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DOC 158页)

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DOC 158页)

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DOC 158页)目次1 总则 (1)2 通用部分 (2)2.1 机械通用部分 (2)2.2 电气通用部分 (12)3 固定设备 (18)3.1 矿井提升机 (18)3.2 主要通风机 (24)3.3 水泵 (27)3.4 空气压缩机 (36)4 运输设备 (38)4.1 带式输送机 (38)4.2 刮板输送机、转载机 (40)4.3 窄轨电机车 (42)4.4 平巷人车 (47)4.5 矿车 (48)4.6 运输绞车 (49)4.7 绳牵引连续运输车(无极绳) (51)4.8 架空乘人装置 (52)4.9 无轨胶套轮机车 (54)5 采掘设备 (55)5.1 液压支架 (55)5.2 采煤机 (60)5.3 装煤机 (73)5.4 装岩机 (77)5.5 掘进机 (79)5.6 单体液压支柱 (83)5.7 乳化液泵站 (87)6 电气设备 (89)6.1 开关 (89)6.1.1 矿用隔爆型高压配电装置 (89)6.1.2 矿用高压开关柜 (94)6.1.3 矿用隔爆型低压交流真空开关 (99)6.1.4 移动变电站用开关 (104)6.1.5 6-10kV成套配电装置 (106)6.1.6 0.4kV成套配电装置 (113)6.1.7 漏电保护装置 (114)6.2 变压器 (114)6.2.1 户外6—10kV及以下变压器 (114)6.2.2 矿用油侵三相电力变压器 (117)6.2.3 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及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 (119)6.3 电动机 (122)6.3.1 交流电动机 (122)6.3.2 直流电动机 (127)6.4 辅助设备 (130)6.4.1 隔爆充电机 (130)6.4.2 矿用隔爆型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 (131)6.4.3 矿用隔爆型检漏继电器 (132)7 煤矿地面工程机械 (134)7.1 工程机械通用技术规范 (134)8 规范性附录 (143)附录A 煤矿电气设备有关标准、规程、规定 (143)附录B 真空开关试验方法 (144)附录C 干式变压器主要绝缘材料表 (146)附录D 瓷套管灌注工艺 (147)附录E 本规范使用的计量单位及符号说明 (147)1总则1.1 本规范为焦煤集团的设备检修提供指导意见;可作为制定设备检修细则、检修操作规程和设备完好标准的依据,亦可作为设备检修项目验收依据。

1.2 本规范执行《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煤炭法律、法规、规程和管理标准,执行国家和有关煤炭行业的所有技术标准。

1.3 本规范通用部分的技术要求和计量单位等执行国家或有关行业的技术标准。

1.4 设备检修后及设备运行中应达到《煤矿矿井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考核评级办法》及其它相关标准的要求。

1.5 防爆型电气设备检修后应达到防爆性能要求;有关设备、部件、材料符合“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要求,符合阻燃和抗静电的要求,符合有关设备检修资质管理的要求。

1.6 依照本规范检修的设备在投入运行前应做整机空载和加载运行试验。

1.7 本规程未涉及到的设备和有特殊技术要求的设备应依据设备生产厂商提供的相关产品技术文件。

1.8 引进设备的检修应依据外企厂商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本《规范》仅供参考。

