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东莞市可园中学韦红课程标准了解宋朝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工以及城市、农村多彩的生活场面。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城市、农村生状况的史实,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1、认识到祖国今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是一天两天就缔造的,而是一个长期开发、发展的过程。
2、认识到一千多年前宋朝城乡生活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改造生活的生活的热情。
3、通过这节课学习,树立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已经意识到宋朝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对于两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容易接受。
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特区的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初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喜于探索问题,同时也善于动动手,用图形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农村生活、城市风貌”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易于理解,知识结构较严密,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1、将乡村生活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中国从古至今,农村人口一直占绝对多数,中国历代改朝换代大多数与农民生活、生存状态有关,要想了解两宋社会的面貌,农村是首当其冲。
2、将城市风貌置于乡村生活之后城市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表现,是社会的最大闪光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此内容前置能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3、将士农工商后置乡村生活、城市风貌学生已经了解,经过分析就可以自己把当时社会阶级成分分清。
另外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有利于得到学生的理解和重视。
教学设计与构想课前探究——兴趣学习找一找: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方式,找到有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材料问一问:通过询问周围的长辈,了解当地传统节日的来历。
查一查:查阅与课本有关的史实。
编一编:根据所查阅的资料,编写有关讲演稿(宋朝各社会阶层代表的发言稿)动动手:根据课本知识以及所查阅的资料,制作蹴鞠模型。
课前准备1、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蹴鞠模型。
2、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代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让各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该阶层在两宋时期生活的社会状况。
3、提供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以及背景音乐。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做一次想像中的旅游,假设自己是宋朝人,到两宋走一走,看一看。
出发前我们先欣赏这一幅宋朝画家张择端的佳作《清明上河图》(配背景音乐,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视觉感受宋朝生活的多姿多彩。
)提问:欣赏这幅名画后,你应该对宋朝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有一些了解了!那么这幅画所描述的到底是不是事实呢?(学生回答)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游一游宋朝,首先从农村开始。
新课讲授一、农村生活(板书)宋代农民居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得以丰富和改进,这主要是通过一些传统的民间节日的风俗表现出来的。
每一年中最受百姓重视的是:元旦、寒食、冬至三大节日,这些民俗有的保留至今。
提问:那么我们东莞今天是不是也保留着这些节日?保留的节日又是如何渡过的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调查等方式所得到的有关于东莞传统节日种类、过法以及来历向大家一一介绍。
)提问:为什么有些宋朝时期的传统节日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呢?(学生讨论)宋朝的农村生活真的是多姿多彩,《清明上河图》里表现的没错,了解了乡村生活,现在应该轮到城市生活了。
二、城市风貌(板书)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城市习俗繁盛一时。
出现了大大小小著名城镇,政府对居民以拥有财产的多少,划等管理。
1、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板书)(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结果)A、打破了唐代严格的市坊制,商业活动的时间也没有了前代严格的限制;B、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和设施,娱乐活动集中在瓦舍和勾栏,所以来到宋朝的城市中你不妨到那里看看。
C、城市还风行一系列体育活动,尤其宋代的足球,球艺水平比唐朝更高。
2、用自己的双手描绘两宋城市风貌(学生当场设计城市图)3、当场作评我们已经游遍了两宋的大江南北,对于当时的生活已经了解了不少。
现在请大家思考两宋社会由哪些阶层构成?(学生回答)三、士农工商(板书)两宋社会的主要由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构成,每一个阶层的社会分工、物质分配、地位等都有所不同。
士指的就是读书人,是国家官僚阶层的后备军;农就是农民了;工是各种手工业者;商是行商坐铺之人。
那么这四个阶层的社会地位有什么不同?各个阶层有何怨言?又有哪些对社会的期盼呢?现在我们大家就来听一听。
学生代表发言:A小组、B小组、C小组、D小组。
宋代社会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室和官僚。
士农工商是社会的主体。
