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经济

中国古代史专题经济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农业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②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3、农耕技术的提高(精耕细作)4、农作物品种增多①商周:五谷六畜。

②两汉:稻和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西域的葡萄、石榴、胡豆、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⑤两宋:棉花的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朝: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耕地面积增加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6、古代水利建设概况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③三国: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④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元朝政府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

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7、历朝采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殃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③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

④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

⑤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⑥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⑦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⑧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

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⑨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评价: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过度的开发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商业㈠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⑴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⑵秦: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⑶两汉:每个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⑷隋唐:城市商业繁荣: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⑸两宋:北宋:a.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娱乐贸易场所“瓦肆”。

南宋: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商业城市以临安(杭州)最为繁荣。

⑹元朝:①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②海外贸易发达。

(泉州)⑺明清——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②商业的持续繁荣使商人阶层日趋稳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晋商和徽商。

㈡古代城市的发展概况⑴两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被称为“五都”。

⑵隋唐——城市的兴旺: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和洛阳。

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

a.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会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江南地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唐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b.成都物产富饶,与扬州号为“天下繁殖”。

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c.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

⑶两宋: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扬州商业十分兴旺。

南宋:临安繁华一时。

⑷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马可·波罗称之为“天堂”。

泉州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㈢古代货币的发展概况⑴秦: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⑵两汉:汉武帝铸五铢钱。

⑶隋:仍铸五铢钱。

⑷唐: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

新铸“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

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⑸北宋: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⑹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㈣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⑴秦汉:中国的铁器、丝帛传往朝鲜、日本。

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

⑵宋元:①北宋政府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南宋:泉州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

③元朝:对外贸易繁荣超过前代。

⑶明清: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㈤明清资本主义萌芽⑴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⑵标志:明中期以后(15世纪末),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用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⑶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发展缓慢)的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全》第58页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全》第59页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全》第34页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全》第20页第三讲政治制度一、制度1、基本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作用《全》第12页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全》第48页2、中央官制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全》第49页3、地方制度1)、分封制西周: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巩固了奴隶主统治,扩大疆域;但易地方割据。

2)、郡县制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改革,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刘邦推行,汉武帝推恩令和附益法解除王国威胁。

4)、“蕃汉分治”制辽:民族分治,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猛安谋克制金:兵农合一,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6)、行省制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7)、八旗制后金:兵民合一。

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腐败,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8)、土司制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9)、“改土归流”①形成与发展:明朝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的流官直接统治;清朝时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实施。

②特点: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③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况,而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2)、九品中正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3)、科举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清朝废除。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全》第48页第四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1、封建盛世局面1)、概念:治世或盛世,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

一般出现在朝代初期。

2)、类型:第一,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

第二,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3)、表现(1)文景之治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稳定统治秩序和恢复社会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

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战争、册封、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

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评价: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

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

因此,“康乾盛世”落后于世界潮流。

2、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密切相关。

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②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③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④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

⑤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五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1、概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