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方法
15
父母(继父、继母)吵架或不和 对学习状况不满 丢面子、受人歧视 学习的压力大 考试除外的考试失败、不理想 亲属患急重病 退学、休学 生活规律的重大变化,如睡眠、饮食
1995-1999年
41 例 10-19岁自杀死亡者 因心理问题接受治疗的种类
2% 西医 5% 精神科医生
78 例 10-19岁自杀未遂者
3
二、什么是危机干预 ?
1、危机的定义
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多次遇到由急性应激引起的心理危机(crisis)。
危机是指个体遇到的重大问题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 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危机具有以下特征: (1)有一个促发的事件,它可以是个体的应激状态增强到不可忍 受的程度,但它不是危机而是促进危机的产生。 (2)个人体验是决定是否处于危机状态的关键,因为危机是个体 存在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3)有限度的时间。危机的时限不长,一般为3-6周;心理不平 衡的时限约为2-3周。若一种情景持续6周以上,则需要有专业的干预。 (4)自我限制。处在危机状态中的人常体验到极大的情感上的痛 苦,这种痛苦强到令人难以长期忍受,所以,身受这种痛苦的人就要设 法使其终止。
19
自杀危险因素
• 有抑郁情绪 • 近期发生急性负性生活事件 • 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差 • 长期的生活压力大 • 有既往自杀未遂史 • 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0
2005年3月25日,崔永元 做客艺术人生——常年失眠患 了严重的抑郁症,可以随随便 便地想到死。他想到的是社会 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他希望人 们不要疏远了得这种病的人, 更不要歧视这些人,应该鼓励 他去看医生,医生可以帮助他 解决这个问题。
629例病情较重的自杀未遂者 因心理问题接受治疗的种类 17
有抑郁的患者不接受必要治疗的原因
• 不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 导致的(董、余)
• 因为患有心理问题有耻辱感,而不愿寻求治疗
• 担心因心理问题求助的事不能在学校保密而导 致各种后果 • 普通医务人员不能识别伴有抑郁的病人也常常 不愿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
大多数自杀者是文化程度低的穷人
27
对自杀的误解 (2)
与有抑郁情绪的人提及自杀会导致他产 生自杀的想法 如果一个人的抑郁情绪突然好转,他就 没有自杀危险了 多数自杀缘于一个突发的创伤事件 非致命性的自杀行为只是 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所有自杀者都有精神病
28
自杀者将自杀看作是
• 缺乏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
• 治疗费用太高
18
抑郁的诊断标准:
必须有5个或5个以上症状,并持续存在两周或更长时间
1.
绝大多数时间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
2. 对多数活动或性生活失去了愉快感 3. 体重或食欲发生改变
4. 睡眠不好 (早醒)
5. 坐立不安、急躁或易激惹 6. 疲劳感(早重晚轻) 7. 内疚、无价值感或无助感 8. 集中注意力困难、记忆力下降或做事情犹豫不决 9. 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觉得自己生不如死
93% 从未就诊
因心理问题接受治疗的种类
1% 西医 9% 精神科医生
1995-1999年
90%16 从未就诊
中医 西医 8% 9% 精神科医生 82% 从未就诊 <1% 巫医
1%
895例自杀者因心理问题 接受治疗的种类
1%
3% 10%
86% <1%
2004年5月发表
中医 西医 精神科 从未就诊 巫医
自 杀 念 头
抑 郁 情 绪
自 杀 行 为
24
自杀者的情感痛苦 (Psychache)
自杀者认为痛苦状况是
无法逃避的
无法忍受的 永无止境的
25
产生自杀想法的原因
希望结束痛苦 无助感 无望感 矛盾情感 孤独感
26
对自杀的误解 (1)
自杀无法预防 谈论自杀的人不自杀 自杀前没有任何自杀征兆 有过一次自杀,以后肯定不会自杀
三、我国自杀和抑郁问题调查
自杀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没有哪类人对自杀有免疫力!!
它可以发生在…
年轻人或年长者 富人或穷人 病人或健康者 城市居民或农民
10
每年自杀影响着我国数百万人的生活
11
在中国每两分钟有…… 1 人自杀死亡 8 人自杀未遂 每年有——
287,000人死于自杀
1,500,000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重 的心理创伤 162,000小于18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 2,000,000人自杀未遂
4
二、什么是危机干预 ?
2、产生危机的因素 个体对危机易感性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一些平衡因素还与危机的程度或严重性或性质(自杀、群体-地震)有关—— (1)个体对事件的直觉,即个体如何预期这种情景对其生活的其他方 面的影响。 (2)情景性支持,即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朋友及宗教。 (3)内在的应对机制(international coping mechanisms),起量 变的作用,即叠加面临的应激源的数量,应激情景的持续时间以及既 往经验。
31
四、如何识别和帮助心理高危人群
居丧,悲伤与哀悼
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
毕曼丽
毕曼丽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32
我们经历的丧失如同我们内心深处 留下的创伤
33
课程目标 我们都受过哪些伤?