宋代重文轻武,“士”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地位比较高。
当然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商人的地位也开始提高。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学习感觉,对本课作小结。
五、比一比现场把全班分为四组,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进行知识竞赛。
竞赛题目:1、在宋朝社会中,有一阶层社会地位比较高,并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它是()A、士B、农C、工D、商2、宋代人过元旦相当于今天()A、过元旦B、过年C、过元宵节D、过清明节3、宋朝政府将居民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划分十等加以管理,政府将其划分的标准是()A、地位的高低B、家庭人口的多少C、财产的多少D、民族的优劣4、宋代张择端能画出《清明上河图》最主要是因为()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人民对风俗画鉴赏水平的提高5、舍是城市中的()A、贸易场所B、文化场所C、居住场所D、娱乐场所6、宋朝时的士指的是()A、读书人B、士兵C、商人D、农民7、如果你生活在宋朝,你到体育场看到最多的体育项目是()A、篮球B、足球C、体操D、棒球8、宋朝时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直接原因是()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B、士人人数较多C、士人多数是王室的亲戚D、士人中一些是开朝元老想一想:宋代时的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保留至今,而风俗习惯也有很多地方相同,如元旦(今天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还有上些节日名称今天还有,但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如冬至等;还有一些节日连名称在今天都找不到了,如寒食节等。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节日和风俗能够保留下来,而有的又被扬弃了呢?说一说:现代人的娱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你经常会光顾哪些娱乐场所?如果一个宋朝人闲暇之余想到街市上散散心,你会建议他去哪?在那里他会看到些什么?查一查:每逢快过年的时候同学之间总会互赠贺年片以表祝贺,可是你知道这种民众起源于哪一个朝代吗?拍一拍:在你所生活的地方,拍一组家乡人的风俗照片,寄给远方的朋友,让他和你一同分享。
阅读材料古代过年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对联对,二十五豆腐,二十六割年肉,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
“过了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节,这年才是过完了。
过年的主要庆祝方式:放爆竹、饮屠苏酒、挂桃符。
在民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
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
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城市生活早期的城市里,生活情趣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情趣,平民只是贵族生活的附属品。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到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开始面向平民百姓,城市生活也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大众服务业日臻完善。
就民间看,行医卖药的、箍桶的、掌鞋的应有尽有。
他们有些人早上在闹市区自发形成劳务市场,谁家需要人做事,就可以到那儿找人。
东京城里还有公共浴室、望火楼(相当于巡警队和消防队),值更的还兼作天气预报。
大的瓦舍能容纳数千人,里面分出各种功能的演出厅——勾栏。
到南宋时,临安城内瓦舍有17处,不但演出的剧种繁多,而且配套服务齐全:百货、药品、算卦、赌博、饮食、剃头,要什么有什么。
每当夜幕降临,比较有钱的就来到戏园子或茶馆,泡上壶好茶,要上一盘零食,且看、且听、且食、且饮,优哉游哉。
除了听戏,市民还可以观看或参加各种杂耍、杂技和体育。
也有说书讲古,常常“听者纷纷”,最合下层市民口味。
东莞传统节日及风俗(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夏历元旦,也包括初一以后几天,俗称做年。
这是东莞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前的一天叫除夕,是夜有的人整夜不睡,称“守岁”。
自“交子”开始,竞放爆竹,意为送旧岁,迎新春。
这时家家户户已贴上春联。
初一早上,人们都穿戴一新。
小孩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利士”(压岁钱)。
邻里相见互相恭喜、道贺,家家正厅的八仙桌上摆上香案和供品,点燃香烛及牙香。
在盛开的鲜花,挂满枝头的金桔映衬下,满堂馨香。
初二这天称“开年”。
吃过年饭后,夫妻带着孩子到岳父母家去拜年,其他人则携带年果礼品去探亲访友,互相“拜年”。
晚餐常很丰盛,商店尤为隆重,称开杩,菜肴必有发菜、蚝豉、生菜、生鲤等。
以其谐音寓意新的一年“万事胜意”。
初三仍有欢度春节的各种活动,如舞狮子、舞麒麟、舞貔貅、舞龙、舞凤、飘色、演戏、杂耍、体育竞赛等,莞城、万江等地,晚上更大放烟花。
春节的喜庆活动一般延至十五(元宵)。
(二)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做响丸互相赠送,表示“结缘”。
莞俗开灯,即古元宵灯节。
开灯时间,各村不同,有在初四、五开始,有在初七、八开始。
结灯则在十五日。
有的地方元宵晚上,在宗祠门口燃放花炮,待炮筒落下来时,青年们争着去抢夺,称为“枪炮头”。
抡到炮头预示着吉祥如意。
农历正月期间,邻村及同宗之间,有舞麒麟、狮、凤(客家人舞貔貅),互相拜访和表演武术等活动。
建国后,这些活动已沉寂许久。
近十年来又复兴。
(三)清明节“清明”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民间祭祀祖先扫墓的节日。
古人有“清明无客不思家”之说,故有人又叫“思亲节”。
建国前。
本邑多为男丁去扫墓(莞称“挂址”),建国后“扫墓”曾被当作封建迷信被革除。
近十年来又再复兴,并全家男女老少都一起去“挂址”。
港澳同胞多在这天回乡祭祖。
学校、团体亦多在这日举行吊祭烈士活动。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其传统习惯是包粽子和赛龙舟。
相{专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
这一天已婚妇女均回娘家探节,粽子是必备礼品。
水乡在节日前后,举行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