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2、血瘤1西医称为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海绵状血管瘤:肿心肾火毒证多见于初生婴儿。

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尿黄便干,易口舌生疮。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

清心泻火,凉血解肝经火旺证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脉弦细数。

清肝泻火,祛瘀解脾统失司证发于下肢,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

健脾益气,化湿解3、肉瘤1西医称为脂肪瘤。

不硬,不疼,便结清楚。

往往没有什么表征,常常在无意中发现。

4、失荣(不是重点) 1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癌。

2病机: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气郁痰结证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

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理气解郁,化痰散阴毒结聚证伴畏寒肢冷,纳呆便溏。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温阳散寒,化痰散瘀毒化热证伴疼痛,发热,消瘦,头颈活动受限。

舌质红,苔黄,脉数。

清热解毒,化痰散气血两亏证伴低热,乏力,消瘦等。

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

补益气血,解毒化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热疮(单纯疱疹)(助理不要求)2、蛇串疮(带状疱疹)1带状疱疹。

2诊断:水疱、特别疼,带状分布。

1.肝经郁热证:脉弦数。

治以清泄肝火,解毒止痛,方选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2.脾虚湿蕴证:纳呆腹胀便溏。

治以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胀痛瘀斑瘀点。

治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疣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扁平疣。

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

(1)寻常疣(疣目)1)风热血燥证:治以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选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

2)湿热血瘀证:治以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方选马齿苋合剂加薏苡仁、冬瓜仁。

(2)扁平疣(扁瘊)1)风热蕴结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方选马齿苋合剂去桃仁、红花加木贼草、郁金 2)热瘀互结证:治以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疣目、扁瘊皮损少者及鼠乳、掌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治疗。

4、癣(真菌感染)1、头癣:包括白癣和黄癣;白癣:白鳞屑,头发折断参差不齐,愈后良好。

黄癣:黄鳞屑、特殊2、手癣:鹅掌风。

足癣:脚湿气。

3、体癣:皮损多呈钱币状。

圆形,故名圆癣,亦称铜钱癣,圆癣的皮损特征为环形或多环形、边4、花斑癣:亦名:汗斑、紫白癜风。

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往往夏发冬愈,复发率高。

大小不一5、脂溢性皮炎1是因皮肤油腻,出现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头以青壮年为多,乳儿期亦有发生。

2本病皮疹分干性与湿性,干性头皮屑多,湿性较油腻。

干性者风热血燥证干性头皮屑多祛风清热,养血润肠胃湿热证湿性头发较油腻健脾除湿,清热止6、油风1是一种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

因头发脱落之处头皮光亮而得名,又称鬼舐头、薄,多无自觉症状。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

血热风燥证斑秃+实热证(头部烘热;心烦易怒,急躁不安;舌质红)凉血熄风,养阴护气滞血瘀证斑秃+瘀点瘀斑,胸胁疼痛通窍活血,祛瘀生气血两虚证斑秃+乏力、唇白,心悸益气补血肝肾不足证斑秃病久+耳鸣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滋补肝肾7、黄水疮(助理不考)1、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

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2 8、虫咬皮炎(助理不考)1特点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9、疥疮1特征: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

继发感染者,称10、湿疮1特征: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

2本病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

湿热蕴肤证急性发病,患处流水,心烦口渴,舌红,脉滑数清热利湿止痒脾虚湿蕴证亚急性,发病较缓,白腻痰,纳呆,腹胀,便溏。

健脾利湿止痒血虚风燥证慢性发作,病程长。

皮肤粗糙肥厚,遇热痒甚,口干养血润肤,祛风止10-1婴儿湿疮胎火湿热证苔黄腻,脉滑数凉血清火,利湿止脾虚湿蕴证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健脾利湿11、接触性皮炎1诊断:有接触史。

接触部位发病。

风热蕴肤证皮疹+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止痒湿热毒蕴证皮疹+湿热证清热祛湿,凉血解血虚风燥证皮疹+各种干燥表现。