1.9 35kV以上的电气设备检修应执行电力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

1.10 检修人员的劳动保护、安全防护、劳动卫生及环境要求等必须按照国家和有关行业标准执行。

1.11 检修工作提倡设备效能、节能,坚持绿色环保和持续发展。

2 通用部分2.1 机械通用部分2.1.1 紧固件2.1.1.1 螺纹连接件和锁紧件必须齐全、牢固可靠。

螺栓头部和螺母不得有铲伤、棱角严重变形。

螺孔乱扣、滑扣时,允许扩孔,增大螺栓直径,但不能因扩孔而影响被扩工件的机械强度和工作性能。

2.1.1.2 螺母必须拧紧,拧紧后螺栓的螺纹应露出螺母1~3个螺距,不得在螺母下加多余的垫圈来减少螺栓露出长度。

2.1.1.3 螺栓不得弯曲,螺纹损伤不得超过螺纹工作高度的1/2,且连续不得超过一周。

连接件螺栓的螺纹旋入孔内长度不得小于螺纹直径的1.5倍。

沉头螺栓拧紧后,沉头部分不得凸出连接件的表面。

2.1.1.4 螺纹表面必须光洁,不得用粗制螺纹代替精制螺纹。

2.1.1.5 同一部位的紧固件规格必须一致,材质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主要连接部位或受冲击载荷容易松动部位的螺母,必须使用防松螺母或其它防松方法。

2.1.1.6 使用花螺母时,开口销应符合要求。

使用止动垫圈时,包角应稳固;使用铁丝锁紧时,其拉紧方向必须和螺栓方向一致,接头应向内弯曲。

2.1.1.7 弹簧垫圈应有足够的弹性(自由状态开口重叠部分不得大于垫圈厚度的1/2)。

2.1.1.8 螺栓头部或螺母必须和相接触的部件紧贴。

如该处为斜面时,应加相同斜度的斜垫。

2.1.1.9 铆钉必须不生锈,不变形,紧固有效,铆接对口不得有错动痕迹。

2.1.1.10 定位销和定位孔相吻合,不松旷。

2.1.2 键和键槽2.1.2.1 键的表面应光滑平整,规格符合要求,四角倒棱,材质的抗剪切强度不得低于45号钢的剪切强度。

2.1.2.2 键和轮毂键槽规格和公差符合标准。

2.1.2.3 键和键槽之间不得加垫。

平键键槽磨损后,允许加宽原槽的5%。

轴及轮毂的键槽宽度应一致。

2.1.2.4 装配楔键和切向键时,键初打入键槽的长度,不得小于键全长的80%,不得大于键全长的95%(钩头键不包括钩头的长度)。

键与轮毂的接触长度不得小于轮毂宽度的80%。

花键的接触齿数应不小于总齿数的2/3。

2.1.2.5 平键键槽的中心线与轴的轴心线的平行度、平键和键槽配合公差,均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2.1.3 三角带传动装置2.1.3.1 三角胶带主、被动轮轴轴心线平行度不超过0.1%。

2.1.3.2 两带轮相应沟槽中心线应对正,轴向错位允差:当中心距≤500mm时为1.5mm,当中心距≥500mm时为2mm。

2.1.3.3 各三角胶带松紧应基本一致,以(150~200)N的力,按压每根胶带中段,压下距离之差不大于(15~25)mm。

运转中被动轮的实际转数,不应低于计算值的97%。

2.1.3.4 三角胶带轮毂、轮缘及辐条不得有裂纹。

2.1.3.5 三角胶带轮沟槽槽底与胶带之间应按规定保持一定间隙。

小于规定间隙时应进行更换,或用加深槽部的方法进行修理,但轮缘厚度不得小于原厚度的80%。

2.1.4 轴和轴承2.1.4.1 轴2.1.4.1.1 轴不得有裂纹、严重腐蚀或损伤,直线度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

