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模拟试卷10.doc

[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模拟试卷10.doc

[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模拟试卷10一、单项选择题1 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对立的根本标志是( )。

(A)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意识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社会历史必然性问题的不同回答2 下列命题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是( )。

(A)天不变,道亦不变(B)水是万物的本原(C)观念外化生成世界(D)建立在科学原子论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3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 揭示了事物发展道路和方向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5 事物的发展主要是由( )。

(A)主要矛盾决定的(B)内部矛盾决定的(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6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农民播种小麦(C)法官审理案件(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7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区别(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 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 )。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9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10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11 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才能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要使中部崛起,首先要解放思想,使中部人民从旧思想、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参加市场竞争。

只有中部“腰板”直了,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这说明( )。

(A)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B)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部分的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C)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是可以转化的(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12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民群众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13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不包括( )。

(A)某些理论不可能被证实或证伪(B)一切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实践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D)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多次接受实践的检验1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5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

(A)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C)历史决定论和非历史决定论(D)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6 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 )。

(A)科学技术(B)人(C)生产工具(D)生产对象17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在(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一致性(C)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问的相互制约和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8 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英雄人物(D)人民群众19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C)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一切成果(D)邓小平早年的社会实践经验20 党的十七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C)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D)江泽民同志社会建设思想的概括和总结2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

(A)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C)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22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

(A)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3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

(A)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24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说明( )。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C)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2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 )。

(A)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C)解放思想(D)实事求是26 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系统论述了本质论思想) (A)1980年(B)1982年(C)1978年(D)1992年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们已经成为(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28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种观点是( )。

(A)形而上学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折中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29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目的在于( )。

(A)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C)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D)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30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 )(A)选择的自主性(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的改造(C)随心所欲为所欲为(D)摆脱必然性而独立31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

”这一观点( )。

(A)突出了国家的对内职能(B)突出了国家是特殊公共权力的设立(C)忽视了国家的对外职能(D)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3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价格体制改革(B)国有企业改革(C)计划体制改革(D)金融体制改革33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

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

这一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A)只确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4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基础是( )。

(A)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长期奋斗结成的血肉联系(B)四项基本原则(C)各民族一律平等(D)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35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 )。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3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弥补市场的缺陷而应当发挥的作用与功能主要是( )。

(A)反垄断(B)提供公共产品(C)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文明(D)调节收入分配和社会总供需,防止经济危机37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38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点是( )。

(A)基本养老(B)基本医疗(C)最低生活保障制度(D)慈善事业39 为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基于( )。

(A)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创造价值(B)要素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C)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D)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40 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经验时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2008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主要措施包括( )。

(A)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C)提高高等教育质量(D)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三、论述题41 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41 材料1: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单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

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42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43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废除农业税,使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显著提高。

从1949年到200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分别从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30.0平方米和32.4平方米。

2008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4.8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增加32.5万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