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
一部心性的历史
佛教
佛教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 基本特征的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 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语Buddha的 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 者”。
宗教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是人类智 慧的体现,可以化解苦难的感受和体验。
悟:无生无死 无染无净 无悲无喜
1)诸行无常 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人生因果相续,刹那 生灭。
2)诸法无我 我和宇宙万物一样,所有事物都不是永恒的。 3)有漏皆苦 三毒(贪欲、嗔恨、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和
慢疑恶见(傲慢、犹疑、不正确的见解等)组成的“漏” 是人生的六大烦恼,使人们有了“八苦”而不得解脱。 4)涅槃寂静 懂得无常无我,知晓有漏皆苦,唯有笃信佛法, 皈依佛门,刻苦修行,方能超越轮回,进入智慧福德圆满、 永恒寂静的境界。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 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 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 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 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 眾作務。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 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 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 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 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公元520年,菩提达摩尊者由于观察到中土有大乘 气象,便航海来到广东,然后到了金陵会见了梁武 帝,但话不契机,便一苇渡江北上洛阳,在少室山 面壁九年。达摩尊者被尊奉为中土禅宗初祖。
达摩尊者将此法门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僧璨, 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弘忍传六祖慧 能大师。慧能大师门下有两位高徒,南岳怀让与青 原行思禅师,其后又逐渐发展、演化成五家宗派, 即禅宗的“一花五叶”。禅宗对中国哲学史、文化 史、艺术史(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了解禅 宗,就无法全面、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佛教的发展阶段
佛教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
释迦牟尼创教和他的弟子传承其教时期。 2: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
和教律产生分歧,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为十八部或二 十部。 3:大乘佛教,公元一、二世纪左右从部派佛教大众部 中产生出来,它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 4:密教,公元7世纪以后由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同婆 罗门教混合而成。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对于饱受生活 艰难的人讲,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 脱手段。而佛教追求清静恬淡,根绝欲 念,随缘而安,忘却今世,求得解脱, 在物欲横流的纷扰世界中,不失为一种 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
禅宗的名称与起源
净土宗 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主张修习禅定, 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 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 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 “南能北秀”。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 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 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 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 根人說。
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
禅宗主要思想
本心论(本来面目) 迷失论(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旧臭 皮囊) 开悟论(渐悟、顿悟) 境界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 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澗。草木叢林。惡人 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 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 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 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 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六祖慧能大师与《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岭南新兴(广东新兴县)人也。 贞观十二年(638年)慧能大师诞生。父既少失,母且寡 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艱辛貧乏。於市賣柴。24岁那年,有一客買慧能之柴。使 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却出門外。見一客誦經。 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 經》。
理论思想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 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 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 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 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 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
超越凡圣-平常心
拈花微笑 以心传心 以指为月 望月忘指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 (意义与语言,禅宗与庄子)
禅宗境界
禅家常说的三境界:一,落叶满空山,何 处寻行迹;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三,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 何处有尘埃?(慧能)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 无性亦无生。(五祖弘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佛 教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形成了天台宗、三 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 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唐代禅宗,尤其是慧能的南宗禅发展尤 为迅速。该宗依《坛经》,主张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提倡行走坐卧皆入 禅法,简捷易行, 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佛 教流派。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 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 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 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 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 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佛教的基本教义
戒 、定 、慧三学 1)戒 即持戒,指遵守佛教僧团组织所规定的
许多清规戒律; 2)定 即禅定,指在修行时静坐息虑,专心不
贰,不瞌睡,思想集中不开小差地参悟佛理佛 法; 3)慧 即智慧,指按照佛法的程序,努力领悟 佛法以洞彻四谛的道理,得到解脱。
佛教思想概说
“空”与“苦” 1: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由心而造,不真实,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圣谛:苦、集、灭、道 1)苦谛:包括生老病死四苦、求不得、爱
别离、怨憎会以及五取蕴苦。 2)集谛:亦名习谛,指苦的原因。 3)灭谛:根除一切苦,佛教追求的最高境
界。即涅槃。 4)道谛:脱苦、集,而达到涅槃之境的方
法、道路。具体就是“八正道”。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众人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 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 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神秀)自執燈。書 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時時勤拂拭
心如明鏡臺 勿使惹塵埃
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 此偈未見本性。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 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 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 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 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 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 但喫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 州法性寺。遇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休息 期间,有二僧争论殿前旗幡动因,一说风动, 一说幡动。慧能大师走上前去,平静说道: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 法师闻听此语,当即发觉其绝非寻常之人。
佛教的对外传播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 不断传播。按其流传渠道不同可分为南 北两系。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 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 教。传入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的为北 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传入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我国傣族地区 的以小乘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安史之乱后,爆发了中国佛教史上最严 重的一次灭佛运动,唐朝佛教走向衰落。 自两宋始,儒家地位上升,佛教整体式微, 唯有禅宗持续发展。但在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佛教仍有深刻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品 格,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语言、新的 文体、新的意境、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 对中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也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汉地深入人心,译 经事业相继不绝,以皇帝为首的上层社会大 多笃信佛教,佛教自上而下深入民间,大型 佛寺佛窟繁盛,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 窟、龙门石窟、泰山经石峪、成都万佛寺等 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隋代佛教成为国教,佛经数量大增,佛 教造像活动更加昌炽,教派林立。唐代 统治者如唐太宗、武则天等依然笃信佛 教。唐初,玄奘西行,艰辛求法17年, 回国后共译佛经372部,为佛教在中国的 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何名 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 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 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 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 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来无一物 何處惹塵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