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改)
夏季养生之道 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热之邪; 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 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 体内的阳气。 《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 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夏季,我们的日常之道
饮食篇
饮食篇
总则
1、稍多食苦味,酸味,适当摄入辛味、咸味 2、清淡素食,少吃油腻 3、勿令太饱
情志篇
情志篇
1、清静少欲,心神内守
夏三月,欲安其神者……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 夏宜养心,养心最好的方法是静养心神。
2、开阔胸襟,博爱善施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 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黄帝内经》
3、喜乐适度,节怒少思 4、心静自然凉
④增加食物中钾和钙的补充 ⑤限制能量摄入 ⑥脂肪、脂肪酸、蛋白质比例的合理 调整
⑦补充粗纤维、膳食纤维素
⑧科学饮水
八项注意
疾病早预防:胃肠道疾患 因胃酸被大量饮水冲淡、胃酸减少, 对病菌杀灭能力减弱,常会发生急性胃肠 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
八项注意
疾病早预防:伤风
夏日伤风往往夹有暑、湿,出现发热、头 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黄痰、口干舌 燥等热伤风症状,多由出入温差过大的空调房 间、吹着电扇入睡、冒雨着凉、大汗淋漓急用 凉水冲洗引起,也可由盛夏劳倦等元气亏损而 风热之邪趁虚而入所致。
土-长夏-脾
• 长夏属土,而脾也属土; 长夏的气候特点是暑湿, 暑湿与脾土关系最为密切。 长夏季节阴雨连绵、潮湿, 人最易出现脾虚湿困。
夏季,传统中医怎么说养生?
01
夏季养心
夏季与五脏的心相应, 气候炎热,汗液外泄, 易耗伤心气,所以夏季 要重视养心
02
夏季健脾
长夏多湿多雨,与五 脏之脾相应,而脾喜 燥恶湿,因此此时最 易伤脾,故夏季养生 应重视健脾
目录
1 2
3
夏季,传统中医怎么说养生?
夏季,我们的日常Βιβλιοθήκη 道 夏季,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夏季,冬病夏治可行吗?
4
夏季,传统中医怎么说养生?
中医基础理论
木 - 春 -肝
什么意思?
• 夏天包括长夏在内。 火 - 夏 -心 • 长夏一般指阳历的七八月 份,阴历的六月份。
水 - 冬 -肾
金 - 秋 -肺
炎夏高热,人体大量出汗,往往气随津泄 而致气衰。祖国医学有“补气防暑法”,即夏 日进补时,宜选取一些补气药物,连服数剂, 以扶正气。 夏季最常用的补气药是西洋参,也可用五 味子3g捣碎煎汤代茶饮,可治气虚不敛、口渴 多汗。
八项注意
疾病早预防 夏季气温高,蚊蝇昆虫及病原微生物 繁殖迅速,人体此时消耗也较大,抵抗力 下降,较易患病。“病已成而后药之”, 那就为时已晚,所以夏病应重在预防。
运动篇
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就近寻幽。早晨,曙光 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 吐故纳新。 傍晚,若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人工湖畔,那 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神怡如梦,涤尽心头 的烦闷,暑热顿消。
夏季,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八项注意 睡眠要充足
健康来自于睡眠,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 良好的睡眠能增强人体抗老防病能力。由于夏季蚊蝇骚扰,且 天气炎热不适,常使人睡眠不足或睡得不香。因此,保证足够 的睡眠是夏季保健的重要环节。 首先,每天应午睡1~2小时;其次,不能入睡太晚,以免 打乱生物钟节律;第三,努力创造舒适、安静、和谐、使身心 完全放松的入睡环境。
起居篇
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 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 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 同时,还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夜间 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 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以免感受湿邪。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 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 邪的病理特征。
饮食篇-食物推荐
冬吃萝卜夏吃姜
临床研究表明,生姜还有一种类似水杨 酸的有机化合物,相当于血液的稀释剂和防 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肌梗死等, 均有特殊作用。 生姜虽然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但夏 季服用也应该适可而止。由于生姜中含有大 量姜辣素,如果空腹服用,或者一次性服用 过多,往往容易给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吸收 压力,引起口干、喉痛、便秘等诸多症状。
饮食篇-饮食注意点
一、现买现吃 蔬菜越新鲜,含维生素C越高,储存过久,蔬菜中的氧化酶能使维 生素C氧化而遭破坏。
二、先洗后切 如果先切后洗,蔬菜切断面溢出的维生素C会溶于水而流失。切好 的菜也要迅速烹调,放置稍久易导致维生素C氧化。 三、剩菜剩饭不要吃 在各种绿叶蔬菜中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盐,尤其是如今大量使用 化肥,致使菜中所含硝酸盐增多。买回青菜放的时间长了,或烧熟的 菜放置过久,菜中的硝酸盐在细菌的作用下会被还原为亚硝酸盐。