养血润燥,祛风止12、药毒1诊断:发病前有用药史湿毒蕴肤证湿+热:水疱糜烂渗液,伴灼热剧痒,口干,便结,小便黄清热利湿,解毒止热毒入营证热:皮疹鲜红或紫红,灼热痒痛;伴高热,口唇焦燥……清热凉血,解毒护气阴两虚证虚:药疹后期、伴低热,乏力气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益气养阴清热13、瘾疹1西医称为荨麻疹。

2鉴别:风团,中心无点(有“点”叫虫咬皮炎)。

3分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风寒束表证风团+风寒表证:浮紧疏风散寒止痒风热犯表证风团+风热表证:浮数疏风清热止痒胃肠湿热证风团+恶心呕吐,神疲纳呆,便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

疏风解表,通腑泄热毒蕴结证明显的红肿热痛,还没有化脓,皮肤焮热舌红苔薄黄脉数清热解毒火毒炽盛证已经化脓,鸡啄样疼痛,波动感,穿刺有脓。

清热解毒透脓阴虚毒恋证舌红,苔少,脉细数养阴清热,祛湿解5、肛漏1肛漏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也称肛瘘。

2发展过程:肛隐窝炎——肛痈纯性肛漏:一个内口,一个外口,一根管。

复杂性肛漏:各有多处。

4低位肛漏:外括约肌深部以法:挂线疗法,适用于距离肛门4cm以内,有内外口的低位肛漏。

6肛漏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6、肛裂1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称肛裂,又称为“钩肠痔”、“裂痔;2特征:疼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

血热肠燥证肛门疼痛、滴血,裂口色红,腹胀溲黄,舌红脉弦数清热润肠通便阴虚津亏证便时疼痛下血,裂口深红。

口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养阴清热润肠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裂口色紫暗,舌紫黯,脉弦或涩。

理气活血,润肠通7、脱肛1即直肠脱垂。

2分为三度:一度脱垂:直肠黏膜脱出3-5cm,外观:环形;二度脱垂:直肠全层部分乙状结肠脱出10cm以上,外观:圆柱形。

3一度直肠黏膜脱垂与内痔脱出的鉴别:内痔脱出青紫色,容易出血。

脾虚气陷证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补气升提,收敛固湿热下注证苔黄腻清热利湿8、锁肛痔1锁肛痔是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肠癌;2诊断:便血(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转移征象。

3 直肠指检是应及早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

第十单元:泌尿男性疾病。

1、子痈1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2诊断: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

湿热下注证急性: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利湿,解毒消气滞痰凝证慢性:多无全身症状,舌淡或有瘀斑,脉弦滑。

疏肝理气,化痰散2、子痰1发于肾子的疮痨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附睾结核。

2诊断:附睾有慢性硬结,逐渐增大,形成脓易成窦道,经久不愈,但是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

浊痰凝结证初起硬结期,附睾硬结,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脉滑温经通络,化痰散阴虚内热证中期成脓期,触之可有应指感,伴低热,盗汗,倦怠。

舌红,少苔,脉细数。

养阴清热,除湿以透脓解毒气血两亏证后期溃脓期,伴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益气养血,化痰消3、阴茎痰核是指阴茎海绵体白膜发生纤维化硬结的一种疾病。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

阴茎背侧可触及硬结或条静脉炎湿热瘀阻证苔黄腻或厚腻,脉滑数清热利湿,解毒通血瘀湿阻证舌有瘀点、瘀斑活血化瘀,行气散肝郁蕴结证胀痛,伴胸闷、嗳气,脉弦或弦涩疏肝解郁,活血解3、筋瘤1、即下肢静脉曲张;2主要表现: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劳倦伤气证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补中益气,活血舒寒湿凝筋证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暖肝散寒,益气通4、臁疮1即下肢血管的慢性溃疡。

湿热下注证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和营解气虚血瘀证病程日久疮面苍白,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舌淡紫或有瘀斑益气活血,祛瘀生5、脱疽1 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2分期:一期(局部缺血期):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胫后动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足趾雷诺综合征: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寒湿阻络证1期:患趾(指)喜暖怕冷,跌阳脉搏动减弱温阳散寒,活血通血脉瘀阻证2期:舌暗红或有瘀斑,趺阳脉搏动消失活血化瘀,通络止湿热毒盛证3期: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利湿,解毒活热毒伤阴证3期:皮肤干燥,干性坏疽,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清热解毒,养阴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