念把试图理解国际政治的理由,同需要去理解的事实联系起来。

这个观念把政治定为独创行动的领域,予以理解并同诸如经济等其他领域区别开来。

3.现实主义认为它的最重要的概念—把利益确认为权力—是一个客观范畴,是普遍有效的;但也并不是说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永远不变的。

利益的确是政治的精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4.政治现实主义了解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

他也了解道德标准与成功的政治行动的要求这两者间必不可免地会发生矛盾。

它不愿掩盖和抹杀这种矛盾,以至把政治和道德问题搅在一起。

5.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某个特定国家的道德抱负同天下服膺的普遍道德规范不能相提并论。

我们应当把所有国家视为追求各自按把利益确认为权力的政治实体。

6.政治现实主义者并非不知在政治领域,除政治标准外,还有其他思想标准。

但作为政治现实主义者,他们只能使其他标准服从政治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理想主义一蹶不振,现实主义则大行其道,成为主流。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政治现实主义反对理想主义的道德主义和法律主义观念,主张赤裸裸地追求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这些适应了50年代美国在全球称霸和与苏联进行冷战地需要。

但是,它强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唯一行为体,主张完全理性以及在研究方法上的传统特性,引起了行为主义的批评。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些学者提出,现实主义的权利理论概念不精确且绝对化,于是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反映“后工业化革命”对国关的影响。

于是,科学行为主义异军突起,向现实主义的支配地位挑战,即“行为主义革命”同时,另一批学者接受挑战,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观点和原则和传统研究分析方法,批评科学行为主义过分强调实证和行为模式而忽视了哲学、历史、伦理的因素。

这一派因而得名“传统主义学派”或“非科学学派”行为主义20世纪50-60年代,现实主义的理论遭到了科学行为主义的激烈攻击。

行为主义指责现实主义的传统研究方法即历史的、法律的和制度的方法,主张用行为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他们注重实证研究,力图将国际关系系统化、一般化和定量化;他们还主张价值中立。

具体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多依奇(Karl Deutsch )、卡普兰(Morton kaplan)和辛格(David Singer)等提出了沟通理论、国际体系模型理论和计量国际政治学。

在1968年出版的《国际关系分析》一书中,多依奇提出了行为主义的3个研究途径:即一体化、相互依存和博奕论,统称为沟通理论。

多氏批评现实主义强调势力均衡的片面,认为一体化和集体安全更重要,应强调沟通和结盟;国家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行为者;各国相互依存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政治学不应再以国家为中心,要注重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但是,科学行为主义由于过分注重方法,而忽视了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实质,因此在70年代就开始走向衰落。

卡普兰六模式模式一:均势体系,指的是二十世纪的均势格局。

特点是,为了增强实力,可以与对手进行谈判,反对任何企图在体系那取得优势地位的结盟国或霸权国;对在体系内形成威胁的国家行为者进行限制;允许被打败的国家行为体重新加入体系。

模式二:松散的两级体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两级格局。

特点是,运作机制是调解性质的,而不是对抗型的;跨国家行为体参与国际体系的运作;核武器的出现带来“核恐怖平衡”。

模式三:紧张的两级模式,指50年代到60年代的冷战格局。

是松散的两级体系的继续和强化,趋势是不稳定,出现高度紧张的态势。

模式四:环球体系,指6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的多级趋势,相对稳定是其根本特点。

模式五:等级体系,指一种民主型或极霸型的体系,特点是稳定性强。

模式六:单位否决体系,基本特点是,联合国的作用将得到加强;在这种体系内战争可能发生,但是不会使用核武器;战争的地域和手段受到限制;大国外交出现孤立主义其倾向,结盟的作用弱化。

传统主义分化自现实主义,又吸收了理想主义某些有用的东西。

它不像现实主义那样突出“权利”和“国家利益”,而较为重视“均势”和“世界秩序”见课本《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104页和113页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主要分歧: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之争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的继续,这次论战是方法和途径上的分歧,是方法之争。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 科学行为主义提倡实证研究方法,力求使国际关系研究更加“清晰化”、“精确化”和“科学化”;传统主义坚持历史与现实的规范研究,认为哲学、历史学、法学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批评科学行为主义过分强调实证而忽视了哲学、历史。

伦理因素。

(2) 科学行为主义主张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引入国际关系的研究领域;传统主义坚持“利益”和“权力”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地位。

(3) 科学行为主义认为国家不再是国际关系的唯一参与者,应重视对非国家行为体的研究;传统认为国家即使不是唯一,但依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主体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4) 科学行为主义注重国际关系的量变,把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参数和变数的总和,认为国际关系的研究正趋于计量化;传统主义则注重国际关系的质变,把国际关系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反对计量化。

(5) 科学行为主义提出在研究中应超越价值评估,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发展抽象的、普遍的理论;传统主义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必然要涉及道德和伦理,从哲学和历史的观点来看,应注重应用研究和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6) 科学行为主义主张对国际关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吸取研究技术和理论概念;传统主义强调必须保持国际关系学科的特点和完整性。

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战后,现实主义学派经历了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当然,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并没对现实主义作根本的修正,但也没有因循守旧,而是有所创新。

华尔兹本人就经历了从传统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

新现实主义产生的原因:课本120页70年代以后,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统治地位。

1979年,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出现的标志。

新现实主义不同意行为主义关于价值中立的观点,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也有区别。

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做了两点修正:1.对于权力的认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