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和周作人儿童与儿童文学观比较

鲁迅和周作人儿童与儿童文学观比较

收稿日期:2004-12-03作者简介:宋其蕤(1947-),女,河南淅川人,广州大学副教授,从事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研究,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鲁迅和周作人儿童与儿童文学观比较宋其蕤(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摘 要:鲁迅和周作人同时投身/救救孩子0的新文化运动,以人道主义思想基础同时接受西方/儿童本位论0儿童观,构筑其大致相同的儿童文学观。

十年以后,各自思想发展历程不同,其儿童文学观亦发生变化,一个提倡儿童文学培育新人,一个仅仅主张顺应儿童需要;一个主张/有味0与/有益0并重,另一个只提倡儿童文学的/趣味0。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儿童;儿童文学观;比较中图分类号:I 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5)05-0047-0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先驱鲁迅与周作人,都曾以极大热情提倡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他们具有相同又有极大不同的儿童和儿童文学主张,本文试将两位文化巨匠的儿童与儿童文学观做一比较。

(一)人道主义是周氏兄弟儿童观的共同出发点;鲁迅发出/救救孩子0,周作人首先提出儿童文学的称谓,并且明确地把儿童文学纳入/人的文学0中 五四时期的鲁迅,第一功绩在于5狂人日记6发出了/救救孩子0的振聋发聩的呐喊,虽然不能完全说是这第一声呐喊震醒了中国文化界,使文化思想界注意到儿童、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但这呐喊确实使更多的文化人关注并投身到研究儿童的儿童热中。

之后,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5随感录625、40、49、63等阐述儿童问题的杂文在1918~1919年间的5新青年6上陆续发表,并且把儿童问题纳入他反封建文化思想的批判体系中,把儿童问题当作批判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

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开宗明义说明自己作文章的本意,是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鲁迅提倡解放孩子,把儿童当人,当作独立的、自主的人。

鲁迅在其5随感录6二十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子女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0的萌芽。

/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0他大力抨击封建伦常不把儿童当人的封建家庭的儿童观念,极力提倡新的儿童观。

在他看来,父生子不过是自然规律,而非父对子的恩。

这大逆不道的宣言是一声惊雷,动摇了父权的基石。

为了让每一个父亲成为合格的父亲,鲁迅在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中严格区分/孩子0与/人0的不同,把父亲区分为/人之父0与/孩子之父0,只有成为/人之父0,才能对孩子/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0使子女有自立的能力,独立的能力。

他呼吁父亲为子女牺牲,为子辈创造光明的未来。

/先从觉醒的人开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0[1]鲁迅提出理解儿童。

鲁迅认为,儿童与成人平等,但儿童又不等同成第4卷第5期2005年5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 gzhou Univ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 tion)Vol.4No.5May 2005人,他们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自己的需求与兴趣。

他说过,开宗第一,便是理解。

认为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

而中国人对儿童的误解,是以其为缩小的成人。

并认为对儿童/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0周作人的儿童观主要集中在他发表于五四时期的几十篇儿童问题的文章[2]中,看法同鲁迅相近,他也呼吁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而且从一开始就把儿童问题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同解放人解放人性联系在一起。

1914年在绍兴教育会任职的周作人在当年3月20日的5绍兴县教育会月刊6上发表5儿童问题之初解6中指出:/一国兴衰之大抵虽原因复杂,然考国人视儿童轻重何如,要亦一重因也。

0又说:/盖儿童者,未来之国民,是所以承继先业,即所以开发新化,如其善遂斯,旧邦可新,绝国可续,不然,虽当盛时而赫赫文明难为之继。

0[3](P 52)他反对/彼以儿童属于家族,而不知之有社会;以儿童属于祖先,而不知上之有民族0的蒙昧,呼吁把儿童从封建家庭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让儿童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1920年10月26日在孔德学校演讲的5儿童的文学6,是周作人研究儿童文学的纲领性文章,标志着他儿童文学理论的成熟与系统化。

文章发表后产生极大影响,有学者说/吾国出版界中,儿童读物,以文学名,始于周作人氏。

0[4]有刊物称之为/革新0。

5儿童的文学6第一次把儿童与文学联在一起,使中国文学的园地里新增了一个分支;同时,它又为一无所有的中国儿童文学构建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是他反封建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组成。

五四时期的周作人同鲁迅一样是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家和战士,在他大力呼喊/思想革命0、力主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文学主张时,在他向封建文化和伦理道德发起强攻时,他注意到儿童问题,由儿童问题看到儿童的文学。

封建文化和封建伦理统治下的中国,/在儿童不被承认,更不被理解的中国,期望有什么为儿童的文学,原是很无把握的事情,失败倒是当然的。

0[5]周作人在5关于儿童的书6中清醒地看到这残酷的现实,他想在黑暗的现实中建立中国儿童的文学。

要建立儿童的文学,首先要确立儿童作为人的地位。

周作人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从1914年的5儿童问题之初解6开始,大加挞伐/儿童者本其亲长之所私有,若道具牲畜然0的封建家长制;在5人的文学6里再次抨击封建教育,抨击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更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认为这种家庭教育不知误了多少家庭。

