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阳坡造林技术措施

浅谈阳坡造林技术措施

浅谈阳坡造林技术措施
【摘要】提前整地,覆盖造林、使用保水剂,采用营养袋装苗,拦蓄、利用自然降水是提高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覆盖造林;预整地;营养袋苗;保水剂
阳坡造林,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抗旱造林。

它是阳坡立地条件因子和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

所谓干旱,是植物生育期内,某一阶级水份供应不足而影响植株正常发育的一种自然灾害。

干旱程度是和缺水多少(或土壤供水多少)植物生育阶段的生态特性和抗旱措施等密切相关的,而降水少,空气干燥,蒸发力强,则是干旱的主要气候特征。

阳坡造林对象阳坡一般包括阳坡、半阳坡。

按森林罗盘仪水平度盘说,阳坡为160一220。

之间,半阳坡为110一160。

和220一270”之间,在这个方位角内的造林地,由于海拔、坡度、植被、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差异大。

阳坡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干燥,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活率低。

通过预整地、营养袋苗造林、薄膜与石块覆盖造林及应用保水剂,使土壤与苗木之间的水分供需矛盾尽可能的得到解决。

1.整地
阳坡山地土层较薄,因此,在植苗造林整地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保持水土,不能使有限的土壤再次被水冲刷;二是集中坡面上分散的土壤或者客土回填,加厚土层,使苗木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土壤空间。

因此进行精细整地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造林前一年经过精细整地的造林成活率为77.4%,而不整地的造林成活率只有42.1%。

1.1反坡向大穴整地
穴的大小根据坡势陡缓和造林密度要求而定。

坡度较陡的山坡(25°以上),修筑成宽60cm的阶状大穴,穴的外沿高度一般为20cm~50cm,穴面里低外高,反坡3°~5°。

鉴于石质山区土层较薄、石砾含量较多,卵状大小的石块需拣除,既可增加穴内土层厚度,又可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

1.2水平阶整地
25°以下的山坡宜采用水平阶整地,其规格宽60cm~80cm,深30cm,长度依地形而定。

造林前一年雨季或秋季整地,技术要求与大穴相同。

为防止地表产生径流,每隔4m修筑一截水堰,这样可以充分集中雨水,将雨水聚集在水平阶内,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促进苗木成活。

1.3鱼鳞坑整地
适用于石质山区陡坡造林。

鱼鳞坑整地为半月形坑穴,外高内低,长径80cm,
短径50cm,深度40cm~50cm,埂高50cm;坑与坑排列成”品”字形,以利蓄水保土;整地的同时,要保护好坑间的原生植被。

2.苗木
使用营养袋苗造林,并使用Ⅰ级、Ⅱ级良种壮苗,不用等外苗造林,是提高干旱立地条件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有效措施。

2.1起苗
在起苗前1d~2d灌溉1次,使母土保持湿润,其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强抗旱能力,造林后遇到短期的干旱,幼苗可以利用母土的水分,维持生理需要,延长抗御干旱的时间;二是在起苗、运苗、栽植过程中,营养袋底部的母土不易脱落。

在苗圃地起苗时,会有50%左右的须根被撕裂、拉断,尤其在圃地较干旱的情况下,根系受损更为明显。

如果出现断裂根、脱皮根或创伤面大、不易愈合的根系,应该剪掉,激发新根的生成。

2.2造林效果
与裸根苗相比,营养袋苗具有较完整的根系,由于母土的保护,苗木的根系相对较完整,使其具有较强的生理活力和抗旱能力;营养袋限制了母土水分向土壤中扩散,使母土保持一个相对湿润的状态,为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

阳坡、半阳坡大面积造林结果表明,营养袋苗具有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比裸根苗的成活率、保存率高37.4%t和47.3%;营养袋苗造林后成活情况比较稳定,2a间营养袋苗成活率下降6.3%,而裸根苗成活率下降16.2%。

