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
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
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五善”包括心善
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

“七恶”包括心恶、
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
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
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
横向痈3~9cm 纵向
发>9cm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手厥阴:柴胡,丹皮手少阴:黄连、细辛
足厥阴
14.用药过敏的表现:①大量分泌物增多②伤口周围红或出现小水泡③痒
15.辨脓:宜稠不宜稀,宜明不宜污,宜腥不宜臭。

16.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尿血:一般无痛,以肿瘤多见。

血淋:有痛,以结石、炎症多见。

17.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
18
内治法德具体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
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①膏药②油膏③箍围药④草药⑤掺药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

油膏:阳证:金黄膏;阴证:生肌玉红膏、回阳玉龙膏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多用于疮疡初期,促其消散。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
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
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

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
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

乳房部应以
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1
2病。

好发:颜面、手足。

发病特点:发病急,肿胀甚,疼痛剧,初起有脓头,根
深而硬,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颜面容易走黄。

手足部疔疮。

蛇眼疔→甲沟炎; 蛇头疔→化脓性指头炎; 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
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 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 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3.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4.(简答)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多有皮肤粘膜破溃史。

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
面部丹毒→易内陷,一般不会化脓
走黄特点:①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②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③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
内陷特点:①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②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
6.乳房疾病: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常用方法是钼靶X线摄片②超声显像③病理检查
8.皮肤病病因: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
自觉症状:①瘙痒②疼痛③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
常见症状
他觉症状:
⑧色素沉着
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地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21.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特点:①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②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③易伴发湿疮、臁疮(慢性溃疡)
21.(简答)臁疮:是指发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特点:①好发于老年人,有下肢筋瘤者②发于小腿下1/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伤口苍白、或紫红,边缘凹陷,形如缸口,周围有色素沉着③易破不易愈,
反复发作,有恶变
22.(名解)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为脱骨疽。

特点:①多有吸烟史,多见于青壮年男子、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②初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有间歇性跛
行,继则疼痛剧烈,人就患肢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分期:一期:局部缺血期;二期:营养障碍期;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23.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于内痈。

特点: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

变证:①慢性肠痈②腹部包块③湿热黄疸④内、外瘘形成
24.间歇性跛行:行走一定距离时,出现下肢腓肠肌及其他部位的酸胀感及痉挛感,压迫患者停步歇息,约1~5分钟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恢复行走会出现。

脉痹: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血液在深浅静脉管内所发生异常凝固所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葬爱而产生的血栓性、炎症性的血管疾病。

股肿:指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使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早起以患肢突发性广泛性肿胀疼痛为主,后期遗留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深静脉血管病。

①好发:卧床病人、外伤病人(如骨折)、产后②局部特点:单侧肢体肿胀、疼
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静脉血管病③预后:容易形成栓塞
西医病因:①血液成分变化②血管壁损伤③血流缓慢
湿热下注:四妙勇安汤
附:1.中医外科学的特点是———和———相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