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原料学》
课程论文
题目:畜产食品原料中不安全因素及控制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畜产食品原料中不安全因素及控制
【摘要】
我国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畜产品也是人民营养必需食物之一。
畜产品的生产始终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和基础。
环境污染、饲料、兽药、农药、畜产食品疫病等不安全因素困扰着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对此本文综述引起畜产食品原料中不安全的一些因素包括:饲料的污染,滥用激素、抗生素,药物残留,饲养环境,同时提出了针对畜产食品的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畜产食品,原料,不安全因素,对策
【正文】
一:畜产食品现状
我国有“粮猪安天下”的古训,可见畜产品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必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等营养素。
畜产品是指通过畜牧生产获得的产品,如肉、乳、蛋和皮毛等。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中肉、蛋、奶的消费比例也日益增加,人们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日益关注,特别是畜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畜产性食品安全生产隐患主要来自于畜产饲料的污染,滥用激素、抗生素,药物残留,饲养环境等,同时还包括如食品质量、安全教育等问题。
二:畜产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饲料的污染
饲草、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前提和保证。
它包括饲料的金属毒物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
污染饲料的金属毒物有汞、镉、铅、砷等,上述有毒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地区土壤,饲料原料和饮水中某些有毒元素含量过高以及工业三废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危害最重的当属黄曲霉毒素污染,感染霉菌后饲喂动物,可使动物中毒;我国每年有数万吨有机氯和有机杀虫剂撒在地上,直接导致饲料的农药污染。
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饲料,不仅诱发各种疾病,而且严重影响畜禽肉品质的质量。
2.有毒金属元素(汞、铅、镉、砷、铬、硒、钼、锌等)及农药的污染
工业“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和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使有毒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污染环境,并通过相应的途径转移到饲料中。
其次,饲料中过量应用微量元素添加剂也会导致有毒金属残留,有毒金属元素随饲料进入动物
机体并达到蓄积后,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三致”作用。
此外,用于生产饲料的作物也可能受一些农药的污染。
如使用未经许可的剧毒农药,这些农药在作物果实中积累且不易被分解而蓄积。
这些有毒物质容易在动物的某些器官积累,如动物的肝脏中铅、镉、砷、铜及农药残留量比肌肉组织要高的多。
因此,主张人们少量食用动物肝脏,尤其应反对将动物肝脏作为婴幼儿的食品。
3.霉菌污染
饲料中水分的含量是影响霉菌菌相及其增值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适宜的温度、氧气和能量。
目前,已知能产生毒株的霉菌主要有曲霉菌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其他菌属(黑葡萄状穗霉、粉红色单端孢霉、木霉属、漆斑菌属)等。
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后可以引起畜禽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可对动物免疫系统造成破坏,有的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特殊毒性表现。
4.滥用激素、抗生素
激素、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是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原因。
有的饲料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在饲料配方中大量使用激素、抗菌素类药物,以达到加速畜禽生产的效果,有些个体养猪户在生猪出栏前的一段时间给猪喂食含瘦肉精的违禁饲料,以提高瘦肉率。
5.药物残留
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主要是由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中的抗菌类药物、激素、安眠酮类药物所致。
由于饲养者对药物添加剂的性能和使用添加剂的有关规定缺乏了解,对药物残留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盲目追求生产利润,不严格按规定使用国家批准的兽药和添加剂,随意在饲料中添加某些药物,出栏前又不注意休药期,导致药物残留严重超标。
畜禽肉中、植物里的药残,通过生物大循环,都会作用与人体,影响人类健康,污染环境.
6.饲养环境
生产规模小,畜禽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
很难做到畜种统一、饲料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饲养环节净化,对生产过程的监管难度大,此外,养殖户无公害养殖意识淡薄,养殖环境污染。
畜舍选址、栏舍设计不科学,不符合畜产防疫要求,畜舍周围环境、空气和水源污染。
客观上造成了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难以规范,严重制约了畜产品安全生产。
三:生产安全畜产食品的控制措施
解决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畜产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防重于监,注重源头监管是确保畜产食品安全的一项国际通行做法。
1.加强部门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畜产食品管理、监督和检测机构,加强农业部门与卫生、质量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职能、职责整合,设置由上至下的权威、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监督和检测机构,形成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实施从生产到销售的协调管理。
2.加强饲料的质量控制
首先,重视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控制和防止饲料中外源性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控制农药残留和工业“三废”对饲料的污染,切断传染性病原微生物进入食物链,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其次,开发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
微生态制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生长,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的作用;中草药添加剂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蛋白质和酶的合成,保健防病,提高繁殖力,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及畜禽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增加效益;最新研究的免疫调节剂及抗菌肽作为饲料添加剂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益于生产安全畜产品。
3.发展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推进健康养殖。
要创造合适的畜产生长、发育环境,培养健康的种畜群,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立畜产品安全生产可追溯制度,抓好产品质量认证。
4.严格防疫,搞好生物安全措施
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疾病的防治密不可分,尽管有些疾病可以治疗,但疾病所带来的危害和治疗的药物所产生的残留都会严重影响畜产口的品质。
防重于治,保持清洁的饲养环境,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和蔓延,适时接种,科学免疫,将疫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5.控制药物残留
合理、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及抗菌药物,遵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在必须使用抗生素时,通过药敏感试验选择高敏药物,抗生素的交替使用等方法延缓耐药性产生,提高疗效。
同时遵守休药期。
在出售或屠宰前5-7天停止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添加剂。
6.提高对畜产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畜产食品安全重要性和畜产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畜产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畜产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
同时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使消费者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参考者。
把畜产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生产安全畜产品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畜产食品的质量,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强人民健康,利国利民,是摆在兽医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光宏. 畜产品加工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2.
[2]何计国,甄润英.食品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敬. 浅谈饲料添加剂与畜产品安全[J]. 行业论坛, 2010(8): 81-82.
[4]赵兴绪,薛慧文.无公害养殖药物使用指南[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34-35.
[5]罗建学, 苏波. 中国畜产品安全问题与对策[J]. 肉类研究,
2010,24(2):42-45.
[6]沙玉圣,辛盛鹏.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4-5.
[7]韩永奇. 关于建立肉类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思考[J]. 肉类工
业,2011(4): 50-52.
[8]金苗. 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几点控制措施[J]. 上海畜牧兽医通
讯,2008(3): 73-75.
[9]孙焕, 薛元力, 赵榕, 等. 肉类生产的安全问题及发展建议探讨[J].究,
2007(9): 36-38.
[10]张玲妮, 于彦辉, 王本成. 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刍议[J].中国
动物检疫, 2011, 28(1): 16-17.
[11]马玉山, 张庆永. 食品添加剂与肉制品加工[J]. 肉类工业,
2009(1):47-49.
[12] van der ZIJPP A J. Animal food producti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onsumption, production, trade and disease control[J]. Livestock ProductionScience, 1999, 59: 1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