2.3造林后生长情况
从造林后1a~2a的生长情况看,营养袋苗基本没有缓苗现象,裸根苗缓苗则十分明显,尤其是造林后第1年的缓苗现象更为突出。

营养袋苗造林后第1年的高生长量是19cm,而裸根苗的生长量为12cm,营养袋苗高生长量是裸根苗的1.58倍;第2年营养袋苗高生长量为31.5cm,而裸根苗生长量为23cm,营养袋苗高生长量仍比裸根苗高37%。

与裸根苗相比,营养袋苗缩短了造林后的缓苗期,相对延长了幼树生长期,且使苗木根系发达,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3.穴面覆盖
3.1塑膜覆盖
选择市场上一般的农用塑料薄膜,厚度0.007mm。

根据穴面的大小剪成60cm×60cm或50cm×50cm的方块,将塑膜中间剪一个孔。

栽植后将苗木套入膜中,膜上覆盖2cm~3cm的土壤,将塑膜压严,覆膜前,将穴面整理成锅底状,
以利雨水向苗木根际聚集。

造林前1年于伏天或秋季进行鱼鳞坑整地或大穴状整地,规格为60cm×60cm×30cm或50cm×50cm×30cm。

穴面覆盖塑膜具有保墒和增温的双重效应。

保墒作用;塑膜覆盖可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20cm土壤内的含水率比不覆盖塑膜高2.2%。

尤其在春旱阶段由于塑膜的保墒作用,相对改善了土壤水分条件,从而提高了小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增温作用;由于覆膜具有增温作用,可以增加苗木根系的生长时间,使苗木的根系相对增大,从而增加了苗木的保持水土作用。

3.2石块覆盖
穴面覆盖石块,既能承渗雨水,又能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

穴面覆盖石块的保墒作用以3月至6月的春旱季节最明显。

穴面覆盖的石块厚度为5cm~10cm。

由于石块遮荫,减少了阳光直射,而且石头热容量较大,高温时能降低地表温度,减少苗木根际处土壤水分的蒸发,所以穴面覆盖石块能提高造林地块的含水量,从而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从根系生长情况看,石块覆盖的主根长增加28.1%,侧根条数15.4%。

覆盖造林是一种较好的抗旱保墒措施,从总体上看,穴面覆盖石块实施时较为省工,发挥作用的时间长,且无物料投入,与穴面覆盖塑膜相比,易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4.使用保水剂
保水剂是国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发的强吸水性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广泛用于山地抗旱造林,可以提高成活率。

4.1打泥浆造林
用保水剂给苗木根系上打泥浆,造林后一段时间内,泥浆可为苗木提供一定量的水分。

苗木根系上沾的保水剂所含的水分高一般泥浆,且保水剂具有反复吸水的特性,遇到自然降水,可使苗木根际的土壤具有较多的水分;在无自然降水时,保水剂可缓慢的释放水分,能够满足新栽苗木对水的需求,供苗木成活生长。

4.2预施保水剂造林
在已整地的造林穴中,施入10g~15g 的保水剂,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含水率。

预施保水剂受自然降水影响较大,如果施入保水剂后没有充分的降水,保水剂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同一块地,保水剂打泥浆成活率为88.7%,预施保水剂成活率为86.5%,对照为42.1%。

5.抚育管理
5.1灌水与施肥
在水肥较好条件下营造的薪炭林,进行中林作业时,为满足杨树水肥条件,促其速生丰产,造林时最好在穴内施基肥(土杂粪),每亩施1,000-2,000公斤。

有水源条件的能自然流灌溉的地方,每年灌水3-5次。

5.2除草松土
造林后,为了消灭杂草,疏松土壤,蓄水保墒,改善林木生长条件,除草松土管理林地。

时间次数原则上是做至除早、除小、除了,保持林地土壤疏松无杂草。

母根造林乔木作业培育用材的,造林后当年选留一根粗壮萌条定干,并及时摘掉下方合侧芽,促进其生长。

6.利用微域小地形造林
阳坡、裸岩区微域小地形是很多的,但不是所有的微域小地形都能利用,土壤厚度是造林利用的主要因素。

要选择在雨后可能形成地表径流的沿线,整穴或客土回填,提高土壤厚度和含水率,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

同时,整穴、植苗可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使栽植点积蓄大量雨水,从而达到提高成活率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