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预策略

干预策略

主要的干预策略(一)重建自我认识的技术主要用来帮助病人澄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新观点看待和理解病理性问题与各种内外因素的关系,获得领悟,使其能走上自己解决问题的新路。

1.阐释(interpretation)技术阐释,指对病人方面心理、行为及人际情境中的关系或意义提出假设。

也可称作解释、释义。

阐释在解决问题的努力中给予病人多一点自由,使其用与己不同的词汇、语言,新的参照系来看待、描述心理和行为现象。

各种流派对阐释的性质有不同的说法:精神分析将阐释视为让病人的焦虑和冲突意识化的一种工具。

人本主义咨客中心疗法不欣赏这种技术,认为这会把促变的责任过多地放在治疗师这一边,还可能导致阻抗。

但是,咨客中心疗法所重视的情感反映技术,实际上也在起着温和的阐释作用,因为治疗师选择、反映的情感内容,就一定折射他对这个情感内容的意义的判断。

只不过这样做给人的印象是“强加于人”的程度很弱。

认知治疗将阐释看成是一种归因治疗或认知重建的技术。

不管各种流派提出的阐释听起来有多精彩,判断其是否有用的标准,是要看能不能促进病人朝着他自己觉得合意的方向发展。

许多技术或多或少有阐释的功能,施用于病人及其相关系统时引发的感受是不同的,直接干预的力度也不同,或许按它们各自的意图来说,发挥作用的时间大概还有差异。

以下4个构成一个连续谱的概念可体现这些差异:(1)反映:已在第二节介绍过。

这一技术给病人的阐释信息没有超过公开表达出来的内容。

(2)澄清:只是稍微点明病人的表达中所暗含、暗示的,但自己未必意识到的内容。

到这一步时,已经需要心理动力学和机制的知识,在对情感进行的反映中加入许多认知成分,以帮助病人将以往只是模糊感受到的心理体验言语化。

(3)对质:治疗师利用病人呈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作为材料,提醒病人注意暗含的,但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承认的情感和思想。

具体的线索可以是口误、前后不一致、掩饰行为、言语与非言语行为的不协调、静默,等等。

(4)阐释:治疗师直接导入全新的概念、意义联系或联想。

这些心理成分存在于病人的体验之中,但显然离其意识甚远。

在系统治疗中,可能会故意“强加”一种让病人及其家属感到十分荒谬的假说,以激起强烈的扰动,如前面案例中暗示患者“当病人有好处”。

临床案例——对志愿者进行催眠治疗前的放松性谈话。

本例能说明以上4种方法的差别:一位男子希望参加催眠治疗的现场示教,但刚要开始时却显得很紧张。

治疗师在力图让其平静下来的过程中先后用了以下话语:(1)反映:“你看上去好象比较紧张。

”(2)澄清:“你第一次来心理治疗室,不太习惯,心里不太踏实。

”(3)对质:“从表情和一些多余的小动作当中,我发现你心情很矛盾,甚至有些害怕。

”(4)阐释:“我推测,你象其他一些人一样,害怕被催眠后失态,或是被我操纵了去做什么不好的事情。

其实这些都不会发生,因为我了解到,你的个性特征是比较稳定的,暗示性比较适中,况且专业的治疗师诱导的催眠只是一种缩窄的清醒状态,你能够随时回到完全清醒状态。

”做好阐释,应注意以下几条建议:(1)掌握好时机和内容:访谈早期只宜针对病人对于治疗的态度、转诊背景,做一般化的和尝试性的反映和澄清;待访谈深入,讨论的问题较广时,逐渐切入症状问题,增加以相关理论为基础的,对于诸如动机、防御机制、阻抗等较深层心理活动的对质和阐释。

为了避免让病人产生 “会 ”的感觉,或者引起反感, 在提出一种阐释之前,应判断对方有没有 进入合适的准, 即对涉及的主题是否愿意深入, 对于自己提出阐释有 等等。

