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储备
储备头寸是指 IMF 成员国在 IMF 普通帐户中
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又称普通提款权。 储备头寸包括:
储备档头寸:成员国向 IMF 认缴份额的外汇 部分(认缴总额的25%)余额(黄金or可兑换货币 );
债权头寸:成员国向 IMF 提供的可兑换货币 11 贷款余额。
4.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s)
20
国际储备数量管理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进口规模
◆ ◆ ◆ ◆ ◆
进出口贸易差额的波动幅度 本国货币地位 汇率制度及外汇管制程度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的效率 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 = 进口资本品的投资收益-持有国际储备收益率 ◆ 借入国外资金的能力与成本 ◆ 外债规模
21
国际上代表性的测度适度规模的方法
国际储备总额
484.4 (100.0)
334.4 (69.1) 133.3 (27.5) 16.7 (3.4)
931.80 (100.0)
370.27 (39.7) 453.33 (48.6) 96.97 (8.3)
4385.00 (100.0)
332.29 (7.6) 3483.25 (79.4) 387.31 (8.8)
美 元
英 镑 德国马 克 法国法 郎 日 元 其 它
84.6
7.0 5.8 1.0 ---------
68.6
2.9 14.9 1.7 4.3 7.6
65.1
2.9 12.0 1.1 5.2 13.7
67.1
2.6 14.7 1.2 7.0 7.4
55.6
3.6 18.3 3.3 10.4 8.8
56.1
特别提款权价值的计算权数(2010年12月30日)
美元:41.9% 欧元:37.4% 英镑:11.3% 日元:9.4%
13
特别提款权分配情况
(单位:亿SDR)
资料来源:IMF的《国际金融统计》,1993年2月号
单 第三次: 2009年8月28日 共:2500亿美元(1161.84亿SDR) 位: 2009年9月9日 “特殊分配” 330亿美元(214亿SDR) 美 92.6 元 427 123 149 123 153 +11.71 •2009年8月28日,IMF发放特别提款权 中国获93亿美元等值SDR
2、成本收益法。
• 也称为机会成本法,它是在1960年代末由Heller(1966) 和Agaraual(1971)等提出。成本收益法的运用极大地推 进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并为以后运用成本收益法 研究外汇储备最优规模指明了方向。 • Heller最先采用了成本收益法对不同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进 行测度和检验,结果表明,世界总的外汇储备是充足的, 但在国别间存在不平衡。 • 而Agarwal模型则考虑了不同类型国家在结构和制度方面的 差异,并克服了Helle模型的诸多不足,是一个较为切合发 展中国家实际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度量模型,从而在发展 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缺点:(1)因没有充分考虑长期资本变动和资本项目变动对外 汇储备的影响,加之(2)也忽视了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储备融 资与政策调节的可替代性而使模型留下了遗憾。
• 1、比例分析法。
• 1970年代之前,测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主要采用经验比例法 ,即选择一国的外汇储备量与该国一些经济变量的比例来度 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这些比例主要有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 (R/GNP)、储备对进口(R/M)及储备对外债(R/D)等,其 中最常用的是储备对进口的比例。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特里芬比率分析法,特里芬认为由于 受到数据可得性和便捷性的影响,各国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 种具有代表性的适合该国的方法。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储备对进口的比例是度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较好指标,一 般来说,该比率以40%为适度,如果低于30%,政府或货币当 局就要进行干预,但最低也不能低于20%,即以满足3个月进 口量的外汇储备需求作为衡量适度规模的标准,目前这个比 率已成为国际惯例。 优点: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故而被广泛应用 缺点:但该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外汇储备的其他功能,而仅用一 国的进口需求来度量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
外汇储备的变化:
◆ 20世纪30年代前,英镑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几乎成为唯一的储备货币. ◆ 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趋势,但 至今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9
IMF 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单位:%)
1973 1980 1984 1987 1991 1993 1996
3、储备函数分析法。