我们如何处理这些伤口?
伤口是如何复原的?
为了帮助伤口复原,我们能做什么?
34
理解丧失:普通的体验
由于危机带来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所以有人为了解除这种痛苦,甚至会采用 自杀的手段。 但一般情况下,解决的方法是个体心理的紊乱并使神经功能趋向低水平(失眠 等);或者是个体抛开问题不顾而恢复到危机前的功能水平(离婚能);或者 个体学会新的应付方法并变得更坚强。
6
二、什么是危机干预 ?
5、危机的三个阶段 危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冲击期。是应激的直接效应,主要表现为手足无措、慌 乱、否认; (2)退缩期(或骚乱期)。在此期间,个体的体验主要是焦 虑、抑郁、恐惧、悲伤、羞愧及退缩,还有心身不适。随着功能减 退而出现不少无意义活动。躯体及精神方面都处于高度紧张; (3)创伤后期(或解决、适应期),此阶段紧张有所减低。
8
二、什么是危机干预 ?
7、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由于危机的特征是自我限制的,有痛苦的高度焦虑,所以干预的时间 要求短促。交往要求明确、专业、单一、直接和开放。因为高度焦虑使干 预对象的注意广度变窄并且增大了误解的可能性。 由于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不同,对象的个性各异,所以干预的方式也 不可能千篇一律。下面可借鉴五个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1)分析个人“信息超载”和前瞻性的恐惧感; (2)给予减少焦虑和孤立无援状态的心理援助; (3)促进失望、绝望情绪的改善,重建个人的尊严和前程的决策; (4)按轻重缓急的顺序决定策略; (5)立即履行选择的决定。
n
%
自杀未遂 [N=79] 生活事件
与父母(继父母)不和 经济困难
n
%
16 15 11 11 9 8 7 7 6 6
40.0 37.5 27.5 27.5 22.5 20.0 17.5 17.5 15.0 15.0
44 38 34 33 21 21 21 21 19 19
55.7 48.1 43.0 41.8 26.6 26.6 26.6 26.6 24.1 24.1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经历丧失,即便他很年轻 重大的丧失可能会让人陷于情感创伤中,最终会引 发危机 轻微的丧失可能会造成人心理上的不适感 从重大的丧失中恢复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从轻 微的 丧失中恢复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农村女性 城市女性 农村男性 城市男性
60
65
70
75
80 14 85+
年龄
10-19岁青少年自杀死亡者和自杀未遂者 在自杀前1年内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
自杀死亡[N=40] 生活事件
与父母(继父母)不和 丢面子、受人歧视 经济困难 对学习状况不满 与父母以外的家人不和 生活规律重大变化,如睡眠 失恋或找不到对象 被父母(继父母)殴打 家人死亡 大量欠债
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方法
1
内容提要
一、介绍3例危机干预案例 二、什么是危机干预 三、我国自杀和抑郁问题调查 四、如何识别和帮助心理高危人群 五、出现危机事件之后怎么办
2
心理老师客串谈判专家
现场危机干预要点:
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只是传递有人关心他/她的信息 快速搜索问题的关键点和即时接近他/她的突破口(评估能力) 顺应他/她的想法,发现其失误或软肋的地方,帮助其分析失误的 原因,可能并非只有一死之路,鼓励其再努力争取尝试一次的信心 不要承诺什么 高度敏锐的察觉他/她回来的时机,伸出手
有人通过研究提出,在“前危机状态”(precrisis state)的人 和环节上进行干预及或解决,是可以及时消除危机的。
7
二、什么是危机干预 ?
6、心理危机干预 处在危机中的个体在心理上是很脆弱的,他们需要解决办法而不知道 怎么去做。这就使得他们愿意接受帮助和学习新观念和新行为。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要使个体恢复到原有的功能水平;有效的应付 接触危机的关键,处在危机中的个体有学习新的应付方法的需要。 心理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 法学等理论和方法,调节危机发生过程中锁定的环节,以减轻或消除个体 的危机感。
21
崔永元语录(一)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创始人、主持 人崔永元被抑郁症这个城市流行病中的新品种不幸击 中。两年后,崔永元坦言: ★我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严重的抑郁症,重度。 ★外界普遍对抑郁症不够了解和重视,人们认为这不 是什么毛病,认为病根子在于“小心眼、想不开、太 爱算计了”,使我常常哑口无言、有苦难辩。 ★病因非常复杂,比如跟你童年的成长环境都有关系。 我想告诉大家,确实有这样一种病。如果你身边有朋 友得了这种病,希望你不要歧视他。然后鼓励他去看 医生。医生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