周作人清醒地认识到,儿童问题从来就不只是儿童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没有人的解放,就不会有儿童的解放。

他在5人的文学6大声宣传他的观点:/讲到这类问题(即妇女问题与儿童问题)))笔者注)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问题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

0周作人呼唤儿童的文学就是呼唤/人的文学0。

(二)/儿童本位论0是周氏兄弟儿童文学观的基础,多年以后,一个与之决裂并发展创新,一个停止不前五四时期的鲁迅和周作人以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的解放;他们并肩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一起反对封建妇女观,呼吁妇女解放;一起反对封建儿童观,呼吁儿童的解放。

他们反对封建儿童观的武器,是西方社会以进化论和人本主义为依据的幼者本位或儿童本位论。

儿童本位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日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周氏兄弟在日本留学时受其影响。

儿童本位论强调以儿童为教育之本,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主张以儿童活动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它提倡尊重并重视儿童,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光辉,是批判封建儿童观的有力武器。

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说或幼者本位说就是儿童本位论的翻版和具体阐释。

5我的杂学6里记叙他留学日本涉猎各种儿童书籍受儿童本位论影响的经过。

他阐述儿童文学特性时明确指出: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什么。

他以为儿童文学的内涵在于:首先要承认儿童的年龄差别及特点,顺应其心理生理的需要,供给其作品和和创作儿童文学;其次,要顺应儿童生长发展和转变的需要。

这些见解无一不是/儿童本位论0的重要组成。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也建立在/儿童本位论0的基础之上。

笔者曾在5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主张6里专文论述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主张,不再赘述。

五四时期,鲁迅的儿童观也建立在/儿童本位#48#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卷论0的基础上。

无论是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人的解放儿童说,还是理解儿童说,都是/儿童本位论0的具体反映。

鲁迅不仅多次用到/幼者为本位0的说法,而且在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一文里明确说过:/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0。

[1](P245)周氏兄弟以进化论的/儿童本位论0为武器,在五四时期形成大同小异的儿童观,但是五四以后却发生了变化。

五四以后,中国文化思想界处于沉寂,不少文化思想战士陷入沉闷与彷徨。

大革命以后的周作人,失去新文化运动的锐气,经历压抑和痛苦的挣扎,他的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发生转变,由积极进取变为消极的明哲保身,由战斗转变为中庸,他钻进象牙塔,躲进苦雨斋,读古书,闲谈闲游,写闲适小品文,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开始蜕变。

他进步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虽尚未蜕变为保守反动,却已停滞不前。

此时他只在一些序跋里偶而谈到儿童文学,还多是重复以前看法,依然是儿童本位论观念,没有创新,没有发展。

思想蜕变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主张不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一直住在个人的书斋里0/以至成为现代文化界的李陵0[6]是必然的。

30年代以后的鲁迅,在经历了现实的血的教育,/思想因此轰毁0,/致使进化论完全破产0[7](P125),他相信进化论,认为青年总胜于老人,世间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老人要早死,所以将来总要好一些。

但是不然,现实告诉他,他的进化论彻底破产了。

这种想法他在许多文章里表达过。

之后,他积极投身左翼文艺运动,先后参加/自由大同盟0/民权保障同盟0和/左翼作家同盟0,思想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深刻,对中国现实的认识从进化论转变为阶级论。

抛弃进化论的鲁迅,也就抛弃了儿童本位论。

他深刻反思以后,说倘再发生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他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

他觉出前期儿童观的幼稚与不切实际,认识到老的让道于幼者并不能从根本上救孩子。

鲁迅毫不犹豫地摆脱儿童本位的羁绊,以一种全新的儿童观来看待儿童和儿童文学。

30年代以后,鲁迅发表一大批有关儿童问题及儿童文学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阐述了鲁迅崭新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架构和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宝贵财富。

(三)强调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一个强调顺应,另一位着眼培育新人周作人重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把顺应看作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第一要义,/供给儿童文学的本意是顺应0,在5儿童的文学65童话概论6等多篇论文里,周作人都强调儿童文学的/顺应0。

什么是顺应?周作人认为,顺应首先要依儿童年龄特征的生理心理之本能需要,恰如其分地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

就是顺应儿童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其次,顺应是依着儿童生长发展的变化,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

第三,顺应就是顺其自然,助长发达,保其自然的本相。

周作人的/顺应0说在儿童不被重视的蒙昧年代具有积极意义,它承认儿童的独立地位,要求文学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而供给。

这为刚诞生的儿童文学提供崭新的理论,一直到现在依然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实践,是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周作人强调儿童文学的顺应,虽然包含一定的教育与引导性在内,但是,观其论述,他强调顺应多于引导与教育,在他看来,至于因了这供给材料与方法的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品,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的目的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