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2017年)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2017年)


二、医学
1.扁鹊
三、文学
2.华佗
3.张仲景
4.李时珍
1.唐诗
四、史学
2.宋词
3.元曲
4.明清小说
1.《史记》
2.《资治通鉴》
(3)墨家:战国时墨子创立,主张“兼爱”、“非攻”,支 持正义战争。 (4)法家:战国时韩非创立,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 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5)兵家:春秋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提出“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战国时孙膑提出“战胜而强立”。 3.影响: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丰富了中 华古代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启示:学习诸子百家敢于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思想主张, 尊重别人意见的优秀品质;许多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 积极意义,有利于帮助我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 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专题二 中国古代思想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丞待解决, 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相互辩论,形成„„。 2.主要学派用其代表人物与主张 (1)儒家:春秋时,孔子创立,核心主张“仁”,主张 “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倡“仁政”治国。轻儒薄赋,主张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道家:春秋时老子创立,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双方能相互转化;战国时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论。
②手工业:蜀地丝织品号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最高;棉 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 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别致美感,北宋兴起 的景德镇发展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③商业:宋代商业大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临安,海 外贸易发达,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设市舶司管 理对外贸易。 4.影响: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促进了民族融合。 5.启示: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 的不竭动力;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⑥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
会的危机
3、 分裂与统一
①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其中西晋短期统一)、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 ②四个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
③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
元、明、清。
二、古代政治制度
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四、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措施
(一)有关新疆
1、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 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时,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
行政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
军管辖新疆。
(二)有关西藏
1、唐朝于641年(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推荐的主要标准是贤德。
2.世袭制:王位按家族血缘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禹死后
启继承王位,“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3.分封制:西周开始确立。
(1)目的(2)内容(3)作用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 基本格局) (1)理论提出 战国时期法家的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确立于秦朝 ①目的:适应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②特点:最高统治者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③措施: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 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通过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
专题五 中外交往
四、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 五、明朝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葡萄牙占居澳门。 六、清初 1.郑成功收复台湾; 2.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3.闭关锁国政策。
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化
一、科技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发明最早的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唐朝发明了雕板印刷术,北宋毕什发明活字印 刷术。 (3)指南针:北宋发明指南针,南宋广泛用于航海传入欧洲。 (4)火药:唐朝出现火药配方,宋元广泛用于战争。 2.科技名著 (1)《天工开物》 (2)《农政全书》
(2)影响
①隋唐宋元时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
的读书人开始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
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②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 们的聪明才智。
三、地方统治与行政措施
1、西周: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三、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西汉:二牛抬杠,耧车。 3.唐朝:水稻育秧移植,曲辕犁,筒车。 四、水利工程的兴修 1.都江堰(战国、李冰、岷江)。 2.灵渠(秦朝、连接珠江和长江)。 3.西汉(治理黄河)。 4.隋(大运河)。
五、治世局面 1.文景之治(措施、表现)。 2.开皇之治。 3.贞观之治。
(5)强化于明清 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 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 刑狱与军政;设立厂卫特务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大兴文字狱。
(6)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
专题三 中国古代经济
一、重大经济决策和调整 1.战国:商鞅变法。 2.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西汉:汉武帝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4.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5.宋:鼓励对外贸易,设市舶司,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6.元:元世祖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7.明:引进甘薯、玉米、花生、马铃薯、向日葵等。 8.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唐朝中后期开始,南宋最终完成。 2.原因: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安定 ②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③自然条件优越。 3.表现: ①农业: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 首位;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 丘陵新辟了许多茶园。
四、两宋 1.民族关系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和战交替。 2.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 3.南宋与金的议和,宋金对峙,岳飞抗金。 五、元朝 1.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形成回族。 2.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3.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 。 六、清朝 1.册封藏教首领,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控制。 3.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4.土尔扈特回归受到乾隆的欢迎。
内容:周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诸侯要效忠周王。
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
3、秦朝:实行郡县制。
4、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侯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隋唐:地方上设州、县,隶属于尚书省。 5、元朝:地方上设行省制度。 6、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 分民政、刑狱、军政,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
二、加强思想控制 1.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 2.汉武帝:采纳董忠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明太祖:八股取士。 4.清朝:大兴文学狱。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仁”,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仁政,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3.打击:秦朝,樊书坑儒。 4.正统地位: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动摇:民国,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
4.开元盛世。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秦朝 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二、西汉 1.张骞通西域,后设西域都护管理新疆。 2.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三、唐朝 1.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2.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 理新疆。 3.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将金城公 主嫁给尺带珠丹。
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①专制容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2、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
3、清朝:①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赐予“达赖喇嘛”封
号。康熙帝赐予 “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②雍正帝时
设置驻藏大臣:③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一)有关台湾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
2、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
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
(3)发展于西汉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 隋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用人之权收归中央。 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了隋代开创的科举制。 (5)巩固于宋元 宋朝: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 又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广水市实验初级中学历史教研组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一、中国古代王朝
1、古代王朝更迭
2、历史时期及时代特征
① 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② 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 ③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不考) ④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⑤ 辽、宋、夏、金、元——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5.科举制 (1)发展过程 ①创立于隋朝,隋文帝最早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正式诞生。 ②完善于唐朝。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 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③僵化于明朝,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 称为八股文。 ④废除于清朝,1905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废除。
相关主题