• 该理论由Flanders(1969)、Frenkel(1981)及Iyoha(1976)等经济 学家提出。其中, • Flanders在构建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时充分考虑了R/M的比率与 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估计,认为任何一种模型都不 能准确预测一国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 • Frenkel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储备需求存在差异为前提,构建了发 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研究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对国 际收支的反应程度小于发达国家,而对国际交易变动的弹性则明显大于 发达国家,因此,在分析储备需求时必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别 对待; • Iyoha也对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需求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将预期出 口收入、持有外汇资产的利率、进口支出的变动率及一国经济开放程度 作为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因素,从而建立了储备需求函数。由于检验结 果比较符合实际,该方法被认为是度量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需求的较好 方法。 优点:为了使分析更为全面,将多个变量引入度量模型中,并将金融、计 算机和数学等多学科巧妙地融合,使分析更有说服力。同时通过将动态 模型引入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使分析更加动态化,从而打破了传统模型 只以静态分析的局面。 缺点:但由于它暗含的假设前提难以成立,而正是由于追求模型的全面性 而产生了各种变量之间难以克服的多种共线性问题,并且国际收支中的 宏观调节与融资的可替代性不能在模型中得到充分反映,因此缺点也是 明显的。
/2014-07-10/166485930.html
7
金价 /cn/
8
(2)外汇储备
是一国政府持有的、被各国普遍接受的、可自由兑换的外
国货币及其表示的短期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
外汇储备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
9800.26 (100.0)
317.62 (2.86) 8958.31 (91.4) 366.73 (3.74)
15784.67 (100.0)
332.72 (2.1) 14794.05 (93.7) 473.77 (3.0)
18817.65 (100.0)
325.69 (1.7) 17634.58 (93.8) 660100.0)
319.59 (1.5) 20281.72 (94.5) 665.08 (3.1)
943421.5 (100.0)
13798 (1.5) 925846 (98.1) 634.5 (0.07)
黄金储备
外汇储备 在IMF中储备 头寸 SDR
— —
31.24 (3.4)
182.13 (4.2)
3.1 14.2 2.2 7.7 16.7
58.9
3.4 13.6 1.6 6.0 16.5
数据来源:1973-1991年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1988年)和《国际清算银行第 62届年报》(1992年);1993-1996年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1997年)
新数据
10
3.在IMF的储备头寸(Reserve Position)
4、存货缓冲模型。
• 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现Heller模型不论在分析技术还是在 学术上都存在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Hamada和Ueda(1977 )对外汇储备失衡及其随机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将存货 分析技术创造性地引入Heller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度 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模型。之后,Frenkel和Jovanovic( 1981)也同样以存货分析技术为基础对已有的度量模型进行了 较大的改进,并认为,一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取决于该国外 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和当该国经济失衡时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宏观 成本,并将一国的外汇储备视为用来降低和吸收该国对外交往 中产生波动时的一种“缓冲物”, • 因此,一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就由该国外汇收支的波动程度 来决定。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成本收益 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度量模型,这就是在当时产生过重要影响 的存货缓冲模型(存货控制模型)。 缺陷:但由于它未设定外汇储备的上限,因此必然会造成度量模 型中的随机过程将会增加到无穷大,从而使模型的估算结果与 现实相背离。
特别提款权是IMF按成员国基金份额无偿
分配的一种帐面资产。
特别提款权的特征:
人为创造;无偿分配;使用受到限制;价值 比较稳定
特别提款权可以用于政府间结算;可以用
于偿还向IMF的借款本息;经货币发行国同意后可 以兑换成外汇;但不可以支付商品与劳务的款项, 12 也不可以兑换成黄金。
特别提款权定价 • 创立初,1美元=1SDR; • 20实际70年代后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 特别提款权价值,选取5个主要国家货币, 以5个国家的贸易额为权数计算特别提款权 价值。 • 由于采用一揽子货币定值,价值比较稳定 是特别提款权的第一特征。
第二章
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概述 *国际储备的管理 *中国的国际储备问题
1
第一节
含义
构成
国际储备概述
作用
来源
2
一、国际储备概念
• 1.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 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国际储备具有三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