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行为矫正

第九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行为矫正

学 前 特 殊 儿 童
教育中的行为矫正
目录页
CONTENTS
目录
1
2 3
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概述 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行为矫正方法的应用
目录页
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概述
PART ONE
学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可归纳为行为过多、行为过少和行为不适当等几类。
行为问题的特征: (1)持久性的困难(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现实(4)客观困难的存在。
(2)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
(3)行为不适当: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 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问题行为的表现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 环境 的变 化 父母 教育 存在 的问 题 幼儿 园教 育不 当
(1)家庭居室独门化倾向加重,儿童的交往伙伴和交往机会都很有限。儿童失去了很多在自然交往中获得的行为 习惯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2)双职工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接触时间太少,无疑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3)城市儿童活动空间 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室内外活动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儿童体质的发展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4)核心家庭比例逐年上升,家庭结构简单化,也使儿童失去与人交往和在交往中获得行为规范的机会。 (5)幼儿生活“电视化”是产生问题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
(1)期望值过高:由于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子女独生化的影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已成为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 (2)过多保护: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子女在家庭的地位明显提高,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儿童普遍采用 过度保护的养育态度。 (3)过度教育: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必然引起在求学上的激烈竞争,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忽视儿童早期身心 发展的可能性,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数量上过多,内容上过难,时间上过早。 (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落后:当前幼儿教育为了屈从于社会的压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幼儿园的声誉,轻保重教 即致力于幼儿的智力开发,而轻视全面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主 体发展的能动性的倾向。 (2)教育方法欠妥:由于当前心理科学知识还未能在广大幼儿教师中得到广泛传播并获得普遍重视,因而教师对 幼儿的身心发展成长,往往只注意躯体的、生理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 (3)家园教育不一致:有些教师还没真正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也是自己工作的职责 范围。
问题行为的表现
行为矫正的相关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也称应答性条件反射,是巴铺洛夫提出的。这种反应是后天学来的,所以,通过依靠刺激可以 塑造行为。 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如果我们要形成儿童的某些行为,就要给予强化;如果想要制止某个行为, 就可以不去强化它。 斯金纳提出的。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 生的可能性。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结果对某种行为的增减产生影响。凡是其结果可 使行为增加的,称之为强化;凡是其结果使行为减少的,称之为惩罚。这种理论在行为矫正中 作用很大,为行为矫正奠定了理论基础。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所谓不良认 知是指不正确的思想、观点、认识,这往往是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源。对事实的歪曲理解,就会 导致不正确的行为。 因此,认知疗法的关键在于辨认和矫正儿童不良的认知。贝克总结了常见的认知歪曲:(1)任 意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申(4)夸大或缩小(5)“全”或“无”的思维方式 美国的班杜拉提出的一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得,即 儿童不必直接对刺激做出反应或直接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就能够产生新 的行为或使自己原来的行为发生改变。 在观察学习中,榜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 论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观察学习理论
目录页
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PART TWO
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正强化——行为矫正技术中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正强化
正强化法 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 正确使用正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会带来副作用。 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 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 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强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强化物。在奖励时要注意其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强化物可分五类:(1)消费性强化物(2)活动性强化物(3)操作性强化物(4)拥有性强化物(5) 社会性强化物 (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控制、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 (2)正确选择强化物:必须因人而异;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至于引起 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正确实施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以期取得其积极配合;在所需要的行 为出现后,应立即予以强化;给予强化时,要向儿童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分配强化物时,最好 能结合其他奖励;适当地控制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矫治过程中的最大有效性。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所需行为发生并达到期望频率时,应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以社会性强 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自然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强化物
正强化的操作 程序和原则
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间歇强化
间歇强化 间歇强化的形 式 是在强化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方法,即不是在行为出现后每次都给予强化,而是按照时间或次数标 准来衡量行为并给予一定的强化。 (1)固定比例强化:每次得到强化所要求的行为次数是一致的。 (2)可变比例强化:是指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可预测地变化着。 (3)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是指需要强化的行为在前次强化后经过某段固定的时间,再次发生就给予 强化。可用来改进或改变许多行为,如缺乏等待耐心 区别强化 区别强化 区别强化的形 式 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1)零反应区别强化:指在一规定的时间内只要不需要(要消除)的行为不发生,就给予强化。 可分三种:A.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阶段内,没有发生不需要的行为就予以强化;B.把一个特定的时间阶 段平均分成几个时间间隔,若在每个时间间隔内不需要的行为没有发生,个体就可得到强化;C.在一 规定的时间间隔内不需要的行为不发生,就能得到强化。 (2)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是指两种行为彼此对立,它们不会同时发生,则对行为称为不相容行 为。其关键是要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
持久性的困难
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
行为问题 的特征
不理会现实
客观困难的存在
问题行为的表现
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 或从不发生。
如果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又表现为: (1)由矛盾心理引起的神经性行为 (2)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 (3)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 (4)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 (5)活动过度的问题行为 (6)习惯性方面的问题行为 (7)其他不良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