饮食篇-食谱推荐
润肺、养颜 “银耳百合汤”
银耳百合汤有滋阴,润 肺,养颜的功效,长期饮 用银耳百合汤,可以达到 调理肺、脾、肾三脏的作 用。
饮食篇-食物推荐
常见养生食物 冬瓜
冬瓜与其他新鲜蔬菜相比, 维生素C含 量高,含纳量很低,不含脂肪,属于清淡性 食物,有清热祛暑、利水消肿、解毒减肥的 功效,为夏季小暑利尿佳品。 西瓜 西瓜甘甜多汁,爽口解渴,是夏日的解暑解品。西瓜全身 都是宝,既是一种甜美的瓜果又是一种神奇的中药材,具有清 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的功效,西瓜还可以降血压。 但是由于其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4、适量进食温热饮食
饮食篇-食谱推荐 清热解毒、止渴消暑 “绿豆汤”
夏季当推绿豆汤。绿 豆汤可清热解毒、止渴消 暑,是中国传统的夏季解 暑饮品。另外,绿豆汤中 还可以加入少量冰糖食用, 更加好喝。
饮食篇-食谱推荐
养胃生津、降胃火 “冬瓜汤” 冬瓜性寒,能清降胃火,养胃 生津,使人食量减少,促使体内淀 汾、糖转化为热能,而不变成脂肪。 同时冬瓜有抗衰老的作用,久食可 保持皮肤洁白如玉,润泽光滑,并 可保持形体健美。最重要的,冬瓜 还有良好的清热解暑功效。夏季多 吃些冬瓜,不但解渴消暑、利尿、 还可使人免生疔疮。
起居篇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宜比春日稍晚点睡、早点 起;结合夏天白昼长的特点,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 睡片刻,养足心脏阳气,有助缓解疲劳,以保持心 神安宁。 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 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空调,因夏 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 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 痹或肌肉酸痛等。
饮食篇-食物推荐
冬吃萝卜夏吃姜
由于夏天炎热,人们习惯贪凉,喜服寒 凉之品,夜间又感受夜寒,易产生暑湿,影 响脾胃,所以夏季人们胃口不好,少食厌腻。 针对这种情况喝一点姜汤或做菜时多加 点姜,即可散寒祛暑,增进食欲;又可以解 毒杀菌,治疗因吃不洁食物而引起的腹痛、 腹泻、呕吐等。 古曰: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萝卜 子),可见古人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八项注意 外出当防晒 夏季外出应尽量避开“骄阳似火”的 晌午,确需外出时,要打遮阳伞或戴遮阳 帽、太阳镜等,有条件者可在暴露部位涂 抹防晒霜。烈日下劳作时,要定时休息。
八项注意 饮食富钾、钠 盛夏人体多汗,常耗伤津液,使钾钠 丢失较多。因此宜多补充水分和钾钠元素, 如多吃一些水果及含钠食物,防止低血钾 和低血钠的发生。
起居篇
3、沐浴 促进汗腺散热,保持洁净 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汗臭味 注意:每日1~3次为宜; 水温不可过低; 注意脚部清洗; 饱餐或饥饿时不宜洗澡。 4、穿着 轻薄、透爽、吸湿性和放湿性好、颜色浅淡、宽松。
起居篇
夏季暑热之邪当道,皮肤腠理疏松,汗液排泄, 因此,要适当的少穿衣,但是,气温一般接近或超 过35℃时,穿衣太少,皮肤非但不能散热,还会从 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让人感觉更热。 注意选择衣料,尤其丝绸、棉布,真丝等最好; 少穿紧身衣,以利身体内排出的汗气散发,要勤于 换衣,防止汗液浸湿生细菌。 衣服的颜色多选择浅色系列,以减少阳光的照射。
夏季不可忽视高血压危害
1、高血压可怕在于它的并发症。
2、高血压产生的并发症、护理治疗费 用及对家庭伤害极大 3、并发症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忽略了保 护。 4、如何保护患者的心、脑、肾、眼是 高血压治疗的核心目标。
高血压病患者膳食指导原则
①限盐(主要指钠盐) ②戒烟限酒
③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饮食篇-饮食注意点
应该少吃的食物
辛辣物 辣椒、大蒜、芫荽、老姜、葱、沙茶酱 燥熱物 茴香、韭菜、肉桂、羊肉、狗肉 熱性水果 龙眼、荔枝、芒果、榴莲 刺激性食物 腌渍品、咖啡、咖哩
起居篇
起居篇
1、作息与睡眠 夜卧早起 6点起床,晚9点以后安寝 午休 11点-13点,午饭不要太饱,不要午饭后立即午休, 以60分钟左右为宜 睡觉勿贪凉,纳凉勿过度 2、住宅: “虚堂静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 [元]丘处机 《摄生消息论》 自然通风,洒水降温 ,适度使用空调,防止空调病。
饮食篇-食物推荐
绿豆
绿豆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消肿利水 的功效,是炎热夏季的消暑佳品。绿豆有较 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济世之良 谷”。 如果只是想消暑,煮汤时,开锅后煮10分钟 左右即可,不要久煮,以颜色碧绿、清澈为 度;若要清热解毒,最好把豆子煮烂。
莲藕
莲藕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口感清脆。 生藕有清热凉血,止血散瘀的功效;热藕有健脾开胃、养血止 泻、收缩血管止血、刺激胃肠道、改善便秘的功效,适宜炎热 夏季食用。
八项注意
疾病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资料显示,进入5月份后,中风、冠心病 的住院率增加,死亡率明显上升。主要原因是 体内水分耗损多,导致血液浓缩,使血栓、栓 塞、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几率增加;加之疲劳、 情绪不稳、生物钟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等,引起血压升高、心脑细胞缺血缺氧等而使 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