再往后,接近访谈结束时,宜让病人有机会作出自己的阐释,也即让其总结他在治疗 后对问题的新想法。

(2)在 “因果关系 ”阐释中包含可控制的原因,尽量不用不可控制原因;提供积极的阐 释。

如果阐释集中于病人感、 控制的信念或行为上, 效果要比将问题归因于不可 改变的情况好得多。

积极的阐释能发挥良性的塑型作用和强化作用; 听起来精彩但随后却让 人感到无助无望的阐释,不但无用,有时作用。

积极的阐释是 “容许性 ”(permissive )的,表达出来是善意的鼓励,使人有进一步改善的 动机, 使人正视自己没有很好承担过。

使用医学诊断 “标签 ”,紧接着给一套高深的学 说,也许在一些病人可以导致真正领悟,但在很多病人,只会导致沮望,因为不但 他们无能为力, 就连医生也是 “变 ”,正在翘首盼望躯体治疗的新一小步进展。

还有另 一些病人,可能乐意接受限制性( l i m i t a t i v e )阐释,因为那样的话,他不用再做任 何改变现状的努力,甚至还可以增加继发获益。

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疾病的 “慢性化 ”。

贴标签而不给心与引导, 是“限制性 ”的。

所以, 各个专业领域的临床医生都不能 单方面地滥用 而是在下诊断时就要同时考虑如何进行释和主动指导, 要让 患者对于治疗的前景有适当的期望, 以提高依从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些以心理学机制为内容 的阐释也会产生限制性作用和慢性化作用。

(3)注意柔和,避免武断:前面区别了几种强度不同的传达阐释信息的方法。

的 是,信息的 “宏大、有道理 ”并不等同于表达时的强硬或粗鲁。

有说服力的声音常和、 留有余地的。

建议多用 “我感觉到, 似乎 ⋯ ⋯ ”,“看上去好象是 ⋯ ⋯ ”,“有人可能会猜想, ⋯ ⋯ ” 之类试探性语用 “我看就是那样 ”,“这意思肯定是 ⋯ ⋯ ”之类的表达方式。

医生与病人 争辩,责问 “你怎么不愿承认我的”,更应避免。

(4)重复:重复是重要的学习原则。

要让阐释 “深人人心 ”,就得利用合适的机会和新出 现的证据, 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大致相同的内容。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要看对方的阻抗是增加 了还是降低了。

临床案例 — — 对心身疾病多发家庭的积极赋义 (positive connotation) 与改释(reframing ): 在向一个存在着结肠激惹、 睡眠障碍等多种心身疾病和焦虑症诊断, 成员之间情感关 系特别粘滞的五口之家提问完毕回馈印象时,说: “你们家在应付困难的过程中, 互相之间很团结,让敬佩。

你们很在意害别人, 是否给别人添麻烦,所接用 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批评或 而只是用身体上很微妙的变化, 例如出现不舒服, 来让别 人觉察。

在别人痛苦, 你们家的人有非常敏锐的觉察能力和无微不至能力。

有 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生, 太封闭。

但我觉得这也 只是要请考虑一下, 以后 如何减轻这种生活比如说, 用那些非凡优点, 来发现和促进乐、 放松、 向外扩展的能力。

”这一段话以善意的语气, “包装 ”了对这个家庭存在问题的批评,以及对 于变化方向的暗示。

所依据的理论, 是有关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家庭心理“说法 ”正确与否,并不特别重要,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家庭成员能否接变死气沉沉的家庭气氛。

积极赋义与改释在此例指的是, 对当前的症状、 系统从积极的方面 重新进行描述, 所有形式的轻蔑、 指责都不被提及而代之以一种新的看问题的观点。

人们常 说“看事物要一”。

这个新观点就是从家庭困境所具有的积极方面出发, 将家庭中的疾 病现象作为一个与背景(封闭、 沉闷的家庭气氛) 相关联的现象来加以重新定义。

重新定义 的过程传达这样的信息 — — 情景是相对的, 一种现象的意义也是相对的, 依看问题的角度不 同而可以改变。

而对于心理行为问题可以有多种角度, 2.性阐释 (metaphoric interpretation) 技术除了治疗师为患者提出阐释,还有利用譬喻、比方、象征的方法来促进病人及其相关系统产生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的方法。

