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复习汇总
10
秒差距)下的恒星的亮度称
绝对亮度
,其星等叫
绝对星等
计算公式:
M=m+5-5
㏒
d
恒星发光色谱:恒星的温度越高,其光度越大;在恒星发光色谱中
指示最低温度。
第十七:地轴进动—是指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具体情况如下:
①
圆锥形运动的圆锥轴线,垂直于地球轨道平面,指向黄极;
②
圆锥的半径为
23
°
26
′,就是黄赤交角;
面积定律:
在同样的时间内,
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行星运动第
二定律。
周期定律: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距离的立方
比,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第八: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效应
⒈地球的自转
⑴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
※
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一地中天的周期。长度为
也不因国家的分裂而
混乱,这对于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很有帮助的。
第十:光行差及光行差常数与拿些因素有关?
答:光行差是指由于地球的轨道速度对光速的影响。影响因素有
光行差常数是一个角度,大小为
20.47
″,它与恒星的距离无关,与恒星的黄纬有关。
第十一:晨昏蒙影是怎样形成的?
4
答:
晨昏蒙影是指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一段时间,
黑子:扰动太阳最明显的标志,温度比周围低而显得黑。出现在光球层。
光斑:光球上明亮的斑点,常出现在日轮的边缘
耀斑:也称
色球
爆发,是太阳大气极小区域内发生的爆发性能量释放。表现为日
面上局部区域的突然增亮。是太阳活动最强烈和对地球影响最大的。
日珥:从
色球
不断喷射出来的火焰状物质,形态多样。
磁暴:耀斑发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到达地球附近时,扰乱地球的磁场,引起磁针
R=1.496
×
10
的
11
次方
第六:天球坐标系统:地平坐标系统、赤道坐标系统、第二赤道坐标系统、黄道坐标系统
附·
坐标系统对比表格
原点
始圈
基圈
度量方向
纬度及经度
天球的两极
地平坐标系统
南点
经过南点
的经圈
地平圈
向西度量
纬度:高度
经度:方位
北极:天顶
南极:天底
赤道坐标系统
上点
经过上点
的经圈
天赤道
向西度量
纬度:赤纬
各地的昼长达到最长
各地夜长达到最大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昼短于夜,越往北夜越长
夜短于昼,越往南昼越长
南回归线
各地昼长最短
各地的夜长最小
赤道上无论何时总是昼夜等长;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夏至时,北半球各地昼长
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各地夜长最大,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第十五:时间计算的几个问题
恒星时
第九:历法
中国传统历法中为何设臵二十四节气?大小月如何推算?闰月如何安排?为何沿用干支记
法?
答:
为了弥补阴阳历中历月与季节没有可靠地关系不能有效指导农事进程的缺陷,设臵二
十四节气;同时也是调节月序和控制臵闰的关键。
遵循以下两条原则:以月相定日序,以中气定月序;
原因:
使用方便;
从公元
54
年到现在从未因朝代的更迭而中断,
在地面以下
20~30
㎞
;
地幔与地核之间为古登堡面,
在
2900
㎞
深处;
其中地核
中内核与外核的分界面为利曼界面,深度为
5100
㎞
。
第十三:太阳的几个问题
⒈太阳的大气:太阳大气分为三层—光球(太阳最亮的圈层)
、色球、日冕
⒉太阳活动:
太阳外层大气受太阳磁场的支配,
处于局部激烈动荡之中称为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种类:黑子、光斑、耀斑、日珥等
天空任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这段
时间既不是真正的白昼也不是真正的黑夜,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其形成原
因是高空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和散射的结果。
第十二: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外形:地球是一个外形特征似梨的不规则的扁球体也叫旋转椭球体。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地壳和地幔之间为莫霍面,
③
进动的方向向西,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
“退行”就是这个意思。即交
点西行,我国古时把地轴进动的这种表现成为“
岁差
”
④
进动的速度是每年
50.29
″,周期为
25800
年。
第十八:月食与日食的几个问题
=
春分点时角
=
太阳时
+
太阳赤经
-12
时
太阳时
=
太阳时角
+12h
地方时与区时:地方时是指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区时按理论时区确定的标准时。