轴颈加工减小量不得超过原轴颈的5%。

2.1.4.1.2 轴与轴孔的配合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

超差时,允许采用涂镀、电镀或喷涂工艺等进行修复。

在强度许可条件下,也可采用镶套处理,但不得用电焊修理。

2.1.4.1.3 轴颈的圆度和圆柱度,除技术文件规定外,必须符合表1规定。

表1 轴颈圆度和圆柱度单位为毫米2.1.4.1.4 轴颈表面粗糙度Ra≤0.8μm。

2.1.4.2 滑动轴承2.1.4.2.1 轴瓦合金层与轴瓦应牢固粘合,不得有脱壳现象。

轴瓦合金层表面不得有夹杂物、气孔、裂纹、剥落、严重点蚀或伤痕。

在下列情况下允许用焊接方法修复。

2.1.4.2.1.1 局部出现三个以下散布气孔,其最大尺寸不大于2mm,且相互间距不小于15mm。

2.1.4.2.1.2 仅在端角处有轻微裂纹。

2.1.4.2.1.3 剥落面积不超过1cm2并且不多于三处。

2.1.4.2.2 轴颈与轴瓦的顶间隙超过表2的最大值时,应调整垫片。

垫片重叠数量不得超过4片。

不能用垫片调整的轴瓦,其顶间隙超过最大磨损间隙时,应更换轴瓦。

轴瓦的侧间隙约为顶间隙的1/2。

表2 轴颈与轴瓦的顶间隙单位为毫米2.1.4.2.3 轴瓦与轴颈的承载部分应有90o~120o的接触弧面,接触长度不得小于轴瓦长度的80%。

2.1.4.2.4 轴瓦润滑油的油量要适当,油质应符合规定。

轴承座不得漏油。

采用油圈润滑方式的轴瓦,油圈要转动灵活,油圈不得有裂纹。

采用压力润滑时,油质、油压应符合规定,油路应畅通。

2.1.4.2.5 轴瓦温度探头安装位置必须准确,该探头必须与轴瓦直接接触。

2.1.4.3 滚动轴承2.1.4.3.1 轴承元件不得有裂纹、脱落、伤痕、锈斑、点蚀或变色等。

保持架应完整无变形。

转动灵活,无异响。

2.1.4.3.2 轴承内圈与轴颈、轴承外圈与轴承座的配合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无具体规定时,应符合表3及表4的规定。

不得采取在轴颈上打麻面或加垫的办法来处理该项配合出现的间隙。

2.1.4.3.3 滚动轴承径向磨损间隙不得超过表5的规定。

2.1.4.3.4 安装圆锥滚柱轴承时,必须用垫调整轴向间隙,使其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无规定时,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3 轴承内圈与轴颈配合(k6)单位为毫米表4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配合(J7)单位为毫米表5 滚动轴承极限径向游隙表6 圆锥滚柱轴承轴向间隙单位为毫米2.1.4.3.5 装配轴承轴颈的表面粗糙度Ra≤0.8μm ,轴承座孔的表面粗糙度Ra ≤1.6μm。

2.1.4.3.6 轴承润滑的油量要适当,油质应符合规定,轴承座不得漏油。

2.1.4.3.7 装配时应将轴承上注有字样的端面朝外,轴承应紧贴在轴肩或间隔套上,不得有间隙(可调整的轴承例外)。

2.1.4.3.8 滚针轴承的表面不得有划痕或退火现象。

拆卸时不得混套,应原套装在原轴上。

同一组滚针的直径差不得超过0.005mm。

滚针直径磨损量不得超过0.02mm。

2.1.4.4 轴承在运行中应无异常响声,轴在轴承上的振幅不得超过表7的规定。

运行中的温度:滚动轴承不得超过75o C;滑动轴承不得超过65o C,或按厂家技术文件执行。

表7 轴在轴承上的振幅2.1.5 联轴器2.1.5.1 联轴器两轴的同轴度和端面间隙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 联轴器同轴度和端面间隙单位为毫米2.1.5.2 弹性圈柱销联轴器2.1.5.2.1 两个半联轴器的任何两个穿柱销的孔对准后,柱销应能自由地穿入其它各孔。

2.1.5.2.2 弹性圈的内径与柱销应紧密配合,外径与孔应有(0.3~0.7)mm的间隙。

柱销螺母应有防松装置。

2.1.5.3 齿轮联轴器齿厚磨损不得超过原齿厚的20%。

2.1.5.4 蛇型弹簧联轴器的弹簧不得有损伤,厚度磨损量不得超过原厚度的10%。

2.1.5.5 液力偶合器2.1.5.5.1 泵轮、透平轮及外壳不得有变形、损伤、腐蚀或裂纹。

外壳有轻微裂纹,可焊补修复,但应消除内应力。

2.1.5.5.2 修理时应做静压试验,充入0.3MPa的气压,将液力偶合器的充气口封住,保持5min,压力不得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