前面提到的咨客中心治疗、系统治疗、认知治疗尤其偏好这类做法。

通过以类比语言为基础的象征性思维进行的交流活动,是非常古老而有效的助人方法。

国外的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一千零一夜》,中国的庄子著作,以及其他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的无数作品,均是可资运用的宝贵资源。

治疗师既可运用故事疗法、阅读疗法、看录像治疗这类方法来传达自己的阐释,也可由此来促成病人方面产生自己的阐释。

形象化地打比方,将思想感觉化,讲神话故事、讲别人的故事、讲治疗师杜撰的故事,根据病人的处境用成语进行概括,以及绘画、音乐、雕塑、心理剧等艺术治疗形式,都是绕过以数码语言为基础的抽象逻辑思维,从而启发观念、情感和行为改变的智慧而有诗意的办法。

具体来说,一些著名治疗师常使用的材料很丰富:幽默故事、成语故事;中外小说、传记、神话、传说;各民族奇闻轶事、风土人情;中医和外国治疗师的著名心理治疗案例,以及自己治疗过的成功案例(要注意为故事主人保密);对青少年病人讲自己的成长故事;让患者及其家属一起读有关道家思想、禅宗的连环漫画,读心理学科普书籍,下次治疗时由他们谈感想;等等。

东方人在进行隐喻性交流方面有丰富的资源和较强的能力。

我们面对的患者人群,也与欧美文化背景中的患者不同,擅长使用“器官语言”,并因此而被西方人认为具有较强的“躯体化”倾向。

另外,中国人有很强的“面子”观念,他们不喜欢或不习惯过分理性的剖析,尤其不愿直接涉及“压抑的性冲动”、“过分紧密的亲子感情纽带”这样一些可能有道理的说法。

而形象化的语言,易于理解,促进同情心与同理心,不容易触发患者对暴露问题、缺陷而产生的阻抗。

所以,符合我们文化传统的阐释体系,却仍然有市场。

临床案例——讲故事做心理治疗:“反复换窝的脏鸽子”。

伊朗裔德国治疗师佩塞施基安(N. Peseschkian)以擅长讲故事而出名,著有<<用于积极心理治疗的东方故事>>。

一贯被认为是长于抽象思维的德国人也很喜欢他的讲故事疗法。

一次,在初步了解一位多次离婚的男子来求助的原因之后,他觉得应该用间接、婉转的方式传达信息、引起讨论,就讲了一个古代波斯的寓言故事:一只鸽子换了 5 次窝,每次的原因都是它嫌刚住不久的窝有难以忍受的臭气。

它向一只老鸽子诉苦并请教。

老鸽子说:“窝里的气味就是你的气味。

如果你老是这个样,那再换多少个窝也是臭的。

”故事引起这位咨客的深思。

这位几乎走遍全世界的记者随后向治疗师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并主动分析自己为什么总是“喜新厌旧”。

原来是童年时期跟随父亲剧团到处旅行、颠沛流离的生活,逐渐塑造了他对于家庭居所和对于异性的观念;无意中,他正在重走他父亲走过,但又是他所憎恨的老路。

经过讨论,咨客对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领悟。

正式的系统家庭治疗和催眠治疗常有录像记录,可以有针对性地请病人及其家属观看他们自己接受治疗的录像带,看完后先在家里讨论,然后来与治疗师讨论,或者写信回馈他们的观感。

观看前有时会布置观看主题;有时什么都不说,故意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只是嘱专心看两遍,同时考虑治疗师究竟想让他们看出什么来。

夫妻治疗、性治疗中,使用录像带也较普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