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叫日界线)
:自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自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第十六:星体亮度和光度的几个问题
内都有相等的两次高潮和低潮,潮汐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对称。这样
的潮汐称为赤道潮(分点潮)
※
日潮不等:由于月球的赤纬不为零,它的两个垂点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以致同
一纬度
(
除赤道外
)
的
順
潮与对朝有所不同,
造成一日之内两次高潮之间的差异,
这
种
现
象
,
称为日潮不等。
※
回归潮:月球赤纬最大时所发生的潮汐称为回归潮
第三:潮汐(天文潮汐)
潮汐:地表上由于天体间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海平面涨落现象。
太阴潮:由月球引起的潮汐;太阳潮:有太阳引起的潮汐。太阴潮》太阳潮
潮差: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潮差最大时的潮汐叫大潮;潮差最小时的潮汐叫小潮。
潮汐隆起:在地球正反垂点的周围形成两个水位特高的区域称为”潮汐隆起”
引潮力:
地球上任意一点所受的引力与地球平均引力之差,
正反垂点最大其他地方逐
渐减小。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
海洋潮汐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规律性:①每太阴日两次高潮两次低潮;
②每朔望月两次大潮和小潮;
复杂性:①赤道潮与回归潮;
②二分潮与二至潮;
③近地潮与远地潮;
※
赤道潮:假定月球的赤纬为零,则两个垂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在一个太阴日
力就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F=2VwmSinA
其中
V
为运动速度,
w
为地球自转角速
3
度,
m
为物体质量。
⒉地球的公转
⑴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交点年
附·表格对比分析
名称
参考点
点的移动
比较恒星年
时间长度
恒星年
恒星
无明显的自行
365.2564
日
回归年
春分点
每年西移
50
″
<恒星年
365.2422
日
经度:时角
北极:天北极
南极:天南极
第二赤道坐标
系统
春分点
春分圈
天赤道
向东度量
纬度:赤纬
经度:赤经
北极:天北极
南极:天南极
黄道坐标系统
春分点
无名圈
黄道
向东度量
纬度:黄纬
经度:黄经
北极:黄北极
南极:黄南极
第七:开普勒定律
轨道定律:
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太阳位于行星轨道
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
恒显圈:恒显星区的界线即在北点同地平圈相切的那条赤纬圈
※
恒隐星:周日圈全在地平圈以下的恒星。
※
出没星:周日圈与地平圈相交的恒星。其范围为当地余纬的两倍。
在南半球看起来则情形相反。
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即科里奥利力(也叫地转偏向力)
※
影响大气环流和河流的两岸的侵蚀程度、工程建筑
※
科里奥利力只影响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速率;纬度越高,速度越大,地转偏向
反之,
则愈短。
这种因季节而变化的太阳日叫做真
太阳日(或视太阳日)
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叫平太阳日(即平均太阳日)
第五:距离单位:光速、秒差距、天文单位;线距离和角距离
2
光速
;
秒差距:天文学上常用的距离单位,即当恒星的周年视差为
1
″时该恒星的距离被称
作
1
秒差距。
天文单位:
(
a
)即日地平均距离
的剧烈的颤动,就像地球磁场突然卷起一场风暴称为磁暴。
太阳风: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粒子流。
第十四:太阳直射与黑夜、白昼的关系
晨昏线: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
附.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昼等长
昼夜等长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昼长于夜,越往北昼越长
夜长于昼,越往南夜越长
北回归线
23h56m
※
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在同一地中天的周期。长度为
24h
※
太阴日:月球连续两次在同一地中天的周期。长度为
24h56m
⑵地球自转的后果:天球的周日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
天球的周日运动,在北半球看来
※
恒显星:天北极周围的恒星永不落入北方地平即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圈以上的
恒星